第14章 应天门之变 (2)(1 / 1)

宛如梦幻 赤军 1787 字 19天前

菅原道真满腔忧愤,两年后(公元903年)就客死在九州。人民一方面怀念他的刚直不阿,另一方面也反感藤原氏专权,就传说菅原道真化为冤魂,降下种种灾异来惩罚政敌。说也奇怪,此后的几十年间还真是灾祸不断:公元909年,正当壮年的藤原时平病死;公元923年,时平的妹妹稳子所生的东宫保明亲王也夭折了;公元925年,时平的外孙庆赖王刚被立为东宫就猝然辞世,年仅5岁。此外公卿(尤其是藤原家族及其党羽)去世,时疫流行,种种不祥不可胜数……

最可怕的是延长八年(公元930年)六月二十六日,正逢干旱,群臣聚集在清凉殿上商议祈雨的事情,突然从西方爱宕山上飘来一片黑云,笼罩在平安京的上空,随即雷声大作,一道惊雷正巧劈中了殿柱,大纳言、民部卿藤原清贯(南家)当场被雷击死,数人受重伤。醍醐天皇受此惊吓,一病不起,于九月份匆忙传位给东宫宽明亲王,自己迁出皇宫。然而这样做也无法挽救他的性命,没多久他就咽了气,享年仅46岁。

因为此事,菅原道真在民间传说中又从冤魂升格成了雷神。到了十一十二世纪前后,他的形象再次转变,从怒目金刚般的雷神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学问之神,也是各届考生的庇护神。他的形象被供奉在北野天满宫中,称为“天满大自在天神”。

武士和武士团

就算菅原道真确实化身为冤魂,索了藤原时平的命去,他也终究无力彻底扳倒整个藤原北家。公元903年九月,年仅8岁的宽明亲王继位,是为朱雀天皇,朝政都把持在他的舅舅、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和右大臣藤原仲平手中。朱雀天皇在位的时候,各地盗贼纷起,并且爆发了著名的“平将门之乱”和“藤原纯友之乱”。

平将门和藤原纯友,可谓是新崛起的武士势力的代表,说到他们,就不得不先说说什么是武士,什么是武士团。武士乃是班田制崩溃、庄园制成形后的产物——各地大大小小的庄园形成后,朝廷强要继续实行班田收授已不可得了,从公元828年到公元881年整整51年都未曾班过田。

朝廷为了保证国家税收,被迫修改班田制,实行“田堵制”(负名制)。这种制度就是不把国有土地班给适龄公民,而是承包给家底比较殷实的农民,税收等同于租金。租约一年一订,租田者在有实力年年续约的情况下,往往建筑围墙(堵)以保护耕地,故此种田地称为“田堵”,也称“负名”。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得富者益富,贫者更贫,大量无地农民被迫进入田堵和庄园成为农奴。

9世纪以后,田堵们经过不懈的斗争,对耕地的占有权逐渐稳定下来,他们得以在租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产生了“名田”,名田所有者称为“名主”。名田是可以继承和转让的,还能再转租给贫困农民耕种。于是,拥有大量名田者就被称为“大名主”,简称大名,拥有少量名田者被称为“小名主”,简称小名,租种民田的贫困农民则被称为“小百姓”、“作人”、“名子”。

回过头来再说庄园,早期庄园也必须课税,但这些庄园都掌握在大寺社和大贵族手中,他们以种种借口请得“太政官符”或“民部省符”,得到不纳税的资格,称为“不输”,进而更以种种借口使国家官吏不得进入,庄园内部的司法权和警察权都由庄园主把持,称为“不入”。不输不入就使庄园主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封建领主,庄园变成他们的封建领地。

10世纪以后,名田和庄园逐渐结合起来,因为很多名主都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庄园,以使庄园的不输不入涵盖面更广。所谓“寄进”,就是指进献,把名田名义上的所有人写成拥有权势的庄园主,每年向庄园主缴纳年贡——这种年贡未必比国家赋税来得轻松,但从此名田也具备了“不入”的权力,逐渐转化为庄园或大庄园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层级化的庄园机构,最高庄园主称为“本家”,其下为“领家”,再下为“下司职”或“预所职”——到了12世纪,封建庄园已占全国土地的半数以上,庄园经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主体,甚至残存的国有土地,也可以被视作以朝廷为本家、以国司为领家,由实际拥有土地的名主为庄官的大大小小的庄园。

庄园的实际管理者即庄官,为了保护庄园,同时行使庄园内的司法权和警察权,必须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就这样,9世纪中期以后,武士这一阶层就逐渐成形了。一般情况下,武士结合成以庄官本族为核心的团体,就是武士团。

