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评估出来的价值差不多,我们强烈偏爱拥有一整家企业胜于持有部分股票。当然在我们经营的大多数年头里,股票往往还是比较便宜的选择,也因此在我们的资产组合中股票投资还是占大多数,其比例如同先前所提到的。往后我们仍将维持过去惯用的资金分配方式,如果买股票比买整家公司便宜,我们就会大肆采购;如果特定的债券够吸引人,就像是2002年一样,我们就会买进满手的这类债券,而不管市场或经济状况如何。我们随时都很乐意买进符合我们标准的企业,而且规模最好越大越好,目前我们的资金并未被充分利用。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集中投资是巴菲特的一大特点,他在企业购并时总喜欢一揽子买卖。这除了他认为对自己非常了解的股票毫无疑问需要增大投资外,还与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巨额资金需要得到充分利用有关。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如果购买整家企业或部分股份评估出来的价值差不多,他会强烈倾向于拥有整家企业。从过去的经历看,在他经营的大多数年头里,购买股票往往是比较便宜的选择,所以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资产组合中,股票投资还是要占大多数。无论股票市场或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如何,伯克希尔公司因为手中拥有巨额资金,还是非常乐意购买符合自身投资标准的企业,并且规模越大越好。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称赞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投资业绩与他的理论思想一样杰出。
他说,凯恩斯曾经在1934年8月15日写了一封信给生意伙伴斯科特(Scott),信中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法就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自己认为了解并且信赖的事业之上,而不是将资金分散到自己不懂又没有特别信心的一大堆股票上去。道理很简单,每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就他本人而言,他很难同时对两三家以上的股票感到完全放心。
容易看出,巴菲特举这个例子,在赞赏凯恩斯观点的同时实际上也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说,如果你不是一个职业投资者,你的目标又不是想超越大多数人的表现,那么你就去尽可能地投资多元化,例如购买美国指数基金。不过就他而言,他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投资多元化都是犯了大错误。他觉得任何人的股票投资项目都不能超过6个,在他看来,一个人最多只能对6只股票做到真正了解,如果你想投资到第7只股票上去绝对是个错误。
巴菲特说,投资股票应当精益求精,把最大比例的资金集中投入到自己最看好的股票上去。从他自己来看,在他最看好的股票品种中只有一半左右最终买了该股票。在他的记忆里,股票投资做得不错的人都没有实行投资多元化,唯一的例外是许诺斯,只有他在所有行业都投资两只股票,并且50多年来投资的所有股票都是赚钱的。
在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经谈到伯克希尔公司也有购买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的打算,遗憾的是中国和印度的法律规定使得伯克希尔公司很难获得可观利润。以保险业为例,这两个国家对外国投资者25%的控股上限,就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的巨额资金没有了用武之地。从中也容易看出,巴菲特至今没有购并中国企业,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充分施展他“集中投资”的拳脚。
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将来的购并重点将会转移到中国、印度以外的海外市场,至于是德国、英国还是其他国家的一些公司还不能确定。之所以选择这些国家的企业,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对于美元汇率下跌的可能性非常小。他认为,美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将会使得美元进一步走软,他没有必要对非美元货币投资进行对冲,所以下一步的投资重点不是美国企业。
从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组合就能看出巴菲特是怎样进行集中投资的:可口可乐公司在伯克希尔公司庞大的投资组合中比重占30%,美国运通公司占20%,吉列公司占10%,其他还有华盛顿邮报公司、富国银行等,这5家企业就占整个投资组合的75%。
并且,巴菲特在每一次收购企业时都会采取大手笔做法,平均持股比例是12%。
集中投资的方法有很多。持续增加对某一只股票的持股比例是最常见的,除此以外持续购买同一类型(同一板块)的股票也是。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自从1991年购并布朗鞋业公司后,又在1992年末一口气购并了洛威尔(Lowell)鞋业公司、1993年购并了德克斯特(Dexter)鞋业公司。虽然布朗鞋业公司是专门制造鞋子、靴子的,洛威尔鞋业公司是专门生产女鞋和护士鞋的,德克斯特鞋业公司是专门生产高级男女鞋的,但本质上它们都属于鞋类企业。如果把这三家企业当做一个整体看,就能很好地体现伯克希尔公司的集中投资策略。
事实证明,伯克希尔公司当初虽然对购并这三家企业的要求很高,但结果还是大喜过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集中投资战略的正确性,因为它能让伯克希尔公司在尝到甜头后接二连三地收获成功。
[启示录]
在巴菲特看来,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值得投资的机会只有那么几次。所以每当出现伟大的投资机会时必须要好好把握这样的机会,同时进行大量投资。当然,集中投资有利也有弊,关键是要吃准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