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资委改革方案”将吸收哪些外国经验(1 / 1)

——答《中国企业报》记者问

【焦点追问】

黄淑和文章在“国有企业改革在深化”的主题下,分为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现阶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被排在突出地位。

1.黄淑和强调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这与很多人提出的私有化改革是否大相径庭?

2.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改革的“重头戏”,对推进改革进程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3.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提出措施,国外有什么经验教训?

4.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所指什么?

【直面解读】

发展混合经济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黄淑和的这篇文章实际是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的一个雏形。“黄淑和国企改革思路”是国资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意图的表达。改革内容分为8个板块,强调三个基本原则、重视两个关键环节、突出5个着力点。充分吸收了世界国企改革的经验,是一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

可以这样认为,这也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指明了国企改革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改革,先向私有化转变,后由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向强调政府干预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目前,企业组织形式也大体经历了从私人企业为主向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转变的发展格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目前,世界各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私有化、社会化及民营化,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抗风险的能力,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西方称之为私有化过程,我们称之为混合所有制阶段。混合经济的提法表明我们不是私有化、民营化的改革,而是公私融合的改革,是市场经营性质的改革。提法不同,但是改革的主要目与主要途径是相通的。

方向是市场化而不是私有化

不提倡“私有化”,做缓“民营化”进度,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而不是私有化,黄淑和思路做了明确诠释。我们从俄东激进改革失败的教训看,我们应该放慢“民营化”的脚步。要明确一个概念,市场化不是民营化,民营化不代表市场化。这次改革应淡化所有制概念。我们不应公开提倡私有化,可以提倡民营化,由于我国“民营化”配套制度还没有跟上来,如健全公正的“民营化”监督体制,民主透明的“民营化”运作机制等,因此,我国目前的“民营化”也只应该还处于增量改革阶段,而非大规模的“存量改革”。同时,我们还需要在逐步的“民营化”过程中,对已出现和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药方”。私有化的弊病很明显,撒切尔的私有化是最为成功的,但是现在英国六家主要燃气公司新近将燃气价格上调9%,去年上涨7%,前年则上调10%……英国人普遍反感,认为能源公司应被国有化。日本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经验不是私有化而是国有民营,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得以彻底分开的做法,值得参考。

无论是激进变革还是渐进改革,仅仅凭借改变公司所有制形式的做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除了私有化,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舆论上要坚持市场化,反对“一私就灵”的思想蔓延。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而不是目的。现在中国有一些人竭力鼓吹全面民营化,显然是一种浮躁心理。原联邦德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50年代末,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当时的联邦政府经济部长艾哈德的理论。艾哈德主张通过民营化来改造国有企业,他认为,民营化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改变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使两者分离,从而使国有企业能够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与此相应,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形成独立于政府的经理集团,并置于众多股东的有德国国有企业改革目标非常明确,民营化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改变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使两者分离,形成独立于政府的经理集团,并置于众多股东的有效监督之下。德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证明:民营化并不等于将国有资产全部变为私有财产,它仅是调整改变国家对企业的控制方式,使其由直接控制改为间接控制。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改善和加强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变过去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管理形式为多样化的管理。黄淑和的改革思路有德国国企改革思路的影子。

以国企分类为基础的渐进性改革

黄淑和的改革思路是以国企分类为基础,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这与英国经验有关系。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除了勇敢揭开英国国企改革盖子气魄大外,很重要的是,化大为小,区别对待,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中国的国企改革要从按功能定位开始,应该分为公益性、保障性和盈利性企业三类。现在国资委管理的113家央企,要逐一明确其存在对国家的意义、必要性和法律基础,从而具体界定每家央企的使命。下一步改革受到民营化冲击最大的是这78家盈利性企业。

特别是那些国家没有必要占有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个别央企,一般通过招标、拍卖和债权转让方式的形式,转为民营股份为主体。这方面胆子可以大一点。央企在竞争性比较强的企业中,产能过剩的企业,有些是难以挽救亏损局面的,像煤炭、钢铁、船舶、交通航运,有本事的民企就会进来。在这方面,美国政府战后曾把大部分军工企业出售给私人垄断企业,80年代来又相继先后出售铁路货运公司、电力销售机构、全国铁路客运系统等在内的一批国有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重视完善产权制度,去“官员化”

三中全会《决定》在混合所有制前面单设一条“完善产权制度”,引起社会高度赞扬。为防“一放就乱”,在放之前强调产权制度,设了一个保障线。要设立合理实用的有关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建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公正监督和公正执行的司法体系,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设立由各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国有资产评估小组,同时,成立国有企业市场化绩效审计部门。俄罗斯国企改革内部私有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外部私有化则使旧体制中的隐性收入显性化,它有利于权势阶层迅速致富,从而引起社会不满。英国、俄罗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时都出现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教训。内部私有化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外部私有化则使旧体制中的隐性收入显性化,它有利于同旧体制有联系的权势阶层迅速致富,从而引起社会不满。私有化进程过快,与此相应的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及经营管理方式难以迅速形成并与之配套,因而对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最近提出为了加强产权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七项措施:明晰产权关系,搞好产权登记,完善公司章程,规范公司治理,强化资产评估,规范产权流转,加强资产监管,也引起广泛好评。这点,英国、俄国开始都没有重视,走了弯路。

因此,混合所有制千万不要搞成“国退官进”、“国退洋进”。要真正做到政企分离,使政府官员退出民营化过程,做到“官退民进”,建立官员不越位的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人少数官员手中,使民营化的成果可以归国民享有。

国企改革要与产业结构调整一起来做

这是目的,也是标准。国有企业的改革经济效益要普遍得以提高,重要的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经济情况从2010年后速度便慢下来了,提供的产品与需求不对应,不平衡,大量的剩余产品充斥市场。国企改革最后的落脚点在企业的活力上,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上。新加坡是世界上国有企业效益最好的国家,这与新加坡政府利用高技术与市场机制改造国有企业不无关系。新加坡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出售国有股权等私有化政策筹集巨额资金,再将其用于高技术部门的国有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政府资金支持等手段,使国有企业向高技术领域转让,从而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结构性改造。

总起来看,我们要非常明确的提出强化对高技术部门国有企业的改造支持,并以高技术改造来带动一般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之实现结构转换及产业升级;把创新作为带动企业供给结构改革的动力源泉,建立新的企业;强调国家控股,尤其对高新技术部门国有企业的股份实行绝对控制,可以仿照新加坡标准,规定国家控股不低于30%,不允许个人和外国投资者控股。其中个人不得拥有该类型国有企业5%以上的控股权,外国投资者的持股不得超过总额的15%。

(2014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