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不可忽视的人生细节(1 / 1)

细节作为容易为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东西,却往往成为注意细节者的“利器”。如今,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更是进入了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要想比别人更优秀,要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在每件小事上做足文章、在每个细节上都考虑周密,才有可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细节决定人生

人们常常忽略人生的细节,认为细节只是人生长河中的“鸡毛蒜皮”,认为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但成功的人生恰恰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细节,透出人生的芳香,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细节显出其人生的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学习效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人的志向随着年龄的增大反而变小。当我们很小的时候,总是憧憬着长大做将军、科学家,至少也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医生或者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理想逐渐随风而逝,真正用来填充生活的,却是工作中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及生活中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情。然后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些理想的丧失而觉得失落,反而因为捕捉到生活的真实而庆幸福。当年龄再大一点,我们就用这样的生活经历来教育下一代:别眼高手低,还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吧,并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对待人生,我们轻易地接受了生活带来的这种变化;但对于工作,我们却仍然盼望让自己与单位发生“突变”的机会。可事实告诉我们,工作与生活享受着同等待遇,除了越来越多的“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处理之外,我们别无他事。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大变革大失败,小改造小成功”的历史。历史上不乏做大变革的人,但有大建树的却了了。其中最让人觉得遗憾的应该是王安石了,如果说王安石是一位天才应该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说王安石变法是一种大变革更不会有人反对,但如果要说王安石有大建树可能就有争议了,而事实上王安石不但没有让当时的社会变得像他想象中的那么好,反而适得其反,不但为坏人提供了更多机会,还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陪了进去。尽管历史上靠大变革取得成功的例子也有,比如刘邦就成就了一代帝王,毛主席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如果我们有机会去细细品读历史,会发现有更多的人为自己的“大变革”而牺牲了自己。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总是要参与社会;因此社会需要为每个人提供生活空间,而且要求他人不得随意侵犯别人的生活空间。于是,每个人的生活空间因此而变得狭小,狭小的空间也就容不下大事,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些细节问题,否则会撑破社会预留给我们的生活空间。虽然我们不回避有些人会因为机遇或者能力获得更大的生活空间,甚至可以去抢占别人的生活空间,但这种人本身就不是平凡的人,因此这也会促使他过上不同于平凡人的生活,当然也就享受不到平凡人生活中的温馨与幸福。

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神话,我们也就很少成为神话的主人翁,我们仍然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面对着平凡的事情,享受着平凡的人生。于是不再奢望自己去改变这个社会,而是想着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当然这个适应的过程也是对社会的细节性改造。也正是由于我们适应了这个社会,由于我们真实地融入了这个社会,所以这个社会才因此而被我们所改变。原本想用一个杠杆来撬动这个世界,这个理想随着生活的压力而被取消;但我们屈服或者顺应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却在无声无息中为我们撬开了。

于是我们不再去想着人生的精彩,而是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我们不再将人生的精彩寄托在壮志宏图上;而是期待着通过自己对人生的慢慢品位,对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关心与关爱,对细节问题的耐心求解,让自己因为这些细节而成就精彩,从而不再为生活的精彩所吓着,毕竟我们的心脏只有一个!

智慧启示:

用心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旅程,让细节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承诺不要随口就说

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能否兑现其承诺便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

“你的承诺和欠别人的一样重要。”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当你要应承别人某一件事情时,你一定要三思而行。

因为当对方没有得到你的承诺时,他不会心存希望,更不会毫无价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会有失望的惨痛。相反,你若承诺,无疑在他心里播种下希望。此时,他可能拒绝外界的其他**,一心指望你的承诺能得以兑现,结果你很可能毁灭他已经制定的美好计划,或者使他延误寻求其他外援的时机,一旦你给他的希望落空,那将是扼杀了他的希望。

并且如此一来,你的形象就会大跌,别人因你不能信守承诺而不相信你了,別人也不再愿与你共事,不愿再与你打交道,那么,你只能去孤军奋战。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经常不负责,许下各种承诺,而不能兑现承诺,结果给别人留下恶劣印象。如果承诺某种事,就必须办到,如果你办不到,或不愿去办.就不要答应别人。

承诺时要留有余地

成功的人很会注意承诺这个细节。他不会轻易去承诺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会轻易承诺。

而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余地,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的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意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

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既在系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跟前失去了好感。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不是给自己不作努力寻找理由。自己必须竭尽全力去实现诺言。

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马上答应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你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的事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你轻易承诺下来,会给自己以后的行动增加困难,对方因为你现在的承诺而导致将来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轻易承诺,不然一旦遇上某种变故,让本来能办成的事没能办成,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给人承诺时,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以为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那很容易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那么该怎样承诺才会不失分寸呢?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承诺方式和方法。以下三种方法可资借鉴:

1.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儿,可采取弹性的承诺

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大,就应该把话说灵活一些,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承诺能给自己留一定的回旋余地。

