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 / 1)

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也叫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个机会而要放弃另一个机会的最大价值。

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在你面临多种方案的选择时,被舍弃选项中价值最高的就是你作出这一决策的机会成本;也可以理解为,把相同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所能获得的最高收益。

例如,假如同一地块只能选择种植水稻、荸荠、茨菰,三者的净收入分别是1000元、1500元、1300元,那么显而易见,单从经济价值角度考虑就应当选种荸荠。当然,这样一来也就不能再同时种植水稻和茨菰了;也就是说,如果选择种荸荠,就必须放弃同时种植水稻和茨菰的决策。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茨菰(1300元),就是种植荸荠必须放弃的机会成本。同样的道理,选择种水稻的机会成本是1500元,选择种茨菰的机会成本也是1500元--正确的决策是:选择机会成本最低(1300元)的那个方案,即选择种荸荠。

基础设施

所谓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公共设施,也叫基础建设,如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二是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也就是说,它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判断其经济将来是否可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

绩优股

所谓绩优股,是指业绩优良并相对稳定的公司的股票。

衡量绩优股的标准各国并不统一,我国通常采用的是每股税后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两项指标。具体地说,如果每股税后利润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处于中上游地位,并且公司上市后的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显著超过10%,一般就可以称为绩优股了。

绩优股与蓝筹股的区别主要是看规模。蓝筹股一般规模较大,而绩优股则未必,有时候它的规模并不大。

参见“A股”、“B股”、“ST股”、“红筹股”条目。

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会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

这是因为,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占用的资金多了,私人部门可占用的资金就必然会减少。最常见的挤出效应是,政府发行债券、提高税收等,都会直接减少民间资本总量,从而导致民间资本支出减少,部分或全部抵销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一般来说,当短期内经济还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政府的这种财政政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中长期看只会引发通货膨胀。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所谓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等方式来增加产量。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因而消耗少、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产品质量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叫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它是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的一个概念。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

参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条目。

技术壁垒

所谓技术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以技术为支撑条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进口门槛,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国内生产、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容易看出,技术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具有合理性、复杂性、隐蔽性、灵活性等特点。说穿了就是,进口国仰仗自己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提高进口门槛,让你有苦说不出。因为你的技术标准达不到进口国要求;或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你所付出的代价会很高,经济上得不偿失,所以只好知难而退。

实事求是地说,技术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它又会对保护资源、环境、人类健康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见“关税壁垒”、“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条目。

技术密集型产业

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叫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用到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一般与其行业、部门或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成正比,与手工操作人数成反比。

在我国,常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有计算机工业、飞机和宇宙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精密机床和数控机床工业、高级医疗器械工业等。

加工贸易

所谓加工贸易,是指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再出口。

加工贸易属于再出口业务,但它的主要特征是加工。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有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装配业务、协作生产四种。

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区别是,在你从国外进口原辅材料、零部件等加工装配后出口的过程中,如果不需要支付外汇、只收取加工费,那就是来料加工;如果需要支付外汇,就属于进料加工。

来料加工和来料装配业务都涉及到进口原料和产品出口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是同一笔贸易的不同方面,不能算是两笔交易,加工方赚的也只是一点劳务费。而在协作生产中,就需要加工方采用其他配件组装产品,并且往往自己也要销售部分产品了。

基尼系数

所谓基尼系数,是指定量测定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数值在0至1之间。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表明居民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明居民收入差距也越大。

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小于0.2,表明收入绝对平均;在0.2至0.3之间,表明收入比较平均;在0.3至0.4之间,表明收入相对合理;在0.4至0.5之间,表明收入差距较大;在0.5以上,表明收入差距悬殊。其中,基尼系数0.4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大于这一数值则容易出现社会动**。

最早提出基尼系数概念的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基尼系数的优点是,能够比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而受到全球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其缺点是,它无法显示究竟在什么地方存在着分配不公。

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正常情况下应该处于0.2至0.4之间,低于0.2表明收入过于平均,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表明收入过分悬殊,容易引发社会动**。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0.16,所以才称为“平均主义”的。

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普遍在0.24至0.36之间,如日本为0.23,显得比较合理;美国则偏高,为0.4。

在我国,民间普遍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 0.4 的警戒线。但由于官方只在 2000 年公布过一个基尼系数0.412,之后一直没有发布权威数据,所以这也只是民间研究机构的猜测。而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我国2011年的基尼系数突破0.55,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2012年12月9日发布的报告则认为,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全球0.44的平均水平,[2]表明我国的财富分配已非常悬殊。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在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但数字公布后立刻遭到各方质疑,因为这比民间机构公布的数据要相差一大截。[3]

在官方公布的这10年基尼系数中,最高的是2008年的0.491,最低的是2004年的0.473。虽然这10年的基尼系数全都高于0.4的警戒线,但与百姓的实际感受还是相差很远。各界普遍认为,官方数据存在水分,无法反映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社会现实。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究竟是如何测算的,细节目前还不清楚。就在201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对不公布全国基尼系数的质疑达到**时,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缺乏全国统一的城乡可比的住户调查制度”--显而易见,如果仅仅公布农村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2011年的该系数只有0.3897,这是各方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

