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乏味性厌学(1 / 1)

乏味性厌学生一提到看书、学习就皱眉头,可是看起电视、打起游戏来却可以三四个小时不眨眼睛。严格地说,他们并不是对什么都乏味,只是没有把兴趣和好奇心集中到学习上罢了。父母和老师要做的是,帮助他实现这种兴趣迁移。

经典案例

小学五年级音乐课上,老师正在教唱《我们大家跳起来》。为了有良好的音乐氛围,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曲《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的第二首“小步舞曲”。没想到,全班学生没精打采,大部分趴在桌子上,少数人还在做数学。

老师很生气,可是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温柔地提醒大家。于是,学生们稍微坐直了一点。老师范唱《我们大家跳起来》后提问:“这首歌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歌曲的旋律在哪听过?”结果,只有班长回答“不知道”,其他学生一声不吭,简直把老师给气坏了。

过后老师把几位班干部请到办公室,问他们上课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不喜欢老师而故意这样的?班干部们连忙说:“老师,不是的,我们很喜欢你,只是我们不喜欢上音乐课,很讨厌这门课。”

原来,以前教音乐课的老师上课时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他教一句、学生唱一句,渐渐地歌曲成了催眠曲,学生们每逢音乐课就想睡觉,大多数人把音乐课当作了休息时间。

了解事情原委后,老师经常找学生聊天,并且积极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音乐课。

有一次,老师让大家欣赏《四季的歌》器乐演奏。随着那欢快、优美的圆舞曲音乐响起,同学们一个个侧耳倾听,有的甚至还不安分起来,时而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时而**不安、满脸通红,沉浸在这美妙旋律中。

下课后,这位学生兴奋地说:“那音乐真是太好听了,听着听着自个儿也融了进去,觉得自己正挥舞着画笔在勾勒银白色的冰上世界,不一会儿,似乎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就把大地涂成一片绿色,又用红笔描绘出炎热而茂盛的夏天,把果实累累的秋天涂成金黄色……如果当时真给我一支画笔,我一定会画出一幅漂亮的四季图。”

老师听了十分欣慰。因为他知道,只要学生对某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奇迹来!

乏味性厌学:是指由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感到枯燥乏味而产生的厌学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格式化”,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正在消磨着孩子的灵性,直到在父母和老师严厉的目光盯视下变成学习机器。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是孩子的标杆、老师的秤砣。成人社会对他们的评判标准就是一张文凭。孩子被牢牢地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习题,乏味透顶。而父母和老师却还在那里一个劲地鼓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孩子感到烦不胜烦。

爱迪生当年也曾患有厌学症,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回家自学,凭兴趣读莎士比亚、看科普书籍、做有趣的实验,甚至让小朋友吃起泡粉。如果爱迪生再世,他今天可没这般好运气了,也会再次厌学的。

乏味性厌学生一提到看书就皱眉头、一提到做作业就没精打采,而看电视、打游戏的时候精神就好得很,可以三四个小时一动不动。于是有些父母说,如果孩子能把这份专心劲用到学习上就好了。

其实,解决乏味性厌学的问题决没有如此简单。因为专门用来应付考试的学习,根本无法给孩子带来乐趣,而看电视、打游戏却能让他们领会到成功的快乐感。

乏味不乏味是相对的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这种心智努力,必然伴随着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疲倦感。不过,就每个具体的孩子来说,这种乏味不乏味是相对而言的,它直接决定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重视乏味性,但不唯乏味性

一方面,学习本身具有局限性,它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时间长了必定会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每个孩子对每一门学科的兴趣大小是不同的,父母也不必为此感到恐惧。

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学习是一项艰苦劳动;同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和肯定他们。

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来自父母和老师对他们各方面的积极评价,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巨大帮助。从实际生活中看,目前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乏味性厌学并非都是外部原因

乏味性厌学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内容很有关系,但不完全如此。孩子对学习是否有足够兴趣,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或者孩子经常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那么他对学习不感兴趣就是很自然的。更何况,一些孩子学习基础差,学习很吃力,在学习开始之前就可能已经厌学了。

所以,有人主张对中小学教学质量进行“厌学率考核”,并不是十分妥当的。一些学校虽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可这是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老师头上,显然难以接受。

更不用说,厌学率如何界定也是个难题。因为它只是孩子的一种感觉而已,这种感觉常常会因人而异、随时变化,很难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

另外还有,有些孩子虽然厌学,可是功课仍然很不错,又怎么说呢?

认清乏味性厌学的根源

要消除乏味性厌学,首先要探究其根源在哪里。

学业压力和学校生活

孩子的学业压力太大、学校生活太单调,就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厌学。孩子一天到晚不是上课就是做作业,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课程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有的学校甚至有两张课程表,一张是专门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一张才是实际执行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会率先进入厌学行列。

学校教学和求知欲望

老师教学的知识能否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是导致乏味性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可是孩子的课本仍然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现实完全脱节,孩子就会感到在课堂上学这样的东西没有多大意义。特别是更新换代快的电脑知识,书本上教的内容还都是前几年的淘汰知识,这叫老师还怎么教呢?