2.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承诺

有些事情,当时的情况认准了,可是由于时间长了,情况会发生变化。

那么,在你承诺中可以采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承诺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承诺创造条件的余地。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可以这么说:“要是年终结算,公司经济效益好,公司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承诺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人情人理。

3.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承诺。 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求别人帮忙,那么你在承诺中可带一定的限制。

比如:你承诺帮朋友办理家属落户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符合有关政策”等对承诺的内容作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也要求别人),真是一石三鸟。

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诺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那些没有把握的承诺。

智慧启示:

有了承诺,就应该努力做到,千万不要乱开“空头支票”,不然不仅伤害了对方,还会毀坏自己的声誉,使你在社会上难有立足之处。

生活中应注意的小礼小节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坏习惯不论大小,都应坚决摒弃,以免小节不拘伤大节。

当同桌的几个人围坐在餐桌旁准备就餐时,你自己一个人手拿筷子敲打碗盏或者茶杯;主人尚未示意开始,自己一个人就已经狼吞虎咽;不等喜欢的菜肴转到自己跟前,就伸长胳膊跨过很远的距离甚至屁股离座挑食菜肴;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叭叽叭叽”作响;用餐尚未结束,自己的饱嗝已经连连打出,等等这些习惯都可看出一个人不拘小节。那么,怎样的吃相才算雅呢?

在入座之后,一面做好就餐的准备,一面可以和同桌的人随意进行交谈,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用餐气氛。不要旁若无人,兀然独坐,也不要眼睛紧盯着餐桌上的冷菜之类,显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或者下意识地摆弄餐具。开始用餐时应注意只有当主人示意开始时,客人方可开始;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的客人,也不要把盘里的拨到桌上,更不能打翻盘碗。使用筷子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二忌掷筷,即在发放筷子时要轻,相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三忌叉筷,也就是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或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四忌插筷,即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把筷子插在菜上或饭碗里;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盘里翻来搅去,也不能让两个人的筷子在碗中发生交叉;六忌舞筷,也就是在说话时不能把筷子作道具在空中乱舞或者用筷于指点别人。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小节:

一、不要当众搔痒

大家都知道搔痒的举止不雅。搔痒的原因通常多是由于皮肤发痒而引起的。其中有些属于病理的原因,例如体质过敏,皮肤好发疱、疹,有时奇痒难忍;有些属于生理的原因,如老年人因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也容易产生搔痒。在出现这类情况时,当事者要按所处的场所来灵活掌握。如处在极严肃的场合.就应稍加忍耐;如实在忍无可忍,则只有离席到较隐蔽的地方去搔一下,然后赶紧回来。因为不管你怎样注意,搔痒的动作总是猥琐的,总以避人为好。尤其有些人爱搔痒纯粹是出于习惯且无意识,只要人稍一坐停就不断用手在身上东抓西挠,这更是不好的习惯,应尽量克服。

二、要防止发自体内的各种声响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人,对发自别人体内的声响都不太欢迎,甚至很讨厌。诸如咳嗽、喷嚏、哈欠、打嗝、响腹、放屁等等。当然,这些声响有的只在人们犯病或身体不适时才有,例如打喷嚏,常常是在一个人患感冒的时候才发生。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正确的做法可用手帕掩住口鼻以减轻声响,并在打过喷嚏后向坐在近处的人说声“对不起”以表示歉意。但是,有的却也是由于习惯所造成,主要是因本人不重视、不关心别人的心理所致。比如,有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断哈欠或者连连放屁.竟然也不脸红。像这样就是很不好的习惯了,应当注意改正才是。

三、不要将烟蒂到处乱丢

许多人都反对抽烟,究其原因,与不少抽烟者缺乏卫生习惯不无关系。有些吸烟者往往不注意吸烟对别人所造成的不便,他们不了解,不吸烟者除了害怕烟味会引起呛咳外,还讨厌随风吹散的烟灰,它不但使人感到不舒服,有时带有余烬的烟蒂还容易引起事故。这些都使不吸烟者有一种自发地抵制吸烟的情绪,所以,如果吸烟者随意处置吸剩的烟头,将它们丢在地上用脚踩灭,或随手在墙上甚至窗台上捻灭等,都是很令人讨厌的。对此,也必须自觉加以纠正。

四、吐痰务必入盂

随地吐痰,也是一种令人侧目的坏习惯。有些人由于积疾较深,随意将痰到处乱吐。甚至在水泥和木头地板上也如此.这确实是种令人作呕的不文明行为。因为,随地吐痰之惹人厌恶,不仅由于痰是脏物,吐在地上会直接弄脏地面,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损害许多人的健康。所以,文明的做法应当是将痰吐入痰盂;如果周围没有痰盂,就应到厕所里去吐痰,吐后立即用水冲洗干净。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行为举止的习惯并不仅仅如上面所说的各种规范的约束,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特点。同时,它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也已经被用作表示礼貌、增进感情、扩大交流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某些举止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正确掌握和使用这些举止或动作也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教养水平。现择其要者作一简单介绍。