从道理上讲,要科学计算基尼系数,就必须知道全国居民的收入是多少、分等份的收入是多少。可是在我国,过去是城乡分开进行住户调查的,也就是说,只能分别得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缺乏城乡统一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自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城乡可比的住户调查制度后,40万户居民完全按照全国统一的城乡可比统计标准、指标体系来进行记账,这才得到2003至2011年间的全国基尼系数。

但显而易见的是,国家统计局并没有对“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可比的同样指标的城乡居民的收入”等核心指标作出解释,并且强调不排除2013年会按照新的指标口径得到新的数据,然后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修正,这就更让人琢磨不透了。再加上该指标数值之低,一公布便当场引发质疑。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批评说:“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4]

原因在哪里呢?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说,与民间机构的调查数据相比,官方统计数据中有相当程度的遗漏,例如样本遗漏。也就是说,高收入居民没有把各种灰色收入和隐性福利如实反映在调查数据里;如果把这部分也包括进去,实际的居民收入差距要比官方数据大得多。

参见“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条目。

集资合作建房

所谓集资合作建房,是指由多方提供资金及技术、劳务等合作建房,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分配新建住房的行为。

说穿了就是,集资合作建房有点像AA制,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按照投资多少、贡献大小分配新建房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建房主体应当符合法律规定,毕竟房屋这种商品的价值太大、建设周期也长,其间涉及到方方面面,手续不全或违法建设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这里的符合法律规定,是指供地方只能是依法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与他人订立联建合同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建筑方必须是依法取得房地产开发经营资格的企业,不是自己叫几个人就可以成立建筑队进行施工的;联建合同是要式合同,联建各方必须共同办理立项手续或联建审批手续,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并且,联建各方必须以自己的名义,在合同约定的比例范围内,进行新建房屋的初始登记。

集资合作建房既可以是单位组织,也可以是个人自发的。

如果是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一般是在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经过政府部门批准,在单位自有土地上合作建房;并且,参与合作建房的对象必须是本单位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也就是说,这种合作建房同样属于经济适用房,建设标准、优惠政策、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都与经济适用房完全一致。只有在满足本单位低收入住房困难户过后,才能将少量剩余房源出售给政府作为廉租房,或者出售给符合政府规定条件的经济适用房对象。

如果是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由于是每个人的个人行为,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所以虽然能降低许多成本,但最终的成功率注定不高。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了2006年末温州有过成功的案例之外,还很少看到有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温州的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干预不多。但可以想见,只要房价依然节节攀升,这种行为就会前赴后继、层层推进。最新消息是,2013年1月3日邳州市有210位网友聚在一起,正式启动了全国县级市第一个个人合作建房项目。他们每人首付8万至10万元启动资金,预计项目建成后的房价只有市场价的60%。[5]

需要指出的是,集资合作建房原则上是不允许收取管理费用的,也不允许有任何盈利。

再顺便一提的是,集资合作建房实际上不一定抵得上集资合作买房。集资合作买房更简单、也更省事,时间更短、风险也更小。容易看出,这相当于现在流行的“团购”,你想把整幢房屋都买下来,当然就可以凭借资金优势把价格压至最低了。

假日经济

所谓假日经济,是指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来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消费经济。

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时间特征是集中在双休日和小长假,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空间特征是流动与聚合(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

由于具备这些特征,所以假日经济涵盖的产业体系非常广泛,涉及到第三产业中的绝大部分。首当其冲的是旅游业,此外还有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饮食业、体育产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彩票业。

在我国,假日经济的概念最早是伴随着第一个“黄金周”出现的。1999年9月,我国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最重要的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至7天,“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于是,也引发旅游部门一拥而上,从而造成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火爆”……经过几个黄金周如此这般的狂热之后,各界慢慢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长假,假日经济也开始变得理性而成熟起来。展望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假日经济的发展必将有着坚实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假日经济并不是严格的经济学概念,也不完全等同于节日经济、旅游经济。

即使在拉动消费方面的作用也令人怀疑,有人更愿意把它比作是一种“集中爆发”式的消费景象。也就是说,每个人、每个家庭全年的消费总量是基本恒定的,节假日期间消费多了,平时的消费也就相应减少了。并且,这种消费需求的过度集中释放,容易诱发商家的投机心理,这就是节假日期间商家要么恶性打价格战、要么狠狠宰客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到头来,多半还是“赔本赚吆喝”。所以,农民朋友要不要积极投身于节假日经济,应该颇费一番思量才是。

例如,2012年春节期间,新疆和田有许多枣农就没有参与节日狂购热潮,而是瞄准许多城里人宅在家里的特点,搞起了“早年送枣”的网络营销,很快就受到9万名买家的青睐。

据聚划算团购网数据显示,网购者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就向他们采购了74万份干果和糖、4吨水果、19万盒保健品,交易额高达4.64亿元,而他们则为消费者节省了6亿元。[6]

