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厌学多发生在上进心强、学习自觉的孩子身上,以女孩居多。它属于一种心理障碍,但并不一定必然表现出厌学行为来,其痛楚程度不容易为外人理解。最常见的过敏性因素有:接触老师、接触异性、老师提问、父母唠叨等。
经典案例
兰州市西固区某中学一位眉清目秀、性格孤僻的男孩,悄悄爱上了同班一名漂亮女孩。腼腆的他没有勇气表白,便通过两个“哥们”多次向她暗示。然而,两个人的校园情侣关系还没有来得及确立,半路上就杀出个“程咬金”来:一位成绩较好的同班同学横刀夺爱。一向品学兼优的女孩谁都没有接受,三人相安无事。可是在高考前夕,他听到对方两个人有了性关系的传言,情绪受到波动,严重影响到高考,最终导致落榜。
第二年,他转学到另一所学校复读。没想到,他在这里遇到一位和他一样复读的母校同学,于是,他原来的早恋故事在这所学校以各种版本流传开来。而这所中学历来是“谈情说爱的场所”,老师和学生对早恋看得很开,一致认为他没有追到她是一种懦弱,于是,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常常对他冷嘲热讽。由于他性格腼腆,这种歧视和侮辱愈演愈烈,他不但无法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且精神几近崩溃。很自然地,高考再次失败。
第三年,他清理了一下头脑,再次踏进母校复读,彻底摒弃以前的种种绯闻谣言,埋头苦读,终于拿到了本科录取通知书。
他认为,针对他的那些传言,都是缺德同学和老师的有意“迫害”。否则,凭着他的聪明才智,本来是可以提前两年上大学的。为此,他要求母校赔偿他的精神及名誉损失,严厉处分相关老师。
心理医生解释说,该同学可能患有心理障碍,特别过敏,所以总认为别人在议论他。尤其是他在情感上受到挫折,总幻想老师和女孩的家人甚至学校一起演戏来欺骗他。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如果出现三个月以上就会引发严重症状,而现在他的情绪低落已有三年,之所以仍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和他的性格内向很有关系。
过敏性厌学:指由某种过敏因素导致的厌学行为。过敏性:在某种学习情景刺激下产生的、下意识的、比较痛苦的情绪反应。
过敏性厌学生在学习自己所讨厌的那门学科时,会体验到极大的过敏性痛苦情绪。最常见的过敏因素有:接触老师、接触异性、老师提问、父母唠叨等。
过敏性厌学,多发生在上进心强、学习自觉性高的孩子身上,以女生居多。他们一方面积极努力学习、急于取得成效;另一方面,又对学习感到很深的恐惧、担忧,总是逃避对自己厌学的那些学科的学习。而这种恐惧、担忧、逃避,又会加深这种厌学行为的痛苦体验。
从表面上看,过敏性厌学生其厌学情绪障碍的形成源于过分敏感,而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某些特征,他们把这种消极情绪投入到了某些不易为别人注意的小事上,从而对这些小事产生了焦虑性情绪反射。只有找到过敏原,才可能消除过敏性厌学情绪。
克服孩子的个性弱点
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弱点,而在这些个性弱点中,很可能就存在着容易产生过敏的因素。父母要经常锻炼孩子,钝化这种敏感性。
钝化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性的孩子不是过于敏感吗?好,父母在平时就要注意这种个性缺陷,有针对性地加以锻炼和克服。
例如,有的孩子会因为害羞导致过敏性厌学。害羞就是一种个性弱点,它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害羞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后天害羞则主要是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判断后天害羞的主要依据是:害羞时脸不红。如果孩子属于后天性害羞,就可以通过锻炼来加以克服。
克服个性弱点要从小做起
孩子的敏感性弱点要从小克服,决不要处处维护这种敏感性。
一位母亲从小对女儿灌输“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每当看到电视里男女亲热的镜头,就如临大敌地捂住女儿眼睛。这样一来,女儿的下意识里就认为,这种行为是“坏人”干的;是好人,就应当像自己一样正统。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在她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女儿上初中时,已经长得相当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初三时,一位男生给她递纸条,她理所当然认为这个是“坏人”,自作主张地调换了座位,受到老师批评。过了不久,另一位男孩想“亲”她一下,她大声斥责后,就出现了紧张、孤独、手足无措感,一到学校就浑身发热、心慌、思维迟钝、记忆力丧失。她也想控制自己,可是越控制越严重,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最后干脆留在家里不上学了。