握手。多数用于见面致意或问候,也是对久别重逢的亲友相见或辞别时的礼节。习惯上握手还是一种表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比方说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后,都可以用握手来表示祝贺、感激或鼓励之意。

点头。这是与别人打招呼时使用的礼貌举止。通常多用于迎送的场合,尤其是在迎送者有许多人时,用点头就可以向许多人同时致意,表示对见面的喜悦或对离别的惆怅。在其他场合有时也用到点头。

举手。这也是与别人打招呼的礼貌举止。通常用于和对方远距离相遇或仓促擦身而过的时候。它的用意在于表示自己认出了对方,但因条件限制而无法站停施礼或对方交谈。用这种随机的礼貌举止可以消除对方的误会,并感到与正常招呼差不多的满意。

起立。这是位卑者向位尊者表示敬意的礼貌举止。现常用于集会时对报告人到场或重要来宾莅临时的致敬;平时,坐着的男士看到站立着的女子,或坐着的年轻者看到刚进屋的年长者,或者在送他们离去时,也可以用短暂的起立来表示自己的敬意。

欠身(弯腰)。欠身或者弯腰,都是向别人表示自谦的礼貌举止,也就相当于在向对方致敬。它与鞠躬的差别,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即鞠躬要低头,而欠身或弯腰仅仅是身体稍向前倾,但不一定低头,两眼可直视对方。

鼓掌。这是表示赞许或向别人祝贺的礼貌举止。通常用于在聆听别人的长篇讲话和讲演,看完、听完别人的表演、演奏或献计之后,用以表示自己的赞赏、钦佩或祝愿。鼓掌一般当然出声,但也可以不出声而仅仅做出鼓掌的样子,不过应当让对方直接看到。

抱拳。这是身份相仿者之间相致敬意的礼貌举止。它是由我国古人在相互见面或告辞时,互作长揖的礼仪动作演变而来的。由于它简便易行,所以目前不少人仍喜使用。

合十(即两手合拢置在胸前)。这是兼含敬意和谢意两重意义的礼貌举止。最初仅通行于出家人即佛门弟子之间,以后逐渐流传到俗家人之间。因为这种礼貌举止很文雅,为雅俗共赏,所以不少人也乐于使用。

拥抱。这是表示亲密感情的礼貌举止。通常仅用于外事及送往迎来的特殊场合。有时,有前嫌的双方在误会消除时也常常用拥抱来表达一些难以用语言来说明的复杂感情。但这种表达方式我国在异性之间都比较慎重,轻易不大使用。

表示礼貌的举止习惯当然不止这一些,这里提及的是其中比较常见的若干种。从根本上说,这些礼仪举止没有哪一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所不能做到的,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这些举止中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感情已经明明白白地传送了出去,不仅说明了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更可以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顺畅自如。

智慧启示:

注意生活中的小事,让自己做一个有礼有节的人,这样可以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顺畅自如。

把握拒绝中的小细节

既然人类有得到別人理解与帮助的共同需要,那么任何人都常常会收到来自别人的需求和希望。如果我们都能笑口常开地说“是”、“当然可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对同事、对业务对象,还是朋友、亲戚,谁也无法真正做到有求必应。这里有合理要求和非分要求之分,也有事情可行与不可行之别。于是,在回答对方要求时,总免不了有时要说出一个“不”字来。

这样一来,就使许多人犯难了:人际关系不是“是”与“不”两个字可以划分清楚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纵横交错,彼此相承,既要竞争,又要依存。一个“不”字说来轻巧,可在人情来往中就犹如一把无形的“刀”,举起来砍下去重若千斤,为官者怕失去民心,为民者怕得罪上司,亲戚间怕人说六亲不认,朋友间怕人说不够义气,从商者怕失去客户……

拒绝别人,说“不”简直成了世界上最让人为难的事,稍不注意,弄不好可能失去交情,引起反感,被人误会,甚至有自毀前程的危险。

但是,这个“不”字有时候是不得不说的,可拒绝他的要求并不是硬邦邦地一口回绝或不理睬别人,这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既要做到能使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又不致伤害对方。这需要找一个借口拒绝别人,拒绝时,尽可能把“不”说得含糊一些,这样做既能让对方明白你的立场,也能充分保留对方的面子,避免对方心理上的挫折感。

这种方法是不直接运用语言明确地拒绝对方的要求,而是用模糊的答复使对方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请求不感兴趣,从而达到巧妙拒绝的效果。找借口拒绝别人可采取下列三种模糊方式。

1.笼统式

以不具体、不清晰、语言含糊不清的答复来间接表达拒绝的意思。

比如,你可以对帮助弟弟推销家具的同事说:“这样的家具确实比较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样的家具更适合现代家庭,据说有些人对家具的要求是比较复杂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这种情况下,同事只好带着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离去,因为他们听出了“不买”的意思,想要继续说服你什么“更适合现代的家庭”,却是个十分笼统而迷糊的概念,这样,即使同事想组织“第二次进攻”,也因为找不到明确的目标而只好作罢。