顺便一提的是,现在有许多地方热衷于人为地制造各种各样的“节日”如“购物节”、“家电节”、“装修节”等等。这种“伪节日经济”,与真正的假日经济相距甚远。尤其是花费重金请歌星助阵演唱等,最终依然会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对于农民来说,相比而言利用国定节假日促销的效果会更好。

2013年1月,就在其他农民纷纷“晒太阳”、“蹲墙跟”的农闲时分,高青县木李镇的农民有的教城里的年轻人制作年货,有的用高粱秸杆做盖垫,有的做冰糖葫芦卖……因为寒假期间来观赏黄河风景的游客多,所以他们很想好好利用假日经济赚上一笔。他们说,每人每天净赚50至70元是有保证的。[7]

价值规律

所谓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具体地说,是指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展开来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会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即使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商品生产和流通同样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因为既然它是“规律”,就是不可违背的,否则一定要受到惩罚。

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以下两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也就是说,要从全社会角度看你生产的这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是多少,而不是说你投入其中的成本高,价格就一定也会卖得高;反之亦然。

举例来说,如果某种蔬菜的平均亩产量是1万公斤,它的社会平均价值量(包括生产、运输、人工投入等所有成本和费用在内)是9000元,那么就说这种商品(蔬菜)的平均价值量是每公斤0.9元。不用说,你的蔬菜和别人的蔬菜一样,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就会差不多。市场售价一定会以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折算成每公斤0.9元)为基础,不可能以你的个别劳动时间为基础。也就是说,哪怕你的成本费用是每公斤1.2元,在市场上也可能只会卖到0.9元左右。如果你在那里大喊大叫“因为我的成本高、所以价格就必须卖得比别人贵”,一定会遭人耻笑,也不会有人买你的账。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不是有什么人规定必须这么做,而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这种自然规律就是价值规律。

就好比上面所说的蔬菜,如果它的社会平均成本是每公斤0.9元,那市场售价就一定会围绕0.9元上下波动,不可能太离谱。如果能卖到10元、100元,那就一定会成为“新闻”。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虽然卖菜的人总想卖得越贵越好,可是买菜的人也总想买得越便宜越好。怎么来平衡这对矛盾呢?不用说,彼此都会参考这种蔬菜的价值(成本价)。

对于卖菜的人来说,卖到每公斤0.9元以上就有赚了,至少是不亏本了;而对于买菜的人来说,买到每公斤0.9元以下就也有赚了--别人已经亏本卖了,你还要怎么样呢?所以,所有在每公斤0.9元及其附近的价格,都是双方能接受的。

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说,只有各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进行交换(等价交换),才能使得这种交换互惠互利。当然,这是从整体、长期来看的,就单个商品的交换来说,完全符合这种等价(值)交换是不常见的。

那么,亏本大甩卖或“半卖半送”有没有呢?当然有,但一定是有具体原因的,更是不可能持久的。从现实中看,这不合常理;从理论上说,这违反了价值规律。

推而广之,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一致是偶然的。因为除了价值规律以外,它还要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而这时候这种亏损的价格变化又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供求关系,促进市场需求、抑制市场供给,从而使得价格再慢慢恢复到价值以上。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和价值的影响就是这样形成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从长期看,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会以其价值为轴心,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的角度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必定会是有正有负,彼此相互抵销,从而实现价格与价值总体上的根本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价值规律虽然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却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

结构型通货膨胀

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这种理论认为,不同部门之间货币需求结构的转换、生产率增长水平的差异、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紧密程度等,都会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具体地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货币需求结构转换引发通货膨胀

这就是说,在货币总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某个部门(如积压产品及其行业)的一部分货币需求会转移到其他部门(紧俏产品及其行业),而这时候它(积压产品及其行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却是无法及时转移的。

这样一来,货币需求增加的那个部门(紧俏产品及其行业)的员工工资就会提高,从而引发该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同时,货币需求减少的部门(积压产品及其行业)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又会因为没能及时转移,员工工资总额不会减少或不会马上减少,这样就导致它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依然维持在原有水平上。总体上看,这时候全社会的总价格水平就上去了。

部门生产率增长水平差异引发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产业部门(如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要高于服务部门(如咨询业),而这两大部门的工资增长速度是大体相同的,并且主要取决于产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水平。

换句话说,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得快,工资增长速度就快,同时这又会拉动服务部门的工资增长速度得到相应提高。

这样一来,虽然大体上看服务部门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与产业部门是持平的,却要高于服务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水平。

这种产业和服务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上的差异,以及员工工资增长水平大体相同的局面,会在服务部门形成成本持续上升压力,从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不断上涨,进而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部门差异在国际间的传递

对于某个特定国家来说,它的国民经济可以分为这样两大部门: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与国际市场有直接联系,如制造业、外贸业;非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与国际市场没有直接联系,但允许有间接联系,如建筑业、服务业等。

