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厌师性厌学(1 / 1)

多数厌学是由厌师引起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既是艺术家又是魔术师,学生百听不厌。独特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充满自信。而蹩脚的老师不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且专门与学生作对,孩子的稚嫩心灵很容易因此受伤而导致厌学。

经典案例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是一所乡镇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全县考核中位居倒数,学生厌学非常严重,被列为撤并对象。一个初三班原来有60名学生,中考前只剩下11人。全校学生中有一半跟不上教学进度,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只有几个人(个位数)。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学校已经多年没有补充新鲜血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年龄老化、上课方法陈旧。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你捣我一下、我踢你一脚寻开心。

一位学生说:“老师讲的课,还没有我们自己讲得好呢,要他们干什么!”这句不经意间说出的气话,让新任校长崔其升茅塞顿开。

为此,该校进行了彻底改革,构建起了被称为“教育超市”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先是推出“0+45”的目标:所有老师在一个星期内不讲课、不板书,就站在讲台上,任凭学生自己发挥。后来又改成“10+35”:老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其余35分钟全都交给学生。

例如,该校的每一个教室前、后以及靠走廊一侧的三面都有黑板,学生课桌椅不是纵横摆放,而是摆成六个方阵,每个方阵就是一个学习小组(6至8人),学生分两排相对而坐。每个学习小组由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管理全组,老师根据月考情况调整、任命本学科的学习小组长。课堂上老师穿行于“魔方”之间,与学生视线持平。每节课的学习可以是老师组织,也可以是小组长组织。

自从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后,学生过去的厌学情绪一扫而光,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大为高涨,学习效果也好得惊人。

2005年中考,该校268人报考县一中,录取267人!2006年中考,该校更是取得了大满贯的好成绩!

厌师性厌学:指由于讨厌老师而导致的厌学现象。

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某个老师就喜欢该学科、讨厌某个老师就讨厌该学科的现象。这表明,老师个人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巨大影响。调查表明,他们最讨厌教师以下几种行为:

①工作不负责任,不按时下课,抢占学生的自习时间;

②工作中带有个人情绪,暴怒、失态,不能控制自己情绪;

③情绪不好时拿学生出气,体罚和变相体罚,伤害学生自尊心;

④言而无信,表里不一,讽刺、挖苦学生及其父母,喋喋不休;

⑤教学缺乏艺术性,只会照本宣科,上课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⑥很少和学生接触,不知道学生姓名。

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既是艺术家,又是魔术师。他能把原本枯燥、难懂的问题说得简单、有趣,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就能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并且终生难忘。独特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充满自信;优秀成绩的取得,根本不用靠打疲劳战。相反,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落后、教材陈旧、可读性差,学生就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强调孩子的主体作用

强调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厌学情绪也就无从谈起。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注重在家锻炼孩子的主体作用

孩子的社会性培养,是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关系的统一,是由行到情、由情到知、由知和情合成信的过程。父母平时在家中与孩子相处,就要较多地考虑孩子的主体作用,考虑孩子的特点和差别,而不是仅仅把孩子看成是被动接受的个体,忽略孩子的自身要求。

要记住,强调孩子在学校、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首先要从家中培养起,让他慢慢养成习惯。

向老师反映父母的看法和意见

孩子会不会厌恶老师,与其在课堂上能否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去密切相关。为此,父母需要经常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尤其是课堂表现,向老师反映父母的看法和意见,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达成共识,严防孩子产生“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

父母可以向老师提出以下要求:

①要求老师经常对孩子进行提问,或者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孩子,肯定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的行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②要求老师善待童真,给孩子一个想象空间,给孩子一把创新的钥匙。当孩子说出天真、幼稚的话时,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③旁敲侧击老师要摘掉“有色眼镜”,尊重孩子的差异,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鼓励他多多提问。

一般来说,由父母来向老师提出上述要求,老师总是能答应做到的。而老师的上述举措,能够为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亲其师,信其道”、克服厌学情绪打下良好基础。

协调和改善师生关系

厌师性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是“冤家对头”。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改观,厌学情绪就难以消除。

由父母出面协调师生关系

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的“上级”,由父母出面和老师进行沟通、协调,甚至赔“不是”,一方面,能够让父母直接掌握、了解第一手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和老师达成共识。

有位初二女生说,“老师偏心……我没错,她却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我……那样子像个泼妇……看到她我就恶心。”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应当出面解决问题了。这时候分为3种情形:

