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销售农产品浪潮的兴起,与传统商业越来越难做密切相关。这些年来,传统商业的处境越来越难,几乎看到人人都在叹苦经说“生意难做”。而这就把传统商业慢慢地挤上了网络。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各地购物中心空置率的高低上得到一定的预警。按理说,购物中心开在老百姓家门口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可是由于同质化严重,现在即将走入死胡同。
传统商业难在何处
这里的传统商业是指门店销售商业。
那么,我国的传统商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这方面可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还是来看看国外客商的反映。
国外同行来我国参观后,总会对中国式卖场的陈列表示严重不解。许多零售店非常拥挤、门面破旧不堪、品类之间的关联度也不强,更谈不上有什么陈列主题,但这样的的店生意反而好,令他们大呼看不懂。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消费者过于关注价格,所以并不是很在乎购物体验及其他方面。
相反,如果你把门面弄得很漂亮,他反而会觉得你的商品价格一定很贵,吓得不敢进来了。并且,如果买场过于规则、整齐,还会让人觉得没有多大的挑选余地。他们更喜欢东找找、西找找的那种“寻宝”快感。
例如,我国大多数卖场都会出售散装食品。可是在国外零售业看来,这种方式既不便于管理,又影响食品安全,所以是不可取的。可是当一些零售商将散装食品改为打包销售后,销量却反而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消费者喜欢在购物时挑挑拣拣,必须亲自挑选商品才会感到放心;而你现在把它们打成了包,不便于他挑拣了,生意自然就做少了。
另外就是,中国的消费者在购买肉食品时,总要亲眼看到现场分割,才觉得这样的肉是新鲜的。所以,你在几乎所有超市购买猪肉时都能看到,一边是消费者指挥着员工如何如何分割,一边是员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分割成不同部位后再称重、出售。
可是全世界的研究都表明,现场分割的肉和事先分割好的肉在品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相反,现场分割如果环境达不到温度和卫生要求,肉品质量反而降低了。[1]
诸如上述种种不良习惯,使得我国的购物中心生意确实并不好做。尤其是购物中心在吸引供应商时,很少是基于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更多地是简单的生产和销售关系,是一锤子买卖。
所以你能看到,购物中心会不断更换小供应商,以便能够通过不断地收取“进场费”来弥补销售之不力。与此同时,小供应商们呢当然也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急功近利,哪里还顾得上卖场空间狭小、商品陈列凌乱等问题?有一点蝇头小利就卖。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供应商和销售商本来都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应该同心同德,现在却各有各的想法,甚至各地还闹出不少这方面的“武打片”来,就更暴露出这种靠收取“进场费”维持生计的局面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
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网上销售风起云涌。除了平时的“杀手锏”价格战之外,各购物网站更会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和热点将传统商业逼上绝路,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势。
举例说,2013年“双十一”(11月11日)那天,淘宝天猫的销售额就高达350.1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日增长83.2%,将一大批大型实体零售商远远甩在身后![2]
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导致了国内哪家大型零售商破产,不过其冲击力早已不言而喻——这就是网上销售所具有的传统商业不具备的优势,如低廉的价格、便捷的送货上门服务、值得信赖的支付系统、退货迅速等。[3]
可以说,要不是许多大型实体零售商拥有房地产开发产业,暂时还可以应付一下困难的话,原本会有更多的传统商业挺不过网上销售冲击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倒闭更多的是一些中小商业,就是因为它们不具备房地产业这根支柱的支撑,原因就在这里。
购物中心空置率居高不下
传统商业之难,可以从购物中心的空置率居高不下看出来。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是购物中心生意越来越难做,另一方面却是购物中心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以致于其空置率越来越高。
国外一般认为,购物中心空置率的警戒线为6%。也就是说,如果超过了这个比例,就表明该地区的购物中心出现了泡沫,租金压力上行,生意将会变得越来越难。
而据全球知名的仲量联行2013年初发布的报告,单从购物中心的空置率看,我国主要城市中表现最好的是杭州,仅1%,其次是无锡1.5%,广州、南京、上海、武汉都在2%至5%之间,最差的沈阳空置率高达24.3%、郑州为20.7%,居中的有西安5.2%、青岛6.8%、重庆10.9%、成都12.6%和北京12.7%。[4]
容易看出,这些空置率居中的城市,实际上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警戒线,表明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现问题,并且问题还不小。
据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调查,2012年我国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平均空置率为8.4%,二线城市为10.5%。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大型购物中心空置率太高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的占地面积动不动就超过10万平方米![5]
以深圳为例,深圳的购物中心从2013年下半年起开始集中问世,华侨城欢乐海岸购物中心、沙井京基百纳广场、皇廷IAMALL等6座大型购物中心相继开业,新增购物中心项目面积67万平方米,其中70%以上都集中在宝安区和龙岗区。
这么多家购物中心集体亮相,使得招商难度大大提高,多家购物中心不得不延期开业,有的甚至一拖就是好几年;也因此连累到当年已经开业的购物中心的空置率被推升到8%,达到18个月以来的最高点。