当全球市场价格处于上涨过程中时,必然会影响到这个特定的国家。只要这个国家无法决定国际市场价格,该国的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就都要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开放经济部门,受到的影响会更直接、更紧密。

具体地说,当全球货币市场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中的员工工资会率先提高,从而带动非开放经济部门中的员工工资得到提高。

举例来说,如果某个出口行业的国外工资水平上升,就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国内该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其他相关部门工资的上涨。

这样就又出现了上述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的类似情形--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之间员工工资增长水平大致相同的局面,会在非开放部门形成成本持续上升压力,从而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进而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看上去貌似有理,可是这与真正的通货膨胀关系并不大。归根到底,它说来说去都是讨论的货币需求,而不是货币供给;并且,这种货币需求是在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的相互调剂,并不表明中央银行就必须为此超发货币。

所以,无论这些不同的“部门结构”如何拉动了全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都不能说是真正的通货膨胀,因为它不涉及到货币超发问题。只有因为货币供应量太多而引发的货币贬值,才能称得上是通货膨胀的概念。

参见“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条目。

间接融资

所谓间接融资,是指有金融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

间接融资的基本特征,就是要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银行信用,即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二是消费信用,即银行向个人发放住房或耐用消费品贷款。

间接融资的好处:一是银行网点多,吸收存款门槛低,有助于广泛筹集闲散资金;二是通过银行融资,安全性提高了;三是通过银行的专业化运作,会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参见“直接融资”条目。

剪刀差

所谓剪刀差,全称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用图表来表示时,这一差额呈剪刀张开状,所以称为“剪刀”差。

价格剪刀差的实质,是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如果这种价格背离价值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就称为扩大剪刀差;反之,则叫缩小剪刀差。价格剪刀差的形成过程是:在一般物价上涨时,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上涨,可是它的上涨幅度往往会低于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而当一般物价下跌时,虽然工业品的价格也在下跌,可是它的下跌幅度往往会低于工业品价格下跌的幅度。

价格剪刀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工人与农民之间的一个重大政治经济问题。[8]其根本原因,从市场因素看,是农产品价格的非市场化;从国际因素看,是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大幅度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别国初级产品价格的贸易手段。

金融工程

所谓金融工程,是指创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金融工程的狭义概念,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分解,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的新的金融产品;广义概念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包括金融产品设计、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通常所说的金融工程,是从广义概念出发的。

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开发、设计新的金融产品或业务,目的是提高效率,包括金融机构微观效率、金融市场效率、金融宏观调控效率。

金砖国家

所谓金砖国家,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这五个有望在今后几十年内取代西方七国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国家。

2001年,美国高盛集团首次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指称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因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Brazil、Russia、India、China)的英文首字母BRIC在英语中的谐音是“砖头”,所以得名。2009年6月,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第一次会晤。2010年12月南非正式加入后,改名为金砖国家(BRICS)。

金砖国家中的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为“世界加油站”、印度为“世界办公室”、中国为“世界工厂”,南非为“世界矿藏”。五国国土面积占全球领土总面积的 26.6%,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2.5%,2011年GDP总量占全球的20.3%,[9]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进口配额

所谓进口配额,也叫进口限额,是指一国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规定的限额。超限部分不准进口。

进口配额通常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全球配额,即对全球所有国家或地区进口商的申请批给一定的额度,额满为止;二是国别配额,即采取单方面或双方洽谈的方式确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配额;三是进口商配额,即按照不同的进口商批给一定的额度。

经常项目

所谓经常项目,是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中经常发生的项目。

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一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对外贸易收支,即通过本国海关进出口货物而发生的外汇收支;二是非贸易往来,也叫劳务收支、无形贸易收支,包括货运、港口供应与劳务、旅游收支、投资收支、其他非贸易往来收支;三是无偿转让,包括本国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之间相互的无偿援助和捐赠,以及私人的侨汇和居民的其它收入。

经济周期

所谓经济周期,也叫商业周期、景气循环,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循环的一种经济现象。

经济周期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或总体经济活动(包括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波动性变化。经济周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是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时地扩张或收缩,持续时间一般在2至10年。

完整的经济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过去一般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阶段,现在一般称“衰退-谷底-扩张-顶峰”四阶段。如果简化为两个阶段,则称为上升(繁荣)或下降(萧条)。

净现值法

所谓净现值法,是指根据净现值大小来选择投资方案的方法。

这里的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与项目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值。净现值为正值时,表示该投资方案是有利可图或可以接受的;净现值为负值时,表示该投资方案是亏本的或应当舍弃的。如果有多个方案的净现值为正值,这时候应当选择净现值最大的,表明该方案的投资回报最高。

净现值法的计算公式为:

净现值=未来报酬总现值-建设投资总额

由于净现值法评价的主要依据净现值,既考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又不容易像利润那样被人为操纵,所以这是一种比较科学、也比较简便的投资方案评价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经营杠杆

