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作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网上交流方式,在网上销售农产品中的作用不容小看。它不但传播面广、能即时互动,还没有任何成本,所以特别值得关注。所要注意的是,微博营销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找准诉求点,这是最重要的。
例如,2011年夏天,地处偏僻的重庆武隆县沧沟乡西瓜获得大丰收,全乡8000多亩西瓜种植面积、2万吨西瓜急需销售,而这时候又恰恰遇到当年5月江苏丹阳市爆出的“瓜裂裂”事件(被曝光西瓜使用膨大剂),一时间全国的消费者似乎已经“谈瓜色变”了,许多地方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西瓜滞销和积压。
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沧沟乡率先发起了“微博卖瓜”,并且一炮打响——不但全乡8000多亩地的西瓜销售一空,平均收购价格比上年翻了一番;而且还在全国范围内带动起一股农产品微博营销热,涌现了攀枝花盐边县“攀枝花人卖西瓜”、山东莱州“姜农微博卖姜”、内蒙古四子王旗“内蒙古农民卖土豆”、海南蕉农“海南蕉急”等一系列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典型案例。
但毋庸讳言,这些利用微博销售农产品的案例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这说明,微博营销还是有道道的,绝不是仅仅发条微博那么简单。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要有点击率,尤其是要有转发率;二是要摸准营销诉求点,说到消费者的心坎里去。
沧沟乡的成功经验是,当他们意识到把这2万吨西瓜销售出去面临着巨大困难时,便再三考虑要通过某种工具把这一信息传播出去。做广告显然没这个实力,于是便经过市场调查,最终选择了微博。这不但是看中它几乎没有成本、传播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它和传统媒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互动传播,而不是单向的;只要有人主动转发这条信息,就能瞬间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这是其它媒体传播方式所不具备的。
明确了这一点,他们就在琢磨粉丝们都在关注些什么。
不用说,“瓜裂裂”事件爆发后,所有的人最关心的当然是食品安全问题,而这恰恰是自己的优势。
于是,他们决定把品质优势作为微博营销的主要诉求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商业味,否则必定会弄巧成拙。
接下来,该乡分别在新浪、腾讯网注册开通了官方微博,并且还选择任洪宇、汪兴树、刘素梅等10位瓜农开通实名微博,安排大学生村官教他们怎样使用微博、上传文字和图片,然后就推出了一条条充满乡土气息、图文并茂的微博。如,“大家好!我是西瓜之乡武隆沧沟的任洪宇。今年种了60多亩西瓜。现在西瓜苗都下地了,特地建一个微博,来和大家分享从辛勤付出到大获丰收的辛酸和喜悦,请大家多关注。”“我在牵瓜藤,只有长在十节以上的瓜才能保留下来,才能保证西瓜品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的良苦用心很快就收到了应有的回报,受到网友的力挺和追捧,纷纷转发这些微博。沧沟乡的西瓜官方微博还由此连续两天成为新浪微博1小时热词,一周内点击率超过300万人次;该乡党委书记张宏也迅速成为新浪微博名人,粉丝超过4万人。
不仅如此,这一微博事件迅速引起各大媒体关注,从中央到地方,有几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和转载这种新型营销模式。
毫无疑问,这些举措都大大提高了“沧沟西瓜”的品牌知名度,很快就吸引各地经销商前来洽谈购销事宜,取得了预期效果。
为了乘胜追击,在西瓜7月份刚刚上市时,沧沟乡党委和政府发起一场“百名粉丝沧沟行”活动,邀请100多名微博粉丝前来沧沟现场品尝西瓜,同时在观音桥举办西瓜节,由此又必然会引来媒体一次跟踪报道的**。
借着这股**,沧沟西瓜强势入市,同时进入武隆县城及主城区的数十家超市和水果批发市场,一时间成为市场上售价最高、卖得最快的西瓜。
相反,看看有些微博营销中直言不讳地说“求助销售”等等的,虽然没有遭到板砖,也没有被拉黑,但绝大多数效果不好;即使来电来函不断,真正谈生意的也很少,形不成购买力。[1]
1 周雨:《找准需求点,直播吸引眼球》,载《重庆日报》,2011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