2.抽象式

把话题不断抽象化,便可以逃开对方的要求。

被巧妙地拒绝时,有一种形容,叫做“被迷迷糊糊地拒绝了”。意思是对方放了烟幕,你在尚未看清真相之前,已被那“烟”蒙骗过去了。

这种“抽象化”的烟,采用了模糊对方所求目标的方法,有时,如果说具体的话来拒绝会遭到对方的反感,这时可将话题不断抽象化,乍见似乎谈论的问题比正题还重要。其实,已把对方诱入距离正面主题颇为遥远的石雾之中了。

比如要拒绝婚事时,由于对方也相当认真,所以你一本正经地说理,问题就始终得不到解决。而且,要正面说出“不能和你结婚”,往往伤害别人,让对方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因此,把“A和B的婚事”这种具体的要求,故意提高到抽象的“一般的结婚”问题上去。

“被你求婚,我好高兴。不过我认为不可太沉溺于感情”。

“不,我很冷静”。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想好好和你谈一谈你我对结婚有什么样的看法?”

“很好呀!”

“结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旦把对方诱入抽象的水准中,以后就可将此水准不断提高。“对男女的结合来说,一夫一妻制是不是理想的形态”,“究竟男人和女人是什么呢?”

这样,把话题越扯越抽象,越扯越远,不知不觉中,对方就被你巧妙地拒绝了。

因为,话题的焦点,越是到了阶梯的上方,越是模糊,就成了烟幕了。

美国超级市场的客户埋怨处理部门使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据说每当主妇们为了品质或价格问题前来埋怨时,工作人员就用一般人很难听得到的营业语言,非常细心地予以说明。用抽象的专门语言,不断爬上“抽象的阶梯”,让客户感到迷迷糊糊,结果觉得店方的主张没有错,而无法与你“辩驳”。

3.两可式

即运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对对方的要求似乎有肯定的因素却又仿佛有未能肯定的理由,让对方感到得到了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理解,从而不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愤怒。同时,让对方意识到他的要求并未得到你的许诺,从而达到含蓄拒绝的目的。

以下这位著名造船家对权威学术的婉转评价很值得借鉴威廉二世设计了一艘军舰,他在设计书上写道:“这是我积多年研究,经过长期思考和精细工作的结果”。他请国际上著名的一位造船家对此设计作出鉴定。过了几周,造船家送回其设计稿并写下了下述意见:“陛下,您设计的这艘军舰是一艘威力无比坚固异常和十分美丽的军舰,称得上空前绝后。它能开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它的武器将是世界上最强的,它的桅杆将是世界上最高的,它的大炮射程也将是世上最远的。您设计的舰内设备,将使舰长到见习水手的全部人员都会感到舒适无比。你这艘辉煌的战舰,看来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只要它一下水,就会沉人海底,如同一只铅铸的鸭子一船。”

避开实际性的问题,故意用模糊两可的语言做出具有弹性的回答,既无懈可击,又达到在要害问题上拒绝答复的目的。

找借口拒绝对方,模糊一些,对方会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绝,对方则会产生不满,甚至仇恨、仇视你。把话说得委婉、模糊一些,能够使对方听出你拒绝的弦外之意,做到既不伤人,又达到了拒绝的目的,彼此还能和和气气,何乐而不为呢?

智慧启示:

拒绝时既要委婉、模糊,不伤及他人自尊,同时还要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拒绝的意思。这就要把握好拒绝中的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人生的危机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积累出来的,成功也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叠加而成的。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败就取决于鲜为人知的细节。

细节作为容易为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东西,往往是注意细节者的成功“利器”。

电梯里和老板简短的几句聊天,可能让他坚定提拔你的念头;在谈判中一个错误的用语,也许会让你在最后的时刻痛失即将到手的合同。完美的细节代表着永不懈怠的处世风格,是一个人积极、实干、优秀的象征。

生活中充满了细节,绝大多数细节会像我们身上每天脱褪下的无数皮屑一样,看不到它扬起和落下便无影无踪了。可就是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细节,不时地在无形中帮助着或伤害着我们。

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人的行为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在习惯中积累能量,培养素质。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有位医学院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当医生,最要紧的就是胆大心细!”说完,便将一只手指伸进桌子上一只盛满尿液的杯子里,接着再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中。随后教授将那只杯子递给学生,让这些学生学着他的样子做。看着每个学生都把手指探人杯中,然后再塞进嘴里,忍着呕吐的狼狈样子,他微微笑了笑说:“不错,不错,你们每个人都够胆大的。”紧接着教授又难过起来:“只可惜你们都不够心细,没有注意我探人尿杯的是食指,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啊!”