所谓经营杠杆,又叫营业杠杆、营运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使得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一种规律。

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产销量的增加并不会提高固定成本,却会降低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使得利润增长率大于产销量的增长率;反过来,在一定范围内,产销量的减少也不会降低固定成本,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降低了单位产品利润,从而使得利润下降率高于产销量的下降率。想一想也是,只有当完全没有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为0),这时候的利润变动率才会与产销量变动率相同步。

这种利润变动率对于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称为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杠杆率,计算公式是: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经营杠杆反映的是销售和息税前盈利的杠杆关系;同时又因为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综合,所以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大小,尤其在企业管理中常被用来根据计划期产销量的变动来预测计划期经营利润。计划期经营利润=基期经营利润×(1+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的概念常常容易被混淆,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经营杠杆是由固定成本导致的,财务杠杆是由负债融资引起的。

参见“财务杠杆”条目。

节水农业

所谓节水农业,是指提高农业用水有效性,综合开发利用水、土、作物资源的一种系统工程。

推行节水农业在我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归根到底,农业是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而水是我国农业最短缺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只占全球的6%,人均水资源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1/4;并且,这些年来我国的农业用水量逐年减少,用水比重已经从1997年的69.7%下降到目前的61%左右,减少2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的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农业生产受旱情的影响越来越大。2002至2012年间,我国平均每年的旱灾面积在4亿亩左右,成灾面积2亿多亩,是50年前的2倍以上;每年因为受旱损失粮食600亿斤以上。

所以说,如果我国能把农业用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解决了,不但能大大提高产量,更能增加农民收益。

从现实看,我国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非常大。例如,在目前全国9.05亿亩灌溉面积中,农业用水利用率比发达国家要低20个百分点。据测算,如果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在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上可以节水360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增灌溉面积8200万亩;按每亩增产300斤粮食计算,可以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46亿斤。同时,在旱作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又能节水260亿立方米。如果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亩,可以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斤以上,相当于国家新增千亿斤的粮食产量目标。[10]

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农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以及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例如,实行喷溉、微灌技术后,由于取消了田埂、沟渠,能够增加种植面积15%至20%,并且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还会因为节水灌溉可以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按时、按量进行灌溉而显著增加农业产量,最终实现“三节、三省、二增”的效果--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省肥、省钱,增产、增收。

节水农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学角度的节水,主要是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作物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改善耕作制度和技术等,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二是管理角度的节水,主要是通过加强管理措施、调整管理体制和水费政策来达到目的。三是灌溉角度的节水,主要是通过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技术如喷溉、滴灌等,来达到目的。

例如,2010年河南省西华县就投资1878万元,在屈庄、南凌、南高庄等7个行政村的万亩土地上,建设了水、电、路、渠等综合配套的高标准旱涝保收田,新打机井112眼,平均每50亩地一眼井,彻底改变了“种在人、收在天”的状况。当年建设,当年见效。从此,这7个行政村的上万名村民有望每年每人平均增收200元左右,效益可谓十分显著。[11]

根据国家规划,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个有特色、成规模的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新增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12]2012年我国仅仅在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推广使用1.1亿亩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在东北四省区推广500多万亩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就增产玉米100亿斤以上。[13]节水农业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稳定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

经济发行

所谓经济发行,是指为了满足商品流通需要而发行的货币。通俗地说就是,这时候市场上原有的货币已经周转不开了,需要新发货币来便于流通。容易看出,这种行为是符合货币流通规律的,因而是正常而必须的。

参见“货币发行”、“财政发行”条目。

经济泡沫

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由于局部的投机(虚假)需求使得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内在价值的部分。容易看出,它的实质是脱离了客观实际的资产价格膨胀,造成了虚假繁荣的景象。

在这里,经济泡沫强调的是泡沫,是局部。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价格高得离谱,完全不切实际,总有一天要跌下来。必须指出的是,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局部的经济泡沫如果处理不好完全有可能酿成全局性的泡沫经济。

最典型的是2006至2007年间我国股市的暴涨,以及直到今天依然居高不下的楼市价格,其中就存在着很大的经济泡沫。所以能看到,我国上证指数会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6124.04点,迅速下跌到2008年10月的最低点1664.92点,在短短一年内暴跌72.8%,直到2013年1月末,还才只有缓慢爬升到2385.42点。

由此推论,我国目前高得离谱的房价也总有一天会快速破灭,并且到时候会更惨。正如这个名词中的“泡沫”一样,它在经过一段短时间的迅速膨胀之后,一旦被戳破,马上会像肥皂泡一样快速消失。

再以前段时间的藏獒热为例。前些年随着市场上对藏獒的不断追捧,使得藏獒成为“有钱人才玩得起”的贵族宠物,身价节节攀升,2005至2006年间达到最高峰。当时,一只纯种藏獒的起价都在300万元以上,母藏獒甚至超过500万元。可是从2008年起泡沫开始破灭了,2013年初的价格更是跌到只有十分之一,最便宜时一只纯种母藏獒10万元就能成交。[14]专家表示,这种价格暴跌固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前些年市场炒作所掀起的价格泡沫是主要原因。