父母如果不给她灌输错误观念,教给她如何处理青春期中的异**往、朦胧爱情,她就决不可能如此敏感,以至于产生敏感性厌学。
抑阻消沉,脱敏治疗
过敏性厌学在孩子中比较普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真正了解到它背后的真正原因,帮助孩子脱敏治疗。
抑阻孩子消沉情绪的泛化
厌学情绪几乎人人都有,只是深浅程度不同。有些孩子之所以程度比较深,关键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消沉情绪)在起作用。
国外学者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做的实验是:让A、B两组学生求解搭积木的问题,解答正确者有奖。对A组布置的任务,告诉他们只要努力谁都能解决;对B组布置的任务,告诉他们根本不可能解决。每组都有32个问题,最后2题是两组都能解答的测验题。实验表明,B组的测验题多数没做出来。从中得到以下结论:
①接连不断的失败经验,会导致消沉情绪。虽然这是一个常识,可是许多父母和老师并没有引起关注,即使关注了,也懒得想对策。
②消沉情绪小的孩子,更倾向于把成败原因归于努力与否,而不是能力大小。这样的孩子,更适合于学习,也就是说,不容易厌学。
③酿成消沉情绪的范围很广,不只局限于特定的刺**境。例如,虽然B组的最后2道测验题都能做出,但他们最终还是放弃了努力。
找到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
过敏性厌学属于心理障碍性厌学的一种(另一种是心理疲劳性厌学)。一般来说,心理疲劳性厌学的表现程度还不够强烈,孩子只是希望从单调的学习中,能够暂时解脱出来轻松一下。可是过敏性厌学就比较严重了,它让孩子无论如何也学不进去,即使学了也记不住。
这就是说,过敏性厌学行为,并不是遇到某种学习情境、而是过敏性痛苦情绪反应引发的。它的最大特点是:严重夸大痛苦反应。
例如,面对老师冷淡的目光,心理健康的孩子也许会心里微微有些不高兴,可是具有过敏反应的孩子就可能会感到脸红、心跳、呼吸急促,甚至会由此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
就好像别人用铅笔尖碰一下你的手臂一样:如果你的手臂皮肤完好,你可能感觉并不是很疼;可是如果你的手臂上有外伤,笔尖正好碰到痛处,你可能就会大声叫起来。
面对有些厌学行为,父母和老师怎么也无法理解,这时候很可能就是一种过敏性厌学。你只有找到孩子的过敏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脱敏;如果怎么也找不到,最好还是求助于心理医生。
安慰心理,调整情绪
正因为过敏性厌学生会严重夸大痛苦反应,所以,当发生这种情形时,要对他安慰心理、调整情绪,以防事态进一步严重化。
从心理安慰开始改变孩子
有针对性地对过敏性厌学生进行心理安慰,有利于让他在学习中品尝到快乐,从而消除原来的厌学情绪。
一位小学女孩极度厌学,脸上总是一幅倦容,上课时心不在焉、做作业拖拖拉拉,作业做错了要横竖督促才会极不情愿地去改。老师在“彩虹桥”(学校师生之间开展的心理互动活动,在这里,师生是朋友,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得知,由于她的成绩不好,母亲总是对她不满意,父母总为她争吵,她为此非常烦恼。
找到了过敏源后,老师在全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周评、月评、讲故事、小报评比、写字比赛、朗诵比赛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该女孩是活动的最大受益者,一张张奖状使得她的小脸变得阳光灿烂起来。处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父母给她的表扬越来越多了,也不为她发生争吵了,她也从此变得勤奋好学了。
把情绪调整到心平气和的地步
过敏性厌学生需要把情绪调整到适合学习的地步。在这方面,父母尤其要取得老师协助,帮他打好学习基础,让他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
一位12岁的女孩已经逃学20多天了,怎么也不肯去学校。她说:“不知怎么的,只有我一走进校门就会感到难受!”对于这样的孩子,就需要进行调整情绪、脱敏治疗。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缓解孩子的上学压力,用平静的方式告诉她:“你和每个孩子一样需要读书!”然后,每天陪同孩子一起到校门口去,很耐心地和她呆在一起,消除她对学校的恐惧。
