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性厌学是由于孤单、寂寞造成的。这既有性格原因,也有年级问题,更有环境因素。但无论如何,父母都应及时察觉、主动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痛苦、烦恼。排除这种不良情绪,孩子才能轻装前进。
经典案例
一位乐观开朗的河南女孩,读初中时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即使面对不太喜欢她的老师,也会“厚着脸皮”去沟通,直到老师接纳她为止。为了女儿的前途,工薪阶层的父母把她送到天津读高中。
进入这所著名的重点高中后,她看到同学们个个都是尖子生,深感压力很大,于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第一次月考,她得了全班第一,没想到因此成为“另类”,班上几乎没有人愿意和她说话。
孤独的她十分想念父母。读初中时,无论遇到什么不痛快的事,回家后和父母说一说,心里就会好受得多。而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读书,非常孤独。她越想越难过,有时甚至会嚎陶大哭。
这时,同宿舍的一位本地女孩因为敬佩她的学习成绩,和她成了好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学习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天津女孩。高一下学期考试时,天津女孩的考试分数超过了她,对她越来越疏远了。她觉得自己真是太傻了,冒冒失失地就“中了人家的计”,于是两人断绝了来往。
学校规定要穿校服,这时候女生就攀比起了穿内衣、男生攀比穿鞋。她觉得自己在这里读书每年费用要近两万元,再也不能多花家里一分钱了,所以,当同学们嘁嘁喳喳地议论穿着时,她唯有愤然地说:“你们安静一下好不好?没看到我在学习吗?”
从此,同学们更像看“外星人”一样待她。当她晚上想家哭时,大家也反敬她:“你还让别人睡觉吗?成天哭什么呀!”
就这样,终于熬到了高三,她实在厌学透了,一连三次向校长提出换班申请。她希望自己在换个环境后能够告别孤独,至少,一个人在陌生城市上学的那份孤独有地方倾诉,而不致于造成孤独性厌学。
孤独性厌学:指由于孤单、寂寞导致的厌学行为。孤独:孤单、寂寞。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不科学地教育、教学,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紧张、繁忙、竞争气氛笼罩下的中小学校园里,太多的孩子因为学习和作业没人理解、没人沟通,而陷入那份孤独。
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独是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厌学情绪反过来又会使进一步强化孤独。
孤独性厌学主要是由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善造成的。
有些孩子由于性格原因,总是喜欢和别人打架,导致大家都断绝和他来往;或者是学习任务太重、无暇交际,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样,不但无法与同学正常交往,而且还经常产生矛盾。有些孩子年龄小,面对大同学的威胁、欺负不知如何处理,感到孤立无援,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心理,最终形成厌学。
让孩子生活在朋友中
人是一种群体动物。让孩子生活在朋友中,是克服孤独性厌学的最佳途径。一些孩子不喜欢学校、讨厌学习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朋友。他们的理由是:“没有朋友,读书有什么劲呀?”
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提高孩子社交技能的途径很多,但必须从小做起,例如:
①辅导孩子讲话时怎么看别人的眼神、怎么大声说话或喁喁私语。
②教孩子一些“开放性友谊”,例如,读幼儿园的孩子遇到其他小朋友时,就可以主动对对方说:“我叫某某某,你叫什么?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③全家外出去吃饭时,让孩子点菜、排队付钱,锻炼交际技能。
④多多创造孩子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帮助老师派发本子、收交作业本等等。
⑤善于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前提,通过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给孩子以针对性的帮助。
⑥有技巧地附和孩子,指导孩子怎样处理问题。例如,当孩子告诉你同学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气愤时,你可以说:“你很生气甚至想打他,是吗?但是你不能这样做。你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来批评他。”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孩子与人交往的一项本领。兴趣爱好多的孩子,交际范围也广,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尤其是有些孩子从小一个人呆惯了、举止不太容易让同伴亲近而感到孤单,这时候,培养他们在某个领域内的特长就更有效。
例如,有些孩子虽然十分孤单,可是特别喜欢下围棋,或者跳橡皮筋。有了这样的特长,他就很容易找到同样也喜欢下围棋的小伙伴做朋友,或者和同样喜欢跳橡皮筋的女孩在一起玩,这样就不孤独了。
融洽校内人际关系
孩子在校活动的时间,要超过家中活动的时间。所以,让孩子融洽校内人际关系,是克服孤独性厌学、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举措。
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决定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融洽师生关系,关键在于老师尊重学生、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天赋,彼此互相合作、共同创造,充当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是以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朋友”和“伙伴”。两者关系融洽,孩子才能乐意学习、真正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相反,如果老师没有找到适合孩子个性发展、完善的必要条件,对孩子粗暴斥责、冷嘲热讽,孩子又无法和老师争辩,于是只好紧锁心扉,孤独不堪,最终导致厌学。
融洽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激发孩子奋发向上的重要动力。融洽同学关系,关键在于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发展共同的兴趣爱好。
在这里,对于父母来说,关键是要及早发现孩子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的蛛丝马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从而避免厌学情绪的发生。
一位普通中学的初二学生很有画画天赋,学习在班里属于中上等,平时有许多在一起画画的好朋友。父母为了更好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把他转到一所离家较近的中学,为此他感到闷闷不乐。他对父母抱怨转学的种种不是,可是父母总是对他说,不要管别人的事,只管自己把书读好就行了。没过半年,他就厌学透顶,成绩一落千丈。
在这里,孩子向父母的抱怨实际上就是求助。这对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初二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阶段,这时的同伴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他渴望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友谊,倾向于从同学那里看到自己。当他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从同伴身上看到的是自己不受欢迎的被排斥形象,心里孤独透了,而这种孤独必然会严重影响学习。
父母如果能及早察觉这种蛛丝马迹,鼓励孩子请同学来家里玩,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克服交际困难,这种厌学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不让孩子形影相吊
