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债务的态度基本上就是这样。我们对于伯克希尔为了并购或经营的目的而发生任何大量的债务根本不感兴趣。当然,根据传统的商业智慧,我们在财务上显得太过保守,如果我们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适当的财务杠杆,无疑能够安全地增加盈利。也许如此吧。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越有越算”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可不是一个什么褒义词,而“越算越有”却截然相反。在巴菲特身上,这两者做到了完美的统一。巴菲特无论是个人家庭消费还是企业治理,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从投资风险角度看,如果拥有10种各不相同并且各不相关的公用事业收入能够足以支付债务利息,假定两者之间关系的比例是2:1,那么这时候它与单一来源、支付能力更大的收入相比要安全得多。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单一来源的收入与多种来源收入相比,它的抵抗债务风险能力要差得多。无论一家公司的债务政策多么保守,发生一件灾难性的事件就可能会让一个单独的公用事业陷入破产境地。当年美国卡米拉飓风摧毁了新奥尔良的电力事业,就是一个有力证据。
可是,同样是卡米拉飓风这样的地理灾难,包括在美国西部地区发生的地震,却不会给美中能源集团公司产生类似的毁灭性打击。即使是查理·芒格这样的小心谨慎者,也不会认可这种事故能够大幅度减少该公司的公用事业收入。归根到底,美中能源集团公司的收入来源是多元化的,完全能够抵抗偿债风险。
他说,伯克希尔公司对于债务的态度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如果是为了并购和经营的目的而产生大量债务,巴菲特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当然从传统商业智慧看,伯克希尔公司的债务政策确实过于保守,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负债比例,无疑能够安全地增加盈利。
但是巴菲特认为,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购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公司经营就应当小心翼翼。只要伯克希尔公司发生一项重大灾难,也就意味着这些投资者个人同样面临着一项个人的重大灾难;更不用说,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大量的保险客户,对于那些已经向伯克希尔公司交纳了15年甚至更多年份保费的客户来说,很可能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因为伯克希尔公司曾经向他们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例如金融危机、股市关闭、核武器战争、化学和生物武器战争,他们的投资都是绝对安全的。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伯克希尔公司因为负债过多倒闭了,这些承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那将要贻笑天下的。
巴菲特的这种投资观念几乎可以说与生俱来。他在不到20岁时就成了百万富翁,而直到这时候,他才为巴菲特有限公司添置了一项“高档办公用品”:一台IBM打字机。
当时的推销员威廉·奥康纳在IBM公司担任推销员30年之久,后来成为奥玛哈共同基金公司副总裁,他回忆说,当时正是他向巴菲特推销这台打字机的。在此以前,巴菲特总是说他不需要打字机,后来购买的这台打字机是一台标准型电子打字机,价格295美元。正如你想像的那样,巴菲特并没有选购昂贵的总裁型打字机,虽然这位百万富翁有的是钱,购买这样一台打字机也根本用不着负债,他就是这样节俭。
巴菲特唯一的一次贷款是1971年他购买一处三室二卫房子时,借了7万美元抵押贷款。这是他的第二处房屋,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海滩,主要是为了每年圣诞节去度假用的。当时的房屋价格是15万美元,当然现在已经升值了,而这笔贷款也早就还清了。后来随着家里人口增多,巴菲特又在这幢房屋边上买了一幢新房。
1991年9月13日巴菲特与所罗门公司客户交谈时就提到这件事。他说,站在你们眼前的这个家伙,就曾经负债7万美元购买了位于拉古纳滩的一幢房屋。当时之所以买这幢房子,主要原因是贷款利率低。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很多年来我欠的“全部债务”。
1999年9月29日巴菲特在参加一家商店的开业仪式时说,他从来没有变卖过自己的房子。除了自己的住所以外,他还有4处房屋,从来就没有卖出过其中任何一幢。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大家看到合并后的美中能源集团公司报表会以为伯克希尔公司对负债经营的容忍度已经有所增加,但事实并非如此。伯克希尔公司过去一直不主张负债经营,今后也是如此。只有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才可能会考虑举债:
一是需要偶尔利用回购协议作为某种短期投资策略。其中包括购买美国政府及其代理的证券投资,但只限于流动性很强的证券。在过去的几年中,伯克希尔公司进行了好几次这样的投机操作,所幸的是不但没有造成任何亏损,而且还有盈利,最终都全身而退了。
二是有时候会为了投资某种应收账款组合而短期举债,不过这种应收账款组合必定是在非常了解其风险特征背景下去投资的,毫无疑问这时候的投资风险会大大减少。例如,伯克希尔公司2001年就这样操作过,当时为了与莱卡迪亚公司(Leucadia)联合收购破产的Finova公司,为56亿美元的银行借款提供了担保。
三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一些子公司的债务,会因为报表合并反映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上,只是由于双方都属于法人企业,伯克希尔公司并没有为这些债务提供担保,所以这些债务虽然出现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上,可实在与伯克希尔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属于一种“伪债务”。
[启示录]
巴菲特掌控伯克希尔公司,自然就把他那一套不主张负债经营的做法带到了该公司,并且一以贯之。正如一句中国人口头禅所说:“冷,冷在风上;穷,穷在债上”,为此不惜被人骂作太保守他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