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一场永不落幕的农博会(1 / 1)

网上销售农产品能够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地域限制,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农博会大家并不陌生,它的全称是农业博览会或农业食品博览会,通常也叫农产品展会、农业展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交易会、农产品庙会、农产品集市、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现代农业展会、农业博览展销会、农业食品博览会等。即使在国外,其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只不过他们喜欢更多地称为“日”、“周”、“中心”、“市场”等,如澳大利亚的“全国农业日”。

全国性的也是全球规模最大、农业科技水平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农博会是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简称“长春农博会”。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常年开放。全国各省市乃至县也都有自己的农博会,频频展示农业发展成果。截至2012年末,长春农博会累计参会人数超过2000万人,累计签约金额超过1500亿元,现场交易额30亿元。

容易看出,传统意义上的农博会,是指在特定时间、固定地点、最小空间,为展示农业产品和技术、拓展渠道、促进销售、传播品牌而进行的一种宣传促销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农博会上,与农业、食品、土特产有关的商品应有尽有,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和交易场所。

可是这与网上销售农产品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网上销售农产品完全打通了前面所述的种种限制,直奔主题“销售和传播”,因而效果更好,称它为“永不落幕的农博会”也不为过。

网上农博会够威够力

网上农博会由于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辐射面和影响力极其广泛,有时可以大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在2010年10月举行的西部农交会、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网上博览会上,农产品网上销售就成为一大亮点。

尤其是四川省农业厅、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成农网”更是令人关注。该平台是历时一年时间研究开发出来的,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万人并发访问、上百万人同时在线交易,所以能极大地满足市场需求。

消费者在该网上可以看到四川乃至全国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信息,以及品牌推荐、地方专区、特色农产品等栏目,共有10个大类、260多个小类,以及B2B、B2C双模式交易,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企业进行产品推广、销售、管理的无缝对接,帮助千家万户农民发家致富。

它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农产品年销售收入60亿元的规模,直接带动四川860万农户、3000多万农民年增加销售收入总额100亿元,培养3000名农民工为农产品经纪人,吸纳5万名农民工为基地员工,解决15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不用说,真正到了这一天,那就是任何传统农博会都不能望其项背的业绩。而仅仅是在这次网上农博会上,就有300多家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亲身体验该电子商务平台的创新应用。

为了能成为一种永久性农产品展销平台,它们还专门为“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专门建立网上信息库,方便消费者在家选购。

不仅如此,为了能让消费者看到更加直观的农业生产过程,网上农博会还能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展示农产品从栽种(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和满意地选购产品,这也是传统农博会无法达到的效果。

例如,就在这次网上农博会上,位于四川崇州市的成都康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把它们的“生命动力农场”带到了现场。该公司认为,农产品离不开土壤,没有健康的土壤就不会有健康的农产品,所以它们一直在致力于土壤的开发和利用。

它们的“生命动力农场”通过把传统养殖的粪便等污染物进行主动循环,利用产业化流程,把畜禽污染、秸秆等废弃物通过微生物运动生产出有机生物肥料来,再把这种肥料直接作用于土壤,就能实现不用化肥、农药就能在没有污染的健康土壤上种植农产品。它们通过这种微生物加工发酵床为纽带,大力发展大区域生物动力循环农业,极大地改善了养殖业增长模式,从而可以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全、用得更放心。[1]

看看,网上销售农产品不仅具有农博会的诸多功能,还具有传统农博会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这里的关键是要有观众,即点击率,否则效果就极其有限。

独角戏也能唱农博会

网上农博会的规模可大可小。对于农民个人来说,只要你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呈现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迷你农博会。所以,网上销售农产品不必拘泥于字眼,更应注重实际效果。

2012年12月,务农已经20年的福建南安市农民陈璐,通过网络与河南商人成功签下了5万元的购销合同,从而使得当年他的农产品销售额比上年翻了一番,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业绩。

陈璐是从2010年开始涉足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他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QQ群发布出售农产品的信息,同时把鸡舍、周边环境、新鲜产品等图片,也一股脑儿上传到中国食品网、中国农产品网等扩大影响,广为传播。

网上开业后的第三个月,一位来自福建的客户就向他购买了2000只土鸡蛋,这可把他乐坏了。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接到这么大的“大生意”,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他是当地最早一批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农民,过去都是靠客户介绍客户,或者在报纸上做广告,但效果都不怎么样。自从他上网销售农产品后,每当发出信息,总会收到从四面八方飞来的订单。现在,他已经有了三个人的小型网络营销团队,年销售额数十万元。[2]

而广西柳江县三都镇里贡村农民经纪人韦树庭,上网销售农产品的时间更早。早在2005年初,他就涉网了并大获全胜。他记得当时是收购了一车蒜苗,通过网络把它卖到了湖南。

而像他这样的农民,当地有不少,2004年他们镇上通过网络卖出去的农产品有7500多吨,主要是葱花、蒜苗、生姜等。

2004年夏天,柳江县共组织34条名特优农产品供求信息参加自治区名特优农产品网上展销洽谈会。通过网上见面,有12.22万吨农产品成功实现了交易,交易额达1.24亿元。

网上农博会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产品知名度,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仅仅2004年七八月份,就有120多名外地客商专门前来三都镇收购当地的子姜,不到一个月该镇的5300多吨子姜就被销售一空,价格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从每斤1元升到2.2元。[3]

网上销售势不可挡

如果说,网上销售农产品的网络农博会过去还只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未来必将呈燎原之势,并且势不可挡。

要知道,仅仅是在10多年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网购还是个新生事物;而在商家眼里,那时候的网上交易更像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可是仅仅10多年过去后,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还有多少人完全离得了互联网呢?

以其中最典型的淘宝网为例。淘宝网在2004年还名不见经传,可是2008年的销售额就突破400亿元人民币,然后持续以超过100%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是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的10倍;同期,全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40%的年增长速度,与其相比只能算是个零头。

2005年,淘宝网的销售额超过了沃尔玛,2006年超过家乐福,2007年超过沃尔玛和家乐福两大巨头之和,2009年超过2000亿元,[4]2010年为4000亿元,2011年6300亿,2012年11月末就已经突破1万亿元。[5]

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是奇迹也是神话了。可是它又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呢?为什么过去就没有呢?为什么传统商业就无法望其项背呢?道理很简单,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成熟极大地拓展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

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看,没有互联网当然也就谈不上电子商务;而自从我国1996年正式开通因特网那天起,电子商务就开始在我国萌芽、发展了。

上面所举淘宝网的例子从2004开始谈起,就是因为2000年至2003年间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冰冻调整期,然后就进入2004年至2006年间的复苏回暖期,2007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即使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也没阻挡得了它的巨大发展优势和市场潜力,反而成为其助推器。

相信,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上销售农产品必然在我国成为一种风气,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1 姚西、邹峻松:《“2010网上农博会”明日与西部农交会同期开幕》,四川三农新闻网,2010年10月21日。

2 苏田田:《农产品触“网”,挑战传统“菜篮子”》,载《泉州商报》,2013年2月4日。

3 韦崇宣:《柳江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民经纪人频出手赚大钱》,载《南国今报》,2005年1月31日。

4 《农业电子商务充满商机,农产品网络营销待发展》,中国种植技术网,2010年12月30日。

5 吴培锋、张东红:《淘宝交易额九年破万亿元,增速下滑或不可避免》,载《投资者报》,2012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