形影相吊,是指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慰问、孤单无依。孩子如果总是独来独往、形影相吊,没有同伴,心理就很容易出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孤独性厌学。
不要过于对孩子百依百顺
父母对孩子从小百依百顺,容易养成独断专行的性格,从而导致和小伙伴们不合群,处处感到孤独无援。
这样的孩子在低年级时,会哭闹着要父母买这买那,一旦满足不了他的愿望,就以不上学、逃学来逼父母就范。到了高年级时,开始把对象转向同学,一旦同学不买账(事实上,现在的孩子谁买你的账呢),就会感到非常无趣,从而导致孤独性厌学情绪的产生。
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自我评价很高,有着非常强烈的统治欲望。当其他同学还很少有人知道希特勒这个名字时,他最崇拜的人竟然就是希特勒。由于他行为乖僻,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交往,于是感到十分孤独,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
注意孩子的“山头主义”
有的孩子喜欢搞“山头主义”——几个非常要好的小伙伴单独在一起,不许其他人介入。“山头”一旦分崩离析,孤独感就产生了。
某市重点初中的一位女孩,性格内向,只和同桌关系密切。该校大多数学生家庭都特别有钱,个个在攀比高消费,只有她的同桌专心致志读书、成绩始终在全班第一。同桌告诫她说,只管读自己的书,千万不要向其他人学。别人靠父母就会有美好未来,而像她们这样的工人家庭,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方为人上人。有一次她接到一位男生的求爱纸条,吓得不知所措,是同桌出面帮她解围的。不知她和对方说些了什么,反正从此以后这个男生就没有再打扰过她。
中考后她“掉落”到了一所区重点中学,和同桌分开了。这种令人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得她进入高一后非常不适应,因为她已经没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以至于发展到天天“盼出车祸”的地步!
实际上,如果当初她不是仅仅只有一个好朋友,而是有一群好朋友,事情就不至于会发展到“过了这个村、就没有其他店。”
课堂上营造活跃气氛
孤独性厌学与课堂气氛有关。应试教育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应付考试,原来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变得非常呆板,课堂死气沉沉的,上课味同嚼蜡,慢慢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变得厌学起来。
对老师来说
孔子说: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老师习惯于用这种“布道式”方式传授知识。平时,在学生面前总觉得应该保持老师的尊严;上课时,小心翼翼地控制着事先设定的、我教你听的思路。开始时还为自己能管住学生沾沾自喜,可是很快就发现,学生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害怕举手,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厌学也就产生了。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教学方法,丰富孩子的感官感受。
以语文课为例。课文都是很有趣的名家散文,可是考的却是枯燥乏味的字词分析。就好比老师带学生观看时装表演,老师不是教孩子怎样欣赏美,而是指着模特儿说,这是心、这是肺、这是胃下垂、这是阑尾炎、这是**,满眼血淋淋的,一点美感都没有了,还怎么学得下去呢?
对学生来说
对于学生来说,活跃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积极交流。
这种交流包括心灵交流(专心听讲)、语言交流(回答老师提问)、眼神交流、思想交流等方面。在信息化的今天,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从心理学角度看,交流能使许多不良情绪在团体中得到消除。
与老师进行上述交流,一方面便于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更便于老师了解自己,从而在“暗示”心理作用下,调整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激励,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与同学进行上述交流,便于自己在群体中体验各种各样的快乐,从而使本我、自我、超我相适应。
谨防习得性失助效应
所谓习得性失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指经常性的失败会使得孩子降低自我效能感,并最终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孩子能够经常有成功体验,那就容易对学习形成有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表征,对学习感兴趣,厌学情绪也就不会发生了。
满足孩子的被关注需要
未成年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有着较强的、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的需要。适当满足孩子的这种被关注需要,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最典型的例子是,课堂上老师提问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就纷纷踊跃举手。会的孩子在举手,不会的也在举手,为什么?这实际上就表明举手的孩子每个人都渴望受老师关注。
从根本上讲,受到别人关注,是孩子感受自我价值、能力、力量的一个重要渠道。父母和老师都不能对这种渴望视而不见,否则就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孤独性厌学。
打开孩子的闭锁心理
所谓闭锁心理,是指中小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突出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容易表露,其主要特征就是关闭性。
有闭锁心理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进行交谈,也不愿意和老师接近,更不愿意到办公室去向老师请教,普遍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和老师要特别注意,要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痛苦、烦恼。因为如果你不去做这样的努力,他又不愿意向人倾诉,这种不良情绪无法得到及时排除,就很可能会导致孤独性厌学。
关键之关键
★每个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有价值的工作。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往往就会劲头十足。学习也是这样。人际关系不良,是导致孤独性厌学的重要原因。
★父母缺乏良好心态,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孩子动一动、父母跳一跳”的过度教育,以及高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学习,都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尝试、自我判断的机会,从而变得不合群、厌学。
★父母平时不管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在生活上了解孩子有些什么想法,例如要买什么衣服、想吃什么等,从而让孩子感到父母时时刻刻都和他心连心,自己并不孤独。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认为,初中生和高中生(12至18岁)的厌学,与他们处于“自我同一与同一感混乱阶段”有关。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开始思索一些人生的根本问题,如“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活有什么意义”等。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他们,并引起心理躁动和情绪波动。如果缺乏必要的交流,他们就会感到困惑,从而陷入孤独性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