前面说过,日本传统的“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它以血亲为核心,同时也包容了很多非血缘者。武士团为了加强凝聚力,也逐渐变成了这种意义上的家和家的联合体,武士团首领同时也是大家长,其本族部下称为“一族”、“家子”,非亲属部下称为“郎党”或“郎从”。提到武士团的时候,往往会说某某某率其“一族郎党”,就是指有血缘或没有血缘的部下们。

小武士团往往按照家的结构结合成为大武士团,那么大武士团就称为“本家”,大家长称为“总领”,内含的小武士团称为“分家”,家长往往称为“庶子”。从这个“庶子”(在日本指嫡长子外的所有儿子)之名就可看出,日本武士和西欧骑士不同——骑士是因契约而效忠于某一领主,相互间的关系比较生疏,联系较为松散,并且“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日本武士则按照传统的家的结构来建设武士团,加上日本传统并不很重视血缘关系,无血缘的主从之间大多结成姻亲、干亲或者养亲关系,约为父子,联系相当紧密,战斗力也因此而加强。

平安时代,日本朝廷的军备逐渐废弛,被迫承认武士团的正当性,甚至动用他们行使国家的军事、司法和警察权,各地国司就经常任命武士团首领为“押领使”或“追讨使”。后来甚至连皇宫也由武士团来警卫。

当然,不是随便什么武士团都有资格警卫皇宫的,这些武士团的首领往往既是以朝廷为本家的国有土地的庄官,也是拥有正式官位的朝廷新贵。这些新贵中势力最为庞大者,就是拥有天皇血统,被降为臣格赐以“源”、“平”等氏的家族——执其牛耳者为桓武平氏,根据地在关东地区,以及清和源氏,根据地在畿内的摄津、河内等国。

而平将门正是桓武平氏高望流的始祖高望王的孙子。

古代日本人的名号

日本的贵族和武士(农民一直只有小名和绰号,商人再加个商号,要到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和大名,暂不在讨论之列),一般都有两个名字(改名啦、“一字拜领”啦,暂且不算):小名(通称)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号,部分人仰慕汉学而有表字——为了表示尊敬,这些东西也往往随名字一起带出来,形成长长的一串。一般规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通称;有法名、院号的,在家修行称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后称院号。

比如战国诸侯武田晴信,因为很年轻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他的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称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后(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个字,成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么恭敬的简称)。死后,则多以院号称呼他为“武田德荣轩”。同类的还有“长尾喜平二景虎”,最后称为“上杉近卫少将辉虎入道谦信”,简称上杉谦信;“伊势新九郎盛时”,最后称为“北条相模守盛时入道宗瑞”,因为院号为早云庵,简称北条早云。再如,传说中武田晴信的军师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称的美浓领主叫“斋藤山城守秀龙入道道三”。等等。

再看看咱们熟悉的丰臣秀吉吧。他是下级武士出身,苗字为木下,小名藤吉郎,后来还起了大名秀吉,称为“木下藤吉郎秀吉”。当织田信长给了他近江半国以后,赐以羽柴苗字,以显示威仪,则称为“羽柴藤吉郎秀吉”。这时候,他已经是堂堂诸侯了,没有官位终究不像话,于是赐予筑前守之官职,称“羽柴筑前守秀吉”。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显,可惜不是源、平二氏出身,无法开幕当征夷大将军(他曾一度冒充平氏,又想求取源氏而不可得,甚至散布谣言说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结果反而造成很坏影响,只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穷得丁当响,他就凑上去叫声干爹,弄成“藤原关白秀吉”,然而还是满地的嘘声。天皇无奈,赐予“丰臣”姓——这就是“丰臣关白秀吉”的由来。简称“丰关白”,退位后简称“丰太阁”。

在读日本人姓名的时候,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多于两个字的小名、官位、院号等,往往简省成两个字。如前田又左(又左卫门)、武田典厩(左马助这一官位与唐朝相对应的官称)、马场美浓(美浓守)、织田上总(上总介)、高阪弹正(弹正忠),等等。这最后两个,省略一字就正副不分,好比现在咱们见了不是正职的领导,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欢喜。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对汉字,不像咱们用得这么严谨,许多意思和发音只是从中国找了两个甚至更多的字去对应。因此很多人名和官名,发音相同,却往往有数种写法——千万别以为那是不同的两个人。比如宇佐美定满(或写作定行)、山本勘介(或写作勘助)、本多(或写作本田)忠胜,等等。倒霉的是,还要和被赐予苗字或自己找个理由改名的家伙区分开来,实在是累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