一般来说,购物中心的开业与资金、工程进度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招商结果。大型购物中心的招商如果达不到90%,是不会贸然整体开业的。
当然,上述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深圳,而是在全国很普遍;并且有许多地方的购物中心空置率不仅超过了6%的国际公认警戒线,甚至已经出现门可罗雀现象。
怎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正如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所分析的那样,房地产住宅项目受到限制后,有大量的房地产资金开始涌入商业及综合体项目,使得目前我国的购物中心至少处于阶段性过剩状态。
资料表明,2012年末我国约有3100家购物中心开业!可是,原有的消费能力就这么多,要想增长过快并不现实。这样一来,就只能使得原本设想能辐射上百万人的大型购物中心,辐射商圈人口基数降到只有十几万甚至只有几万人,降格为“社区型”购物中心。[6]
二是购物中心空置率居高不下与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也就是说,是网上销售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挤走了店铺销售的市场份额,使得它们不得不“空”下来。
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我国发展最快的零售店汉堡王、星巴克咖啡等餐饮连锁店,就都没有选择在购物中心开设分店。
汉堡王目前在我国拥有63家分店,并且计划在未来5至7年内要新开1000家店面,它们就根本没有在各大购物中心找场地的打算,而是希望只要能开在商业街旁就好。[7]
还有就是利润率高达10倍、在我国售价超过美国的星巴克咖啡[8]都不愿意进购物中心,个中原因简单想想也能猜到几分。
试想,有几家传统商业的盈利率能达到这个水平呢?!
据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发布的《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消费者目前的网购支出已经达到1.3万亿元,2013年将超过美国;并且将继续保持32%的年增长速度,2015年将翻一番,达到3.3万亿元。[9]
这说明什么?充分说明两点:一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将继续挤压传统商业空间,二是电子商务包括网上销售农产品今后必将风起云涌,农民朋友们只要顺势而未为就能抓住机遇。
当然,这是从我国整个宏观商业环境而言的,并非单指农产品销售;但显而易见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网上销售农产品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万达为例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下面我们以万达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我国,万达是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这里的购物中心的原本含义是,将一群大小商店集中在一起,独立经营,统一管理,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型两种。
在国外,这种购物中心主要由超市、百货、服务业三大行业组成,并且多分布在郊区。例如,美国有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4万多家,最大的购物中心为“美国购物中心(Mall of America)”,其中就由8个百货公司和几千个中小型店铺所组成,每年接待顾客4000万人。
购物中心的出现,当初主要是挑战百货业、发展旅游业,这也是全球各国都在大力支持购物中心发展的原因。因为与百货业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货物相比,旅游业是真正的无烟工业,“销售就是利润”。
在我国,近几年来涌现出来的购物中心中发展最快的是万达广场。截至2012年末,全国已经开业的万达广场有66座、物业面积1290万平方米,是全球排名第二的不动产企业。
而在万达广场的推进过程中,它并不与其他百货公司合作,而是一开始就成立了自己的百货公司万达百货(过去叫“万千百货”)。在万达的集权体制下,万达百货的发展并不顺利,虽然开店数量多达57家、成为我国开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公司,可是其单店效益并没有能同步提高,永远低于王府井等老牌企业。[10]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万达开始进军电子商务从事网上揽客(O2O),以便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不用说,这也是目前我国其他百货行业在购物中心、电子商务发展双重压力下不得不选择的突围途径。
而大家都这样做的结果呢,就必然出现了购物中心与传统百货业之间的正面冲突,再加上电子商务在其中的搅和,传统商业很快就陷入前狼后虎的窘况之中。
在这三者关系中,最年轻力壮、最有发展前途的当属电子商务,网上销售农产品就是它的一个分支。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电子商务有多少优势,它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商业。尤其是传统商业在旅游、娱乐、购物体验方面的优势,是电子商务无法替代的;更不用说,电子商务的主要杀手锏是价格,传统商业的价格也是可以逐步与之靠拢、消弥这种优势差距的,只是现在还不可能走到这一步。
1 王玉雄:《零售业观察:供应链弊端造就“中国式卖场陈列”》,载《国际商报》,2012年12月17日。
2 唐志顺:《350亿!“双11”消费沸腾》,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
3 李佳佳:《应对农产品贸易逆差,投资海外农业将成转折点》,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19日。
4 黄河方:《各地购物中心“空置率”排行榜出炉》,载《中国商报》,2013年1月14日。
5 《中国:太多的购物中心》,载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11月7日。
6 叶燕婷:《深圳购物中心泡沫隐现,空置率已超警戒线》,载《每日经济新闻》,2013年9月26日。
7 《中国:太多的购物中心》,载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11月7日。
8 何天骄:《星巴克回应中国暴利难自圆:售价为物料成本10倍》,载《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10月14日。
9 徐雯:《贝恩公司:中国网购支出今年将超美国》,新浪财经,2013年8月28日。
10 庄帅:《购物中心与电商的O2O之战》,载《IT经理人世界》,2013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