教授这样做的本意是教育学生在科研与工作中都要注意细节。相信那些尝过尿液的学生应该终生能够记住这次“教训”。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海尔厂区上下班时工人走路全部靠右边走,没有其他企业员工潮进潮出的现象,完全按交通规则,这就是不简单。难吗?不难,行人靠右走这是小学生都懂的规则,可很多企业没做到,海尔却做到了。这就是素质,海尔人的素质,在小小的走路这一细节上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而习惯恰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所以,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思维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另一方面,“坏习惯在同样的程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其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并把人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成功是一个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的过程,任何企图侥幸、立时有成的想法都注定要失败的。中华武术中的“功夫”,就是基本动作天天做,本身就有日积月累的含义。

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的,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因而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正因为如此,透过小事看人,已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专门设计些细节方面的试题,通过细节来观察应聘者;有的用人单位甚至通过“吃相”、“笔迹”等细微之处来决定应聘者的去留。

对于求职者来说,展现完美的自我,是需要靠细节来体现的,所以,时时处处勿忘细节是渴望成功的人必须要注意的。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应聘的故事。

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他们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这时,有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门后,看到了地毯上有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到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你好,朋友,请看看你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你到我们公司任职。”后来,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

这道试题显然是专门用来考察求职者细节的试题,使得一些志在必得的应聘者纷纷铩羽而归。在这里,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决定了面试的成败。

要养成重视细节、将小事做细的习惯。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在一时,而在一世,在每一个细节上把事情做好是相当难的。

智慧启示: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远离粗心大意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办事鲁莽轻率,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面看来,他们也很努力、很敬业,但结果总无法令人满意。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往往就因为他们马虎大意、鲁莽轻率。

泥瓦工和木匠可能靠半生不熟的技术建造房屋,砖块和木料拼凑成的建筑有些在尚未售出之前,就已经在暴风雨中坍塌了。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曾经因为筑堤工程质量要求不严格,石基建设和设计不符,结果导致许多居民死于非命——堤岸溃决,全镇都被淹没。医科学生因为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好好为未来做准备,做起手术来捉襟见肘,拿病人的生命当儿戏。一些律师只顾死记法律条文,不注意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真正处理起案件来也难以应付自如,白白花费当事人的金钱……

建筑时小小的误差,可以使整幢建筑物倒塌;不经意抛在地上的烟蒂,可以使整幢房屋甚至整个村庄化为灰烬。因为事故致人残废——木装的脚、无臂的衣袖、无父无母的家庭都是人们粗心、鲁莽与种种恶习造成的结果。世界上每年因为“不小心”所造成的生命的丧失、身体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有谁能统计得清楚呢?由于疏忽、敷衍、偷懒、轻率而造成的可怕惨剧在人类历史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习惯似乎已经变成常态,这些人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心不在焉、懒懒散散的坏习惯。

他们习惯于使用一些小伎俩,譬如用抄袭、作弊等手段来欺骗老师,蒙混过关。而当他们踏入社会后,就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外出办事总是迟到,人们就会拒绝与他合作:与人约会总是延误,别人会大失所望;办事时缺乏条理和周密性,思维一片紊乱,别人就会丧失对他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一旦染上这种恶习,一个人就会变得不诚实,遭到他人的轻视一一不仅轻视他的工作,而且会轻视他的为人。

一旦这种人成为领导,其恶习也必定会传染给下属——看到上司是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员工们就往往会竞相效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一来,每个人的缺陷和弱点就会渗透到公司,影响整个事业的发展。如果他是作家,文章必定漏洞百出:如果他是一个管理者,部门工作必定一塌糊涂。

美国芝加哥因工作疏忽大意造成的损失,每天至少有lOO万美元。该城市的一位商人曾发表言论说,他必须派遣大量的稽查员,去各分公司检查,才可能制止各种马虎行为。虽说在许多员工眼里有些事情简直是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很可能就会影响他们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他们的晋升。

比如,一个在美国管理上千名员工的经理,他以前不过是一家家具店的学徒工。在当学徒时,他常常仔细琢磨每一道工序。“不要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了,它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查理!”他的老板常常对他说。可他一有空闲,就琢磨修理家具,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修理家具的精湛技术。认真仔细的习惯,甚至连店主都觉得有些过分。但正是这种良好的习惯将这位年轻人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位置。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都能达到至善至美的结果,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能树立起一种高尚的人格。

这是一句句令人心生感触的话,值得每个人终生铭记!

