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提前拿到《每日赛讯》,找出每匹马跑赢比赛的可能性。然后,我把表示概率的百分比和独赢赔率相比较。不过,我先不看独赢赔率,以免自己先入为主产生偏见。有时,你会发现一匹马胜出的独赢赔率出现偏差,偏离实际的可能性。比如你认为一匹马有10%的胜利机会,但其实它成功的机会只有1/15。赛马场的复杂和心机越少,你的形势就越好……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就像疯子一样研究《每日赛讯》。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从小对数字和金钱有着特别研究,令人刮目相看。
6岁那年,巴菲特就从爷爷开的杂货铺里用每箱25美分的价格买进6瓶可口可乐,然后拆开来零售给其他顾客,每瓶5美分。
初看起来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商品出售方式,可是却可以从中看出商品套利的影子。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早的商品套利实践。
仔细算一算就知道,巴菲特从他人生的第一宗真正的生意中获得了20%的利润,而在以后的一生中,他的利润率一直常年保持在20%左右,这就是他为什么会成为百亿富翁的真正原因。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回忆说:“我以每箱25美分的价钱在爷爷的杂货铺购买可乐,然后以每瓶5美分的价钱在附近兜售。这种高利润的零售方式,使我及时注意到了非同寻常的消费者的吸引力和这种产品的商机。”
到了10岁时,巴菲特开始改为兜售百事可乐了。因为他发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种饮料的价钱是一样的,可是可口可乐的容量只有6盎司,而百事可乐的容量却有12盎司,所以无论怎么说,顾客都应该更喜欢百事可乐才对。想一想吧,这难道不是巴菲特最早对企业内在价值的理解吗?
巴菲特的早期合伙人之一、伯克希尔公司股东欧文·封斯特回忆说,巴菲特小时候和其他孩子完全不同:其他孩子心满意足地喝着从机器里倒出来的汽水,喝完就把瓶盖往那里一扔了事。只有巴菲特会去把那些被人丢弃的瓶盖捡起来,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数一数,看看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同时,他也很享受这种分类、计数过程。他觉得,其他所有人对这种“免费信息”漠不关心,真有点不可思议。
平时,他会收集、计算、记忆所有与数字有关的事情。例如他非常热衷于集邮和收藏钱币。在就读奥玛哈的罗丝黑尔小学(该小学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八年级,巴菲特在其中跳了一级)后,巴菲特就非常喜欢阅读《奥玛哈世界先驱者报》,同时也很留意报纸上26个英文字母的出现频率。这一点很有像他上面数瓶盖的方式。
不难看出,巴菲特从小就具有审计员的本能——“获取”实际盈利数字、而不是“假设”盈利数字的能力。这一点正是他后来取得投资成功的标志之一。
巴菲特小时候因为阑尾炎手术住院时,会拿着他姑姑送给他的指纹识别玩具,一个个哄骗来他房间里看他的修女们,让她们用手指蘸上墨水盖章,从中提取指纹。出院后回到家里,他对这些收集到的指纹加以仔细研究。家里人都觉得好奇,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呢?巴菲特回答说这些修女中说不定将来有人会犯罪,而只要她们犯了罪,到时候就只有他能提供这些指纹了,这很容易帮助破案。
巴菲特的大脑里随时随地都在思考数字,即使在教堂里也是如此。他喜欢听布道,但对其内容感到无聊,所以就用收集赞美诗作曲者的出生、死亡日期来计算他们的寿命。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寿命并没有超过其他人的平均寿命,他由此得出了虔诚对长寿没有帮助的结论。
由于对数学和概率研究得透,巴菲特11岁还在读罗丝黑尔小学时就和一位朋友一起,运用数学原理开发出了一套赛马中挑选谁是赢家的系统。然后写成了一篇名为《马童选集》的分析文章,不但透露有关赛马跑道的内情,而且还告诉人们如何在赛马时设置障碍以及如何下注。
巴菲特在自己家中印刷好这本小册子,然后到赛马场上去以每本0.25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一技术。一开始还一切都顺利,可是由于他没有营业执照,属于“非法出版物”,后来被有关部门查封了。但无论如何这让巴菲特从中发现了生意经,至少是赚了钱。
后来,巴菲特发现高尔夫球场旁边的小河和池塘里有一些被人打飞了的高尔夫球,就组织邻居的小朋友们专门去打捞这些别人不要了的高尔夫球,然后重新出售。据说他们一共收集到220打高尔夫球,最终以12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杰尔·奥瑞斯。作为组织者,巴菲特从中赚到了应有的“管理费”。
巴菲特小时候非常喜欢他的姑姑艾丽斯,而一直未婚的艾丽斯也把他视同己出,想方设法鼓励他、启发他开动脑筋。
巴菲特上幼儿园时的所有兴趣爱好都围绕着数字打转,6岁时突然迷上了用秒表精确计时,所以很自然地希望艾丽斯能送给他一样贵重的礼品:秒表。艾丽斯答应了他,但提出以后要改掉不吃龙须菜的坏习惯。巴菲特答应了,终于从艾丽斯那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秒表。
巴菲特回家后,就把他的姐姐妹妹们召集到浴室边,看他发明的新游戏——用代表一个个人的弹珠从浴缸边沿弹入放满了水的浴缸中,以此来精确计算时间判断胜负。他乐此不疲,而其他人则都是观众。
[启示录]
巴菲特从小对数字和金钱就特别感兴趣,对奇异事物持怀疑态度,勇于为信念而献身,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秉性。无疑,与那些“对数字根本没概念”的人相比,这是一个成功投资者所必须具备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