请记住,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不拖不拽,更不要推推搡搡着把她赶进校门。一旦有一天孩子自己想进校门了,你就取得了初步成功。
注意潜意识的条件反射
过敏性厌学生常常会在整体心理健康方面、早期经验方面,有过某种潜在因素的刺激,从而导致严重的厌学和恐惧学习的行为。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注意他们潜意识的条件反射,不让它成为新的、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一位初二学生性格十分开朗,可是上课时却不能专心听讲,做作业时总要频繁地走动,不但无法安心学习,甚至对学习感到恐惧。
原来,他4岁时就开始学习写字、算算术了,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后,总要首先检查一下他的作业,感觉好就表扬他。可是当他出现过两次差错后,妈妈的态度就严厉了起来,后来他干脆就不盼望着妈妈下班了。每当妈妈训斥他时,他总要去小便。有了这样的早期经历,他对学习形成了恐惧性情绪挫折。
上学后,他的心理障碍逐渐消退了。直到有一次,不知怎么搞的,妈妈到学校来监督他做作业了,这种过敏性早期情绪挫折得到激发,于是,教室环境又成了引发这种恐惧情绪的新的条件刺激物。
遵循教学规律
任何事情都有规律,教学更不例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本该懂得教学规律的老师也顾不上那么多了,频频违反教学规律,从而促成了大面积的过敏性厌学。
一位初三孩子刚刚开学一个月,大大小小的考试就经历了不下10次,仅仅物理就考了三次。这种单科考试不同于综合考试,第一节课还在上数学呢,下面两节课就考英语了;下午前两节课先考物理,第三节课再上政治,学生根本没时间复习。为了考试能取得好成绩,大多数学生只能晚上在家里复习到半夜。原指望“十一”黄金周能够多休息几天,可最终学校只放两天假,令学生感到失望至极。
这样的超负荷学习,孩子感到非常疲劳,于是对学习产生了过敏性反应。只要一谈到学习、做作业,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别碰那根容易搭错的筋
过敏性厌学生既然容易神经过敏,那么,父母就不要随意碰他那根容易搭错的筋,免得旧病复发、难以收拾。
让孩子千方百计找长处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哪怕再厌学的孩子也是如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要对孩子说诸如“我了解你的德性”、“今后你一定要改,过去的可以不计较”之类的丧气话。一方面,这种说法并没有脱离把他当作是“差生”的旧观念;另一方面,这实际上还在刺激他、提醒他“今后要进一步提高调皮捣蛋的水准”。
正确的办法是相反,不要揭他的伤疤,而是让他千方百计寻找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说他没有长处?这怎么可能!人活天地间,总会有优点,肯定有,使劲找!一旦孩子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哪怕是最最微不足道的长处,也要用多种方法来强化它、发展它、扩大它,让他由此增强自信心,慢慢实现兴趣转移,爱上学习。
记住,还是这句话,不要去揭旧伤疤,而是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让孩子没有时间去“厌学”
过敏性厌学生喜欢东想西想,凭借主观想象去胡思乱想,结果越想越觉得是这回事,结果把最主要的学习给“忘”了。
有鉴于此,要通过各种办法充实孩子的生活。当然,主要内容是学习,但不仅仅是学习,还要发展兴趣爱好、做家务,包括看电视。孩子的生活充实以后,“没时间”去过多考虑、强化他原来的那根筋了,他也就没有时间去厌学了。
关键之关键
★过敏性厌学的根源在于存在心理障碍,但心理障碍并不一定会表现出厌学行为来。一定要记住,心理障碍的情绪体验要比一般不良刺激反应痛苦得多,要警惕由此引发出种种意想不到的结果。
★敏感性厌学往往是孩子缺乏社会交往,以主观想象来分析、看待问题,对别人怀有戒备心理而引起的。他们遇到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只是一味地回避。所以,父母要注重是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抑阻孩子的消沉情绪泛化,给孩子换一个环境(如调换老师、调换班级)就能起到效果。除此以外,在失败情境中要尽量抑制孩子的情绪性反应,让他反省自己的解题思路,也是一个好办法。
★过敏性厌学很可能是学习能力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不求上进。例如:对挫折的耐受性差(担心跟不上);对压力的承受性差(升学、找工作等);对变化的适应性差(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