智慧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都能达到至善至美的结果,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能树立起一种高尚的人格。

善于抓住时机

一个人的竞争能力如何,往往就看其是否善于抓住迎面而来的机会。善抓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夺得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能否抓住这样的时机,是一个人一生事业成败的关键。没有机会,纵然才华横溢的人,也未必能够登上成功之巅;因失掉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而遗憾终生的也大有人在。善于抓住时机,是伟大人物成功的奥秘,学会抓住时机,是自我训练的精华所在。

(1)寻找时机

寻找时机,既要敢于冒险,也要有自知之明,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可能。日本一位青年心理学专家指出:“青年在不能确认自己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活动和实践,只能是一种逃避和消遣。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必须首先从正视和分析此时此地的我开始。”所谓“确认自己”,也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认识机会的先决条件。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青年人,都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日常所说的确定奋斗目标,实际上就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考察自身价值到底在哪一领域中才得以最充分的实现,从而确定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这一考察过程当然需要学识与经验,然而,更需要的却是勇气一一有敢于面对人生,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敢于对自己讲真话的勇气。

人的一生,总是有几个大的转机的。大的转机,必有大的变化。没有大变化,也就没有大的发展。而要有大发展,就要善于抓住时机。哲学家培根说过:“造成一个人幸运的,恰是他自己。”

培根说过:“幸运的机会好像银河,它们作为个体是不显眼的,但作为整体却光辉灿烂。”只有抓住一个一个“不显眼”的时机才能获得光辉灿烂的成功。

(2)看准时机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时机问题。运动场上,抓住时机,则金牌垂胸;疆场对阵,抓住时机,则赢得战机;科坛夺魁,抓住时机,则独占机会鳌头。国际知名管理学家哈洛尔德·康茨和西里尔·奥登纳尔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管理学精华》中特别强调要“认识机会”,并指出:“认识机会是规划的真正出发点”。只有认清机会,才能“建立起现实主义的目标”,提出可行性方案。人才是时代的产儿,但是在同一时代、同样条件下,不同的人发挥的作用有时会有天壤之别,除了其他条件之外,关键在于能否认清时代,抓住机会。只有当人们不失时机地认识和利用这种历史条件,才能取得成果。

2l世纪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认识时机,学会抓住时机,是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走向成功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看准时机是成功的真谛。美国学者阿瑟·戈森曾问著名演员查尔斯·科伯恩:“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需要的是什么?大脑?精力?还是教育?”

查尔斯摇摇头:“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你成功。但是我觉得有一件事甚至更为重要,那就是:看准时机。”他解释说,演员在舞台上,是行动或者按兵不动;是说话或者缄默不语,都要看准时机。“在舞台上,每个演员都知道,把握时机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相信在生活中它也是个关键。如果你掌握了审时度势的艺术,在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以及你与他人的关系上,就不必去追求幸福和成功,它们会自动找上门来的!”

阿瑟·戈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多少生活中的不幸和坏运气,只不过是没有看准时机!”

(3)把握时机

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往往会导致伟大而深刻的发现,使科学家因此成名;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使有的人大展才华,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从而名垂青史;甚至一次意外的事变,竟影响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涯,对他的发展起着转机作用,……凡此种种,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常有的。

经过个人的努力,时机是可以把握的。“弱者等候机会,而强者创造它们”。时机虽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不管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过个人的努力,时机是可以把握的。美国有位学者曾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员、总经理、宇航员、政府首脑以及其他获得成功者的多年探访,逐渐认识到成功者绝非是特权环境、高智商、良好教育或异常天赋的结果,同样也不是一时走运,而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作为负责。他们认识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目标,迎接挑战,适应生活。他把这些称之为“成功者的优势度”,是成功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微妙的差别。有的人天赋甚高,却恃才自傲而短于行动,丧失了不知多少成就事业的良缘。有的人在一时走运、初建成果后,便陶醉于快乐而忘记自己面临更多的机会,难成大器。惟有那些创造奇迹之后,忘记快乐,清醒地面对和选择无限的可能性者,才终成伟业。而所有这些,无不是为生活态度所决定。

(4)创造时机

经常听到一些人埋怨机会不等,命运不公,总觉得自己碰不到机会。每每看到别人的成功,他们总是归结为“运气好”,实际上,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一般说来,凡是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幸运之神的宠儿,反而是那些“没有机会”的苦命孩子。

在人类历史中,没有哪件事比人们从困苦中成就功名的故事更为吸引人了一一他们怎样从黑暗的夜晚达到光明?怎样脱离于痛苦、贫困之中?他们虽只有中等资质,但由于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而终于达到目的。

亚历山大在攻克了敌人的一座城市之后,有人问他:“假使有机会,你想不想把第二个城市攻占了?”

“什么?”他怒吼出来,“我不需要机会!我可以制造机会厂

“没有机会”永远是那些失败者的遁词,不信随便问一个失败者,他们大多数的人会告诉你,“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得不到像别人那样好的机会——因为没有人帮助我们,没有人提拔我们。”他们也会对你说:“好的地位已经额满了,高等的职位已被霸占了,所有的好机会都已被他人捷足先登,所以我们是毫无机会了。”

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这里有一点十分关键。你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机遇,还是主动地去追求?等待机遇不像是等班车,到点儿车就来,机遇要看你的等待状况如何。是不是碰上了机遇,是不是捉住了机遇,是不是失落了机遇.是不是再也没有机遇,这些都是一种现象。实质问题在于你是否在认真地准备着、在刻意地追求着。

智慧启示:

