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Irv一直向我提及这家公司所拥有的竞争力,而他也不断地告诉R.C.Willey总裁Bill Child, Blumkin家族与伯克希尔的合作关系是多么地令人愉快。终于到了1995年,Bill向Irv提及基于资产税负与分散风险考量,他自己本身与R.C.Willey其它股东有意出售该公司股份。从那一刻开始,事情就变得再简单不过了。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向伯克希尔公司推荐购并对象,也是一桩“生意”,其间充斥着所有生意项目要素。所以朋友们向巴菲特推荐购并对象时,既有一见钟情的也有死缠烂打的,其中的一则则故事非常有趣。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国际乳品皇后公司自从20世纪70年代由约翰(John Mooty)和鲁迪·路德(Rudy Luther)接手后,一举改变了过去的混乱局面,开始走上正轨。发展到后来,在全球23个国家拥有5792个业务网点。
1997年夏天鲁迪·路德去世,该公司股份准备出售。在这种情况下经威廉·布莱尔(William Blair)公司总裁迪克(Dick Kiphart)介绍,巴菲特对该公司一见钟情,很快就达成了购并协议。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圣诞节伯克希尔公司进行的一笔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金购并案,早在50多年前他们就看好一个人,无论说是一见钟情还是暗恋都不为过。
他介绍说,那是1954年,刚刚在格雷厄姆手下参加工作才3个月的他,被老板派去参加罗克伍德(Rockwood)巧克力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后,巴菲特参加了他平生第一次股票套利操作,通过立即停止生产可可亚奶油业务,把1300万英镑的可可亚豆子库存立即发还给股东。由于根据新的税法规定这样做不需要纳税,所以获利颇丰,也使得该公司股票价格屡创新高,从每股15美元一直上涨到每股100美元。巴菲特特别注意到,策划这一幕的是一个名叫杰伊·普里茨克(Jay Pritzker)的小伙子。
在1954年的这次股东大会上,杰伊·普里茨克友好地教给巴菲特许多有用经验,所以巴菲特对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此后就一直关心着他又有哪些新花样出台了。
杰伊·普里茨克1999年去世,在他的许多企业中有一家Marmon集团公司是他的兄弟鲍勃(Bob)负责的。鲍勃2002年初退休,这时候他们的家属决定逐步卖掉家族企业或者进行资产重组,其中就包括Marmon集团公司。
而Marmon集团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大企业,它有9个业务部门、125项生意,仅仅其中最大的一家联合槽罐公司就在美国、加拿大拥有94000辆铁路槽罐车,年销售额7亿美元,员工2万人。
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投资4.5亿美元收购了Marmon集团公司60%的股权,并且可以在以后的6年里获得该公司的全部收益。
美国高盛集团公司投资银行家拜伦·特罗特(Byron Trott)向巴菲特推荐这个信息后,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基于对拜伦·特罗特和杰伊·普里茨克的百分之百信任,一见钟情,很快就达成协议。
巴菲特特别强调说,伯克希尔公司仅仅根据Marmon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既没有查账,也没有聘请顾问,就达成了这个价格。因为他相信死去的杰伊·普里茨克及其家族的良好信誉;并且对方也相信,无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如何混乱,伯克希尔公司都会说到做到的。
关于死缠烂打的故事也有许多。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当年收购了美国犹他州最大的家具店威利家具公司(R.C.Willey)。多年以来,巴菲特的好友通器(Irv Blumkin)一直在向巴菲特提到这家公司,说它的竞争力如何如何强大;与此同时,通器也不断告诉这家公司总裁比尔·儿同(Bill Child),说他的家族与伯克希尔公司的合作是多么令人愉快云云。初看起来,活像是一位撮合人家婚姻的媒婆。
1954年,比尔·儿同从他的岳父手中接下该家具公司时年销售额只有25万美元,可是正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比尔·儿同相信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如何运用。所以他在兄弟的协助下把公司业务发展得蒸蒸日上,1995年的销售额高达2.57亿美元,在美国犹他州拥有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更为巴菲特欣赏的是,威利家具公司与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一样,除了经营家具以外同时还经营小家电、电子信息、地毯等商品,而且这两家公司的营业额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威利家具公司有五六家分店,而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营业收入则全部来自奥玛哈的一家总店,如此而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时间很快到了1995年,比尔·儿同对通器说,他自己和公司其他股东从资产税负、分散风险方面考虑的确有意向出售该公司股份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比尔·儿同给巴菲特提供了一些经营数据,而巴菲特则回信表态他对该公司有多少内在价值的看法,两人很快就达成价格协议,到1995年中整个购并案顺利完成。
[启示录]
靠朋友介绍促成购并项目和姻缘一样需要缘分。有的是一见钟情,双方一拍即合;有的是好事多磨,“死缠烂打”也能成功。两者没有高低之分,结果显然是一样的:购并成为现实,梦想最终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