参见“泡沫经济”条目。

经纪人

所谓经纪人,也叫代理人、代理经纪人,是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来获取佣金的介绍人、中间商。

其中,活跃在农村经济领域,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对涉农商品及项目提供中介服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称为农村经纪人。通俗地说,农村经纪人就是撮合成交或直接组织农产品交易的人。

经纪人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姓埋名的。它的主要特征有两点:一是居间交易,说穿了就是为别人达成交易牵线搭桥;二是收取佣金,至少也要以收取佣金为目的,“学雷锋”的不算。

根据居间交易行业的不同,经纪人可以分为一般经纪人和特殊行业经纪人两大类。

一般经纪人也叫商业经纪人,是指从事国家允许公开交易、却不属于特殊行业交易的中间商。说穿了就是,什么赚钱干什么、碰到什么干什么,不局限于某个行业。

特殊行业经纪人,则是主要充当某个特殊行业的专业经纪人。所以他们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并且考核合格,获得专业经纪人员资格证书,然后才能上岗。如科技经纪人、信息经纪人、营销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人、汽车经纪人、储运加工经纪人、证券经纪人、期货经纪人、劳动力经纪人、文体经纪人(文化艺术经纪人,体育经纪人,艺人经纪人)等。

无论何种经纪人,要想顺利开展业务,都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社会关系多、市场信息灵;个人信誉好、办事效率高;遵纪守法,遵守行规,原则性强;积极为委托方(用户)寻找买家;本身是某一行业内的专家,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与此同时,不能从事非法活动;不能超越客户委托的范围和权限;不能私自设立和收取账外佣金、索要额外报酬;不能承办和接受能力以外的经纪活动;不能超越中介地位进行实物买卖或私下交易;等等。

经纪人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西汉时称为“驹侩”,唐代称为“牙人”、“牙郎”,宋代出现了外贸经纪人称“牙侩”,元代称“舶牙”,明清时期称“牙人”,并且有“官牙”和“私牙”的区分,还有专门的“牙行”。清代后期的外贸经纪人叫“买办”,民国时期第一次出现“债券经纪人”,直到1958年被取缔。

目前,我国开展经纪人活动的主要规章是199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经纪人管理办法》;2004年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对此进行修订,主要是对经纪人资格的认定放宽了,增加了文化经纪人类别,并且允许个人独资创办经纪人公司。不用说,从事经纪人业务必须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考核批准、取得经纪人资格证书后,才能申请登记注册为独立经纪人,从事经纪活动或设立经纪企业。

在我国,经纪人目前如果要想独自完成全部业务流程,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所以更常见的是采取合作方式、在完成交易后分配佣金。可是在国外,独立经纪人已相当成熟。

所谓独立经纪人,是指个人挂靠在某个经纪公司名下,不用上班,也不受管理,完全独立地开展业务。说穿了就是在该公司挂个名头,有业务就用公司的抬头出面签个合同、开个发票。正因如此,独立经纪人的佣金比例很高,一般可达全部佣金收入的65%以上。这种制度成熟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来说,在美国,房地产中介交易额的85%以上是由他们完成的。

经纪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促进流通、繁荣市场、打开销路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用户发现或找到一个好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就好比找到一座“金山银山”。

具体到活跃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农村经纪人来说,这支队伍目前有600万人的规模,[15]其中青年经纪人约有100万,三分之一具有相关资格认定。每年各类农村经纪人组织实现的总交易额高达数千亿元,全国80%以上的农产品是经过他们的手进入流通领域第一个环节的。85%以上的农民对农村经纪人的存在表示欢迎,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称他们是“二道贩子”、“倒爷”、“投机倒把”了。

2012年7月,正当荔枝成熟、采摘的季节,漳州龙海市九湖镇经纪人分会的120多名经纪人,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穿梭在九湖镇荔海中,忙着收购调运荔枝,以便能确保荔枝及时收购调运、果农增产增收。类似这样的果蔬经纪人、水产经纪人、花木经纪人,龙海市有2000多人。他们在工商部门的引导下,组建成174家专业合作社,形成农产品销售的“联合舰队”,把外地的订单引进来,把本地的农产品销出去,带动当地15万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16]

经济适用房

所谓经济适用房,全称经济适用住房,过去叫安居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格向城镇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我国的这种经济适用房,国外一般称为“公共房屋”。例如香港称为“居者有其屋”(简称“居屋”),澳门称为“经济房屋”,台湾称为“国民住宅”(简称“国宅”),新加坡称为“组屋”等。

经济适用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所谓经济性,是指这种住房的价格要比同一地段的商品住宅价格低,并且要低不少,达到适中的地步,能够为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家庭承担得起;所谓适用性,是指这种住房的建筑标准并没有降低,仍然具备相应的使用效果。所以,经济适用房按规定只能建成普通住宅标准,不能建成别墅、高级公寓和外销住宅。