善于抓住时机,是伟大人物成功的奥秘,学会抓住时机,是自我训练的精华所在。

用小细节编织人生

人生有大事大节,但更多的是小事细节。因为是小事细节,就很容易在不经意间被忽略,渐渐地失去认真地处理它、做好它的信心和耐心。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忽略,使许多本来可以做得很出色的小事,无端地淹没在尘封的岁月中而黯然失色。直到有朝一日当我们回首往事、盘点人生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无数应当坚守的领地,错过了许多本该把握的机遇,带来了无限的懊悔。因为,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由若干件小事和细节编织起来的。对小事细节的疏漏,等于对大事大节的耽误。

人生细节多是繁琐芜杂的小事、鸡毛蒜皮的凡事,说起来也比较琐碎,而且缺乏新鲜感。我们之所以在某些细节上坚持的不好,不是由于不懂得,而是因为忽视和懈怠。比如说以下几方面的习惯养成,可以说是很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人生细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往往被人所轻视,有必要提点建议,供有心人参考。

一、珍惜时间不虚度,坚持做点必要的记录。时间是最公平的共享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财富。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人的成功在于善于利用时间,人的失败在于任意荒废时间。珍惜时间,善待光阴,不仅是古代人的信条,而且是现代人的共识。怎样让每一天都过的有价值、有意义、有成果,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而时间的消费方式又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悄悄溜走的,是在无数个“短暂、渺小、缓慢、等待”中无声无息地流失的。一不小心,片片撕掉的日历便将你带到一个远离童趣的沧桑之中,令你感慨万千、浑然不觉,悔悟已晚。提醒自己随时珍惜时间,一个有效而可行的办法是:从现在开始,准备几个易于保存的笔记本,坚持不懈地天天作点必要的记录。这种记录有的是计划性的,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计划做些什么,重点做好什么,目标是些什么,办法是些什么。也有的是回顾性的,晚上休息之前,用几分钟时间,回想一下当天做了些什么,应做的事情是否做完,哪些事情做的比较好,哪一些没有办妥,存在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闪失,今后应该注意什么。这些记录无一定之规,可多可少,可繁可简,可以是流水账,也可以是备忘录。既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文本日记,也不是拿去发表的成篇文章。它的全部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醒惜时,盘点人生,记录生命,警醒自己。这样坚持下去,人生就不是一笔糊涂账,时间就有了具体的新概念,生命就有了明晰的新坐标。这种自我检点,方法简单,省时省力,成本低廉,对于督促自己珍惜人生、精彩地度过每一天作用十分明显。

二、勤于用笔来表达。当今时代,文化覆盖面越来越大,“双手写不成八字”的人绝无仅有,大多数人都具有用笔表达感受的写作能力。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在这个庞大群体中,能够坚持主动写作的人仅占极小比例。很多拥有丰富知识、对事物有独特见解的人,由于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注重用笔表达,使自己闪亮的思想火花在庸庸碌碌中悄无声息,太可惜了。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这实在是自身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用笔表达感受,是一种高雅而浪漫的思想交融,也是人生品位的有效提升。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文字记录人生,可以超越时空,流芳百世。勤于思考,勤于动笔,经常把自己的亲历亲见和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是于国有益、于己有利的功德之举。假如你的观点和感受具有积极的普遍意义,写出来后得以在大众传媒发表,把个人的见识变成社会的文明成果,那更是值得庆贺的大事好事。你的美文见报率越高,越说明你是一位有追求、有思想、有品位、有水平的人,身边人知之,全社会知之,等于为你做了正面的免费广告,等于为你做了很好的形象推广,等于为你进行了大规模的品牌宣传。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一张报纸,不用说国家大报、省级各报,即使是市报县报,其读者少说也在数千人以上。辐射面极广的宣传效果,比喋喋不休地见人就宣扬自己如何如何有本事,不知要高明得体多少倍!

三、善于取人之长充实自己。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知与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懂得的不一定都能做到。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嘴里喊着学习别人的优点,心里却在不屑地嘀咕:“算了吧你,就你那两下子,当我的徒弟都不够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高尚的人,也不可能样样优秀;地位再低、水平再差的人,也有他独特的优点。问题在于,我们总是过分地关注别人的缺点,习惯于以自身的优势去审视别人的不足,从而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身价抬高。这样的思想定位,无形地助长了自我估价的膨胀,削减了向别人学习的动力,造成了取长补短意识的淡化。与人相处,不仅应当吸收别人的优点,而且应该容忍别人的缺点,否则你就注定没有朋友。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他绝对是一个志向宏大、潜力巨大、前途远大的优秀人才。可惜,我们总是不善于自觉去做,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在某些方面占有绝对的强势。其实,任何人的优势与劣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注意充实自己,不接受新鲜的东西,固有的优势也会**然无存,势必要落后掉队。