一是师生关系很不融洽,可是孩子回家后不说,父母根本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为此,平时要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在校表现。

二是师生关系不融洽,父母碍于性格弱点,不敢、不肯出面去学校交涉。这时候就是父母的不对了,容易使问题更加严重、复杂化。

三是师生关系不融洽,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养而不教,甚至一味斥责孩子的不是,这会让孩子感到“天下乌鸦一般黑”,更加厌师。

父母一定要记住:既然孩子和老师关系已经“搞僵了”,这时候如果还不出面了解、调解,就会失去和谐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从而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直接导致孩子厌学甚至逃学,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告诉孩子不要“恨屋及乌”

如果由父母出面协调师生关系,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当老师蛮不讲理时(老师也是人,这种情形并非没有),考虑到孩子还要在老师手下学习,父母唯一能够要求孩子的就是不要“恨屋及乌”。

例如,有些孩子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就用惩罚自己的手段来对抗老师。最常见的情形是:你(老师)不理解我、得罪了我,或者你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不一视同仁,我就不“帮”你学、拖班级后腿,让你评不了优、得不了奖、晋不了级,以此来报复老师。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书不是为老师读的。如果真的是老师不对、蛮不讲理(老师的职业病是喜欢优秀生,排斥劣等生),请孩子不要和老师一般“见识”,长则三五年、短则一学期就要换老师了,“山不转水转”,把功夫用在学习上,看以后的老师还会小看你啵?

孩子果真做到了这一点,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变成了激发他向上奋斗的动力,这是各方最乐见的结果。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厌师性厌学生学习热情的高低受班集体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厌师”却不“厌生”,就可能在这方面拉一把,抵充厌学情绪。父母要深深懂得这一点,善于借力打力。

营造一个和谐学习的集体环境

孩子在讨厌老师的同时,如果身处一个学习气氛浓厚、宽松、和谐的班级,学习热情会从另方面被充分调动起来;相反,如果班级里的学习气氛淡薄,孩子就会感到雪上加霜,学习热情会降到冰点。

为此,父母和老师都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对于父母来说,你不可能去指挥学校、操纵班级,但至少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迷你型”小环境——传统做法是,为孩子物色一两个品学兼优、志同道合的同学,最好是同班或同级同学,“一帮一、一对红”。遇到不懂的问题,彼此及时交流、相互探讨,甚至可以一起做作业,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弥补老师偏见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尤其是一些总体素质较好的孩子,通过这种方法,完全有可能消除原来由于厌师而造成的厌学情绪。

营造一个愉快学习的家庭环境

孩子之所以讨厌老师,很可能是因为老师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失当,自己的学习又跟不上,从而感到很苦、很累。有鉴于此,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活动,并乐于投入这样的活动,就变得非常迫切。

在学校,老师应当多多采用录像、挂图、音乐等直观手段,帮助孩子理解、消化所学内容,用愉快教学代替苦学。

在家里,父母也要在做家庭作业时对孩子进行积极强化。具体措施是:每当看到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孩子的不足之处,要以他能接受的方式使不满情绪、对立情绪发泄出来;当孩子的作业负担过重、学习跟不上时,允许孩子选择性地做习题,注重作业质量,不打疲劳战。

通过上述方式,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有助于暂时“忘记”由于厌师而造成的厌学情绪。

学孟母三迁,择校择师

孩子如果厌师情绪强烈,甚至已经造成了某种条件反射,坚决要求父母为他转学、转班级,否则就坚决不肯上学了,这时候,只要条件允许,父母就应当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强扭的瓜不甜

如果在做了孩子的思想工作后,孩子仍然非常厌恶老师,那就要从孩子的角度认真找一找原因。最好是尊重孩子的意见,通过学校领导为孩子转一个班级,或者干脆转校,离开原来的不适环境。

这里之所以说要尊重孩子意见,是因为学习毕竟要靠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行。强扭的瓜不甜。更不用说,在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时,无论是舆论还是传统观念,一般都是有利于老师而不利于孩子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习研究障碍研究中心对200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2.7%的教师承认“差生”的形成与自己教得不好有关,97.3%把原因归结于学科内容难、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总之一句话,学生学得不好与老师无关。而另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不称职的中小学教师至少有25%。给孩子换个环境,厌学问题说不定就完全解决了。