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之低,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半征收各种批准后的收费、并且按照保本微利原则限定出售价格的结果。

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与以只租不售的廉租房相反。它属于商品住宅,购房者拥有有限产权,即部分产权。所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后5年内不能上市交易,如果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转让经济适用房的,应当由住房储备机构按照当时同类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回购。而购买经济适用房时,购房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购房条件,并且经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公示、审核等环节,才有可能买得到。

由于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审查比较困难,操作过程中多有失误,已经滋生大量腐败行为,所以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停建经济适用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就会成为一个过时的名词。

参见“限价房”、“廉租房”条目。

经济租金

所谓经济租金,又叫经济剩余,是指从要素的所有收入中减去那部分不会影响要素总供给的要素收入的一部分要素收入,它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这个概念可不好容易理解,简单地说,经济租金就是要素收入减去机会成本,也可以马马虎虎理解为“机会利润”。

举例说,如果一块土地种大豆可得收入1300元,种小麦只能收入1100元,那么其差额200元就是经济租金。一位应届大学生如果成功应聘保险公司内勤,月收入将达3200元,而如果留校担任辅导员月收入就只有2500元,那么其差额700元也可以看作是经济租金。一间营业用房自己开店,去年的净收入是9万元,可是如果用于出租,那房租收入只能收到6万元,其差额3万元也可以看作是经济租金。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平常所说的寻租行为中的“租”,其含义就是经济租金。因为有经济租金,所以才会有“租”可“寻”。不过,这种租金的真正含义是地租;而之所以存在地租,是因为这种资源(这里当然是土地)的稀缺性。

推而广之,凡是稀缺的资源都有它所对应的租金,这就是它的服务价格。所以,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济租金和寻租行为都非常普遍。只要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就会产生经济租金、存在寻租行为。

比如说,我国的股票发行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股票发行上市是要排队的,这种排队上市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稀缺资源。围绕股票上市,其中出现过许多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而对于股民来说,打新股可能会获利颇丰,当然有时候也会割肉,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与发行价之间的差额就是一种经济租金。

顺便说一句,在这部分经济租金中,一部分体现了股票本身的内在价值,是合理的;另一部分则通过经济租金的形式流向少数人,并没有变为全民福利,所以这应当看作是对社会资金的不合理配置,最终影响的是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效率。

参见“租金经济”、“寻租”条目。

经济作物

所谓经济作物,也叫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概念上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园艺作物在内。

顾名思义,经济作物的首要特点是经济价值高。除此以外,随之而来的是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地域性强、综合利用潜力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高。它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一般都采取专门化生产;并且还要同时处理好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争劳力、争资金的矛盾,这样才能促进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双赢。

经济作物按用途可以分为:纤维作物,如棉花、麻类、蚕桑等;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如甜菜、甘蔗等;饮料作物,如茶叶、咖啡、可可等;嗜好作物,如烟叶等;药用作物,如人参、灵芝、贝母等;热带作物,如橡胶、椰子、油棕、剑麻等。按所处温度带可以分为:热带经济作物、亚热带经济作物、温带经济作物。

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的集约化和专门化程度都已经很高了。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也先后建起多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到目前为止,各地已建成别具特色的经济作物分布图,这主要是:

①新疆,主产优质长绒棉(除此以外,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华南,主产热带经济作物。

③东北林区,主产红松、落叶松(白桦,紫椴)、大豆、甜菜。

④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主产苹果。

⑤黄河流域,主产葡萄、梨、桃、杏、柿、枣、栗、核桃。

⑥南方,主产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蚕桑、油菜、青梅等。

⑦南部沿海,主产香蕉、荔枝、桂圆、菠萝、甘蔗、青梅等。

⑧海南,主产椰子。

⑨西北,主产葡萄、哈密瓜、长绒棉。

⑩台湾,主产樟树(樟脑)、甘蔗、茶叶、香蕉、菠萝等。

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2〉59号),我国今后将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以及蔬菜、棉花、油菜、花生、甘蔗、苹果、柑橘、梨、茶树、麻类、蚕桑、花卉、香蕉、烤烟、天然橡胶等15种重要经济作物为重点,开展一系列相关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与利用,促进经济作物的大发展。[17]

参见“农产品”、“农作物经济效益”条目。

精确农业

所谓精确农业,是指采用精确手段和精准措施,把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的新型农业模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精确”,能够做到精确作业、精确施肥、精确估产。

这些精确手段和精准措施,主要包括六大高新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技术(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据此,可以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与影响作物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因果关系,以便进一步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有的放矢。

在这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把这些问题对作物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作用搞清楚了,就可以根据需要来实施对农业生产的定位调控了。

精确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根据土壤的情况调整肥力、根据病虫害的情况调整农药喷洒量,自动调节拖拉机耕种深度、弃种那些已经板结了的土地,对不同地块、不同时段的农田作业面积进行产量预测和预报等等。