四、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不留尾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落实意识。认准了的事情,不管是大事小事,公家的事还是个人的事,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到底,绝对不要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应当成为必须遵守的人生准则。做事情决不能像猴子吃桃,咬一口扔一个。是否把一件事情办彻底,标准有三条:一是守时。今天能办完的,决不推迟到明天;规定时间能够办完的,决不放任拖延。二是高效。效率是一种能力、一种作风、一种理念。高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可以提高单位产量,可以证明能力素质。一件简单的事情,旷日持久而无成、漏洞百出而无绪、质量低下而无果,只能彰显自己的无能。三是完善。干净利落,完全彻底,不留死角,没有尾巴。既啃骨头又喝汤,收拾工具清战场。丢三落四、横七竖八,都不能算是圆满的结局。

五、关注别人的感受。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也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起码素养。很多时候,我们老是不由自主地强调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别人的存在。与人交谈,喜欢别人无原则地附和自己;和人共事,企求别人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否则心中就会涌现诸多不快。不管他人的关注度如何,不顾他人的思维兴奋点,而大谈特谈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是很愚蠢的自我陶醉,会把交际场面弄得十分尴尬。同样,我们常见的在公众面前,旁若无人地接打手机的陋习,也是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令人讨厌的典型表现。殊不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际理念,是构成和谐人际关系的严重障碍,有可能成为降低人气指数的潜在壁垒。纠正的方法是,在正确把握自己情绪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换位思考,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找准切入点,避免先入为主,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达到相对融洽的心灵沟通。

六、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积累。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观察有收获。人生是个万花筒,社会是个百宝箱。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现象,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独特的感悟,引发有益的思考。人生最怕的是思维呆滞、感觉麻木。一个人如果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失去敏感,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置若罔闻,引不起一丝触动,找不到一点感觉,那么他的大脑加工厂恐怕就要停产了。李白、杜甫游历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都能诗兴大发,吟诵出世代流传的不朽名篇。我等凡夫俗子,虽然没有勃发的雅兴和杰出的文才,却有着满腔的**和探求的眼光。大人物有大见识,小人物有小看法。这些小小的看法日积月累,由小到大,就会变成成熟的见解和独到的感悟,就会转化成丰富的人生阅历,使自己的思想逐渐饱满起来,从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求索求知习惯,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韧。一事当前,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许多事情你能做,我也能做;你能做好,我也能做好。之所以结果不一样,关键在于细节上的差异。放弃细节曾让多少人的青春无谓消失,忽略细节曾使多少人的一生暗淡无光。细节将从始到终陪伴我们走过每一步人生之路。因此,脚踏实地把每一件渺小的事做好就是不渺小,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智慧启示:

习惯决定成败,细节成就人生。能否充分重视人生中的诸多细节,直接关系到人生的品位和质量。

小事情成就大业绩

作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

让我们来看两个关于小细节的故事:

日本曾经有个和尚。发誓要用募捐的钱来为佛像重塑金身。于是他开始出发募捐。不幸的是。他碰到的第一个人就拒绝了他。这是一个武士。他在回绝了和尚后继续赶路。结果和尚就在后面跟着。这一跟就随着武士走出了十多里路。武士心生怜悯。随手丢了一文钱。和尚立即捡起来。并毕恭毕敬地朝武士行礼致谢。武士觉得很奇怪,问他:“难道区区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看重和高兴?”和尚回答说:“今天是贫僧为塑佛金身而化缘的第一天。如果连一文钱也不能化到,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产生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因此十分欣慰。”说完便原路回去继续化缘,并自言自语:“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民国初年。学者黎锦熙在湖南办报的事。当时帮黎锦熙誊写文稿的有三个抄写员。这三人性情各异。做事方式也截然不同。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连错字别字也照搬照抄。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第三个抄写员也仔细地看每份文稿。但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部分。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半句也不抄。后来,第一个抄写员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这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没有写歌词,但是他成为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他,就是毛泽东。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如同沙粒、水滴,被有心者积攒、汇聚,便可成为大漠、江海。细节之中蕴涵的。往往就是决定成败的玄机。

一位名人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它的因果关系的,因此,想要成就大事必须精于小事。

“我们看到了人家成功的辉煌,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管理细节的用心!”是的,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的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如果力不及所负,才不及所任,必然祸及已身,导致混乱,所以,只有关照小事,成就大事,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并养成长期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的态度。

具体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就象武术中没有绝招一样,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也都不会有什么绝招。所谓的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如办事处退货问题一直存在,看起来都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但我们一直都没有去解决和避免,问题是我们没有去重视和细心所造成的,总认为这些是小事情,其实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所以,我们只能从基层做起,不能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于是,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在这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任何一件事件都是做出来而不是喊出来的,特别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员工更要把小事做细,一件没有预料的事件可能引起故障,一个长被忽视的问题可能导致一次危机,每一个大问题里都有一系列的小问题露面。

做事就好比烧开水,99℃就是99℃,如果不再持续加温,是永远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的。所以我们只有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达到沸腾的效果。

小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当我们学习时,学习别人的专业,要注意多多观察其中的细节;当我们集中精力,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让我们做事都“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最终达到成功的目的!

智慧启示: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