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相投的忘年交(1 / 1)

回到北京,熊十力不仅联络上了一些老朋友,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在新朋友当中,就有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而且是一见如故,相互推崇。

齐白石比熊十力年长11岁,湖南湘潭人,本名叫纯芝,白石是他在27岁那年开始使用的别号。齐白石是一位典型的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早年跟随叔祖父学做木匠,后来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临摹古人真迹,作为雕花新样。24岁时,他开始正式学习绘画,遍访名师,艺术日臻成熟。自40岁起,他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55岁时躲避战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在北京,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等艺术名家结下深厚友谊;65岁时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87岁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他年过九旬,被文化部授予“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看得出来,齐白石的这种自学成才经历,与熊十力的经历极为相似,不仅如此,齐白石的个性品质也与熊十力有着诸多共同点。

齐白石的画是非常值钱的艺术品,很多人都想得到。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齐白石不愿当汉奸替日本做事,坚持闭门不出,并在自家门口贴出告示:“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同时,他还画了一幅《翡翠鸟捕虾图》表明心迹。在画中,齐白石一反常态,画完翡翠鸟,没有按照传统路数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是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显然,齐白石是自喻为虾,把作官的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当时,北平的国立艺专聘齐白石为教授,他坚辞不受,并在装聘书的信封上写下“齐白石死了”五个字,将原信退回。

有一天,北平警察司令、汉奸宣铁吾过生日,硬邀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实在没法,只得前往。宣铁吾非常高兴,为了显摆,当着很多客人的面,要求齐白石作画。齐白石也不推辞,略加思索,铺纸挥毫,几番点染,顿时,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也开心得很。可是,齐白石画完螃蟹,并没有就此停手,而是提笔在画纸上写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拂袖而去。结果,宣铁吾气得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却无可奈何。

后来,又有一个汉奸也来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特意画了一个不倒翁,头戴乌纱帽,手持白扇,形象滑稽可笑,俨然京剧里的丑角,旁边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汝忽然来打破,

浑身何处有心肝?

拿着这幅画,那个汉奸竟然满意地走了。

齐白石还是一位很重情义的人,这一点也很能引起熊十力的情感共鸣。齐白石从前有个好友叫樊樊山,是前清的道台,廉明正直。晚年的时候,樊樊山退休回家,两袖清风,生活困苦,只有一个女儿侍奉在身旁。一天夜晚,樊樊山肚子很饿,女儿便取出两包酥糖给他充饥。樊樊山三口两口吃完,又将包糖纸上的糖末倒在手上,往嘴中一按,不料糖末呛入气管,樊樊山一口气没换上来,立刻晕死过去,所幸抢救及时才苏醒过来。后来,樊樊山离世了,齐白石一见酥糖,就想起从前一起吟诗清谈的亡友,嗟叹不已,自己对酥糖这个“致命的玩意儿”也就避而远之,再也不吃酥糖。

与这样一个有骨气、有情谊的人成为朋友,熊十力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他不仅安排义女熊仲光拜齐白石为师学画,自己也向齐白石请教书法。熊十力的书法很少有人称赞,但是,齐白石则认为妙不可言,说他的字古朴雅健,自有风趣。

齐白石不顾年迈,常常主动拜访熊十力。熊十力过意不去,说:“你是兄,我是弟,总是让你动步,实在是不敢当啊。”齐白石不管那么多,仍然坚持来访。意气相投的两个人常常聚在一块,吃着酒菜,谈论着艺术和学问,彼此深感惬意。对熊十力的人格和文采,齐白石十分佩服,曾请熊十力为自己故去的老母撰写祭文。熊十力欣然答应,一挥而就,文采斐然。齐白石读后,十分满意,感激不尽,当即画了一副《老少牛》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