要不是为了考试,学生对这样的过时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即使是为了考试,也无法真正调动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是孩子对学习感到乏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率就低。再加上原来学习基础就差、学习自觉性就低,不知道怎么学习才好,孩子自然而然会降低自信,慢慢讨厌起学习来。

而且,越是这样的孩子,越不知道怎么寻求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精神上非常苦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厌学情绪越来越重。

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乏味性厌学生既然缺乏学习兴趣,那么,从培养兴趣入手、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就变得非常重要。

把孩子的兴趣迁移到学业上来

严格地说,乏味性厌学生不是没有兴趣,而是没有把兴趣和好奇心集中到学业上来。青少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新鲜,怎么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呢?这项兴趣迁移工作需要父母来加以协助。

最常见的情形是,有些家庭比较富有,各种新鲜玩意、高科技电器设备应有尽有,孩子把好奇心都放在了这上面;有些家庭虽然物质条件比较贫乏,可是却可以在电脑网吧、游乐场所得到弥补。

相比之下,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的吸引力、凝聚力严重不足。

有鉴于此,要把孩子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就要想方设法控制孩子的非学习时间。或者规定,要把所有作业完成了才能发展其他爱好;或者把学习和业余爱好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培养兴趣的具体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对自我价值建立起一种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和趣味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彻底矫正厌学情绪。

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语文课让孩子根据课文内容插图、配乐等,就比单纯讲课要好得多。

②让孩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主动尝试,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浓。

③根据学习内容合理设置问题情景、悬念,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④及时反馈、适时鼓励、积极强化,让孩子随时体验到成功感。

⑤就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如好奇、冲动、喜欢幻想、争强好胜等,通过猜谜、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⑥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将深奥的内容通俗化,便于孩子容易理解。

⑦给孩子创造一种知识的饥饿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⑧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尤其是成就动机。

⑨加强心理能力尤其是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句名言。胡适、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时师从杜威,其教育思想很大一部分继承了杜威的思想;毛泽东的“开门办校”思想也有这方面的烙印;苏霍姆林斯基常常带学生参加劳动。所有这些,都揭示了这种教育规律。

把学习揉合到生活中去

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把学习揉合到生活中去,不但有利于孩子主动、生动地学习,而且永远不会感到厌学。有谁能对生活感到厌倦呢?

在学校,尽管老师传授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真理,可是如果不注意观察、了解孩子的本能和能力,不了解、关注他们的兴趣点,不尊重他们的主体性,这种教育就是盲目的。而盲目的教育,往往和孩子的心理不协调,从而成为一种外来压力,容易导致孩子厌学。

“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杜威语)这就是说,这样的教育结果要么使孩子厌学,要么使孩子成为书呆子,无法培养出创新人才来。

从现实来看,这项工作靠学校已经无法解决,关键要靠父母在家中、在孩子完成作业时间以外、尤其是在假期里加以纠正。

让孩子在生活中找答案

让孩子在生活中去找答案,孩子就不可能厌学。数以亿计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带着问号跨进校门,最终却带着感叹号垂头丧气地离开学校,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这种教育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孩子的主体性。

孩子的主体性是什么?就是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的心理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生成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发展的需求,有时候也成为内驱力,通常表现为孩子的习惯、兴趣、能力。它来源于生活,所以根本不可能脱离生活来谈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陶行知语)

在这里,父母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生活经验。路人皆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容易,让它喝水难。马之所以不喝水,是因为它并不口渴,没有喝水的欲望和冲动。如果它不喝水,你偏要用外力强灌,它以后见了水就会感到害怕,就会“厌水”。

正确的办法是让它跑一跑、增加运动量,它一会儿感到口渴了,会自己四处找水喝的。孩子的学习不也是如此吗?

少提“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苦不苦?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但即使有一点苦,甚至很苦,父母和老师也不必在一旁大力鼓吹这种“苦味”。就像给小孩吃药一样,喂药前你反复形容这种药多么多么苦,孩子还吃得下去吗?

转变观念,淡化苦味

中小学生通常对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也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的事,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否定。所以,父母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锻炼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理想,让他从中不断成熟起来,并把挫折看作是一种磨练的好机会。

千万不要反过来,三天两头地对孩子念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学海既然“无涯”,孩子难免会害怕;现在的孩子打针用小小的“银针”都害怕,你现在要用“铁钉”刺股,怎么不心惊肉跳呢?

这种心理暗示,再加上夜以继日的题海战术,让孩子苦不堪言,哪里还会有学习的乐趣可言?

正确的态度是相反:倡导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让孩子产生学习需求

学习苦不苦是相对而言的,随着孩子学习需求越来越强,学习的味道也会越来越“甜”。所以,父母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产生学习需求,吸引孩子在学习上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兴趣。例如你出去旅游时,首先会想到是否要带个照相机,是带传统的胶卷相机还是新式的数码相机,等等。如果今天下班后你回到家里已经很累了,什么也不想做,可是这时候偏偏领导打电话来说,要你连夜赶份材料,说实话,你内心怎么也不愿意。可是领导接下来说,如果你能完成这项任务,明天就给你加三级工资。这时候你的兴趣就来了,哪怕熬个通宵,恐怕也不觉得苦和累。

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当孩子有了某种强烈需求时,他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并且非常刻苦。虽然程度没有像上面所说的加三级工资那样强烈,但道理是一样的,厌学一说根本无从谈起。

父母通过在生活中给孩子出一些难题,想方设法强化孩子的这种需要,让他感到知识贫乏的可怕,从而让他产生学习的需要、增强学习动力,就能起到这种效果。

关键之关键

★乏味性厌学生并不是没有感兴趣的东西,只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的学科知识上,也可能是兴趣面不广、兴趣稳定性差。为此,要扩大孩子的兴趣范围,想方设法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与特长结合起来。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许多事实证明,有特长的孩子由于经常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容易把兴趣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习上来,反而有利于学习。

★乏味性厌学生往往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父母责怪、同学轻视,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父母要辅导孩子学会学习、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以此来带动学习兴趣的提高。

★有些乏味性厌学是客观因素带来的。例如学校体制改革后,山区的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孩子的心理十分脆弱,一旦对学习的新鲜劲有所减弱,就会形成厌学心理,这时候就要设法改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