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1 / 1)

为什么要网上销售农产品?理由千条万条,首先的一条是它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这个难题解决了,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其他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信息不对称,农民亏死了

长期以来,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民吃尽了苦头。

2011年11月,河南菜农韩红刚眼看滞销的萝卜就要烂掉,他于心不忍,不得不把将近50万斤萝卜免费送给消费者,被网友称为“萝卜哥”。而与此同时,黑龙江的五常大米最贵时卖到每斤199元,人称“天价大米”,可是这却与当地稻农无关;因为这些稻农卖给当地企业的价格还不到2元。[1]

左看右看,无论农产品好销难销,农民总是横竖倒霉,关键在哪里呢?当然就是信息不畅、不对称了。

试想,如果是每家每户的常用食品,每天都有大量的消费者需要购买;如果消费者知道韩红刚这里有大量的萝卜需要对外出售,并且质量、价格也合适,还用担心这些萝卜会卖不掉吗!

同样的道理,既然五常大米能卖出每斤199元的高价,就说明市场有这种需求;既然这样,这些消费者难道就不能直接从五常稻农手中直接购买吗?理论上说完全可行,而且有理。

因为当地稻农对外出售的价格还不到每斤2元,即使加上物流费用也不会超过3元,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相差小,而是有几十倍!现在,这些都与稻农无关;可是如果五常大米是通过网上销售的,就不可能这种畸形交易,稻农和消费者会双得益!

当然,上面所举的只是一个极端例子,各地农民和政府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为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而作的努力。只是在网络应用的基础上,他们才找到一条正确而直达希望的成功之路。

2013年1月,在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冬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上,山西省共成交奶牛、玉米、葵花籽、蔬菜、水果等11个品种6390万元,并且与省外商户达成意向销售额1.16亿元。

当时的背景是,山西农村的季节性农产品已大量上市,春节即将到来。为了避免农民因为缺乏市场信息造成农产品滞销,国家商务部、山西省商务厅、市县商务局纷纷搜集信息,通过新农村商网进行供求信息配对,从中牵线搭桥。除了面向广大消费者之外,该次对接会还新增了超市采购专区,有100多家国内大中型超市参与,采购产品涉及80多个品种。[2]

由此可见,这样的对接会就属于网上销售农产品的一部分,在消除农产品销售信息不对称方面作出了重要努力,因而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各方欢迎。

尤其是鲜活商品需要抢时间

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鲜活商品,而众所周知,鲜活商品要保鲜保活,就必须抢时间。夸张一点说,有时候甚至需要争分夺秒,决不允许在路途中耽搁太长时间,否则就会价值尽失。

所以,鲜活商品的销售特别需要信息灵通;换句话说就是,充分的信息对称对生鲜农产品销售更重要。而这就需要通过网上销售来掐准它们收获(捕捞)、包装、运输、到货的时间了。

农民当然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可是在过去,在这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所有流通渠道都不是你出售者个人能控制的。

而现在有了网上销售,这个问题就好办了。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就能把生鲜农产品的在途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这无论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从中得益的事。

所以在2012年末,国家商务部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全文见本书附录),提出要经过3至5年的发展,努力使得生鲜农产品流通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流通环节进一步减少、成本明显降低、效率明显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3]

而不用说,要达到这一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现货农产品交易习惯,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鲜农产品网上批发和零售;而在这其中,网络起到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

信息公开后一通百通

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这句话用在这里似乎也贴切。那就是,农产品销售信息一旦完全公开,许多环节就会一通百通,甚至能完全解决销售难等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长期以来的农产品买难卖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供求信息不对称,其次才是物流。而网上销售农产品的一大优势,就是能疏通这种供需信息流,解决双方的困扰。

2008年,福建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针对村民对村里财务不透明的抱怨,专门建立了“世纪之村”网站,把村里的每一笔收入与支出全都公开;同时,也少不了要发布一些相关的农村政务信息。因为村里经常有农产品剩余,所以他又在该网站上开辟了“农家店”板块,帮助村民推销农产品。

世纪之村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公开传递机制;一方面在村里建立信息员制度,彻底解决了信息来源不畅的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信息在网上一发布,大家都能看得到。尤其是该网站覆盖全国2万多个行政村,这样的信息公开度委实不小。而至于后者,它们的做法是,在农村、街道社区设立信息点,利用地缘优势发挥它们的信息中介作用。

设置这些信息点的标准是,具备用于信息服务的固定场所和网络设备,具备会操作的信息员、运营机制和服务制度。

不用说,在这其中信息员既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代购代销者,并且还必须是当地居民,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可信度。

为了能调动信息员的积极性、不致于使好制度流于形式,他们给每位信息员每月发放1000多元补贴,所以大家干起来都有心、都上进,从而确保了这项制度能够得到顺利推进,为最终解决农民的农产品销售难助一臂之力。

当地村民吴恢宏制作的麻油远近闻名,可是以前限于条件,只能出售给附近村民,或者到集市上去出售。自从建立了世纪之村后,信息员把他的供货信息发上了农家店,从此他就当起了“甩手掌柜”——每当从网上接到订单后,就把它交给物流公司对外发货,一切轻松得很。

据世纪之村副总经理陈建阳介绍,该网站是一个经营实体,盈余按生产者30%、经营者30%、消费者30%、世纪之村10%的比例分配,所以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该网站2011年每月成交额在2.1亿元左右,其中农产品月交易额在七八千万元,覆盖全国2.1万个行政村。[4]

看看,信息公开不仅可以为己所用,而且还可以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利国利人,还能盈利。

1 李华、邱瑞贤:《世纪之村试水农村电商农产品,月交易额约八千万》,载《广州日报》,2012年1月11日。

2 赵建军:《冬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山西成交6390.8万》,载《山西日报》,2013年2月6日。

3 商务部:《鼓励鲜活农产品网上零售》,新华社,2012年12月19日。

4 李华、邱瑞贤:《世纪之村试水农村电商农产品,月交易额约八千万》,载《广州日报》,2012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