择校择师要重实质,不慕虚名

优质教育从来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伴随着这几年的择校热,择校费动辄就是几万元、十几万元,比自费读大学还高,在这其中,父母图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希望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有一个好老师。然而这种愿望究竟实现了多少?微乎其微。这里的关键在于,真正的好老师微乎其微。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一蟹不如一蟹”。

为了防止所谓的名师名校徒有虚名,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最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试听几节课,然后再做决定,这决不会有错。

俗话说,“教学相长”,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此消彼涨”: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学得轻松;老师水平差,学生就学得累,不厌学才怪。

向校外名师拜师学艺

有条件择校、择师的家庭毕竟很少,绝大多数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时候要克服厌师性厌学怎么办?向校外名师拜师学艺,弥补任科老师的教学、性格不足,就是一条可取之路。

俗话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从自己所在的居民小区,以及本县、本市、本省;从亲戚朋友以及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中,总能找到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为克服孩子的厌学情绪助一臂之力。

因材施教孩子才会脱颖而出

例如,广西男孩亮亮(化名),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全班最后几名,老师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老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厌师性厌学。

当他来到特级教师李圣珍家里后,李老师发现,亮亮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多动,一天到晚连睡觉都不安分。而且从幼儿园开始,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任何一个姿势20秒钟也坚持不下来。即使是吃饭,目光也是游离不定,上课就更不用说了。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怎能学得好呢?

找到根源后,李老师首先和他建立起互信关系,在很放松的情况下,用游戏方式对他加以训练。她在自己家里教这位初中生一遍遍地算最简单的算术题,以培养他的耐心。例如,1+1=2、2+2=4、2+0=2、5+3=8……要求一报出题目,亮亮就必须脱口而出报出答案。

这种题目对于初中生来说没有谁不会,但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脱口而出。刚开始时训练时间不长,只能坚持3分钟,后来慢慢延长时间,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到45分钟了。

李老师10年间在全国各地收了50多个被父母认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他们在离开时都一个个心理健康,大多数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还有多人赴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试想,他们如果还在原来的老师手下读书,会有这般成就吗?

好老师会帮助孩子解决厌学

学习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好老师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毫无察觉、置之不理,更不是一味责怪,否则孩子就必定会厌师。

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时,许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也难怪,城里的孩子连什么是蒲公英都没见过,又怎么能写得出来呢?为此,她特地选择一个晴朗的早晨,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开满野花的小河边,一样样辨认各种小草、野花。孩子们由此认识了婆婆纳、荠菜花、知风草,以及许多不知名的野花、野草。

因为作文要写蒲公英,所以对它必须有更细致的观察。李吉林老师指导孩子们围在蒲公英旁,从整体到局部、从表面到内在,按照叶、茎、花的顺序,观察并指导他们边看边描摹各个局部,从而得出了“蒲公英的叶子向四面展开”、“蒲公英的茎是又嫩又细的管子”、“它的茎青里透红,又细又长”、“金黄色的小花,真像野**”、“也像一棵小巧玲珑的向日葵”、“我觉得像小姑娘的圆脸”等等结论。

针对蒲公英最富有诗意的种子,李老师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下,站在高处,使劲一吹,学生们便看到它轻软的种子随风飞扬。

然后回到课堂上,李老师启发这些学生:如果要向不认识蒲公英的小朋友介绍自己,该怎么写呢?蒲公英的家在哪里、家里都有些什么兄弟姐妹?它的种子有什么特色?

不用说,这时候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再也不可能害怕写作文了。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写起作文来就会文思泉涌,词汇语言也特别丰富、生动,富有感情色彩。

在这样的老师手下学习,孩子还会感到厌师、厌学吗?

关键之关键

★厌师性厌学的实质表明,老师没有真正以人(学生)为本。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通过分数排名等恶劣方式打击绝大多数学生尊严,势必导致孩子没有尊严,其直接后果就是厌学。

★老师有必要重视处理好学生和父母的关系,有时候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就可能引起学生和父母的不满。再加上教的课成绩不够好,一些父母就会向学校提出要求换老师,这也是有情可原的。

★为了发挥孩子在校学习的主体作用,父母平时要对孩子少强调一些“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少片面强调孩子对于义务、责任的认同,孤立地要求孩子做出分享、谦让、友爱的行为。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孩子对某个老师不满,从而对他所授的课也不感兴趣。这种“恨屋及乌”心理,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