精确农业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掀起的一股以效率革命为目标的农业浪潮。

1993至1994年,美国首先在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进行精确农业试验,结果用全球定位系统指导施肥的农田,产量要比传统平衡施肥提高30%左右,并且还减少了化肥施用量,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于是在此基础上,美国马上在约5%的农作物面积上,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精细农业技术。199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名为“21世纪精确农业--地理空间和信息技术在农作物管理方面的应用”的研究报告。

目前,精确农业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十分发达。例如,美国的种地农民开着拖拉机在田里工作,表面上看他和别的农民没什么两样,可是要知道,他的拖拉机上因为装有电脑,所以驾驶员可以从屏幕上看到面积几千公顷的玉米和大豆田的地图,一点鼠标就可以知道某地块是否需要施肥、施什么肥、施多少肥。有的拖拉机上还有卫星信号接收器,那就更可以接收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发出的遥感遥测信息。根据这些信息,驾驶员可以精确测定其土壤、肥力、亩产、农业环境监测以及下一步的土地合理利用等。

精确农业的生产过程包含三个实施阶段,分别是:确定田间管理事件、制定对策、实施对策。

以土壤调查和合理施肥为例。农民在播种之前,只要开着拖拉机在田里跑一圈,就能采集到所需要的土壤样品数据,然后把它输入电脑。与此同时,全球定位系统会精确记录下你所采集的样品地块的位置,绘制出土壤成分分布图来。而这时候,电脑中的施肥软件会根据你的土壤条件、肥料类型、不同农作物的施肥标准等,给你推荐出一个最佳方案来。不用说,这时候的你,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做到合理施肥了。

再以作物估产为例。农民在田里驾驶着收割机收割农作物时,收割机上的计数器会自动计算出产量来。例如,你在收割玉米时,计数器会根据它所触碰到的玉米棒子数,自动估算出能够打到多少玉米;与此同时,收割机上的卫星定位系统则会自动记录你所在的地理位置,从而绘制出玉米产量的分布图,以及每块地块的产量来。[18]

精确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它并不去过分追求高产,而是更注重效益。或者说,它更注重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减少浪费、保护环境、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在我国,精确农业总的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示范试验基地较少,主要集中在国家农业部农垦局、黑龙江农垦总局友谊农场、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的大型农场。以后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向普通农户家庭延伸,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例如2007年12月,苏州市吴江区农林局副局长刘于成手捧掌上电脑,随意选择一位农户,电脑上立刻就显示出了他家所种地块的基本情况,如田块所属、产量目标、病虫害的具体数据,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的抗御能力,土壤肥力和肥料用量的精确数据。并且,这些数据都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好几位,这就大大改变了过去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如看天、看地、看苗、凭经验等做法,精确而高效率、高效益。

据介绍,该区与南京农业大学进行长达3年的大面积示范合作后表明,同样一块地,实行精确农业后可以直接减少20%的化肥用量,农药使用量也大幅度减少,平均可以提高产量5%至7%,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19]

1 李冰洁:《贫富差距扩大敲响创新社会管理警钟》,东方网,2012年9月16日。

2 张飘逸:《西南财大再发报告:中国基尼系数0.6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载《华西都市报》,2012年12月10日。

3 陈月石:《中国基尼系数十年超警戒线,低于民间数据遭质疑》,东方网,2013年1月19日。

4 《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载《河南商报》,2013年1月19日。

5 马志亚、张遥:《200多网友集资建房,发起人称将比市价低四成》,载《扬子晚报》,2013年1月5日。

6 许媛媛:《“宅城”过节,同样精彩》,载《财经界》,2012年第3期。

7 王玉芬、王友林等:《“节日经济”唱主角》,淄博新闻网,2013年1月17日。

8 巴志鹏:《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分析》,载《临沂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9 王岗、蒋伊晋等:《专家:“金砖国家”贡献超G7,未来仍将快速发展》,载《法制晚报》,2013年3月27日。

10 国家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农农发〈2012〉1号),国家农业部网站,2012年2月10日。

11 巴富强、彭世繁等:《河南省西华县:投资1878万元打造万亩旱涝保收田》,载《河南日报》,2010年12月13日。

12 买天:《农业部发布推进节水农业发展意见,全国将建百个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载《农民日报》,2012年2月16日。

13 梁宝忠:《节水农业技术成为我国稳粮增收的关键措施》,国家农业部网站,2012年11月25日。

14 《“藏獒经济泡沫”是这样幻灭的》,载《时代商报》,2013年2月1日。

15 高杨:《农产品流通驶入快车道》,载《农民日报》,2012年8月20日。

16 郑爱国、黄国轩等:《农村经纪人抱团促营销》,载《福建日报》,2012年7月16日。

17 《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中国政府网,2012年12月31日。

18 宣金祥:《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方向--精准农业》,载《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18期。

19 张林法、朱新法:《吴江推广“精确农业”让人开眼》,载《扬子晚报》,2007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