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星期一是“走向深渊”,紧接着是一个星期的“坐牢”,周末“胜利大逃亡”后“刚出虎口、又入狼窝”。不难看出,孩子厌学的实质是成人不智慧对待孩子的结果。请记住:即使孩子成绩再差,学习也不该沦落为“劳动改造”!
经典案例
一位父亲是从外国语学院毕业的,自从女儿出生后,他就决心让女儿比别人先行一步,为她打下良好的语言发展基础。为此,孩子刚学说话时,他就努力为她营造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普通话和英语。
女儿两岁时,就已经能熟练运用普通话和英语与别人沟通了,三岁时又学会了爷爷、奶奶的方言。这样,实际上她已经掌握了三门语言。虽然吐字不清,可是父母感到非常满意,并且再接再厉开始教她学日语。
孩子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就会用英语、日语对老师作自我介绍,这让老师感到很惊讶,摸着她的头连连夸奖“不简单!不简单!”女儿听了当然很开心。可是当天晚上回家时,她就非常不高兴了。因为在幼儿园里,她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日语、一会儿普通话,颠三倒四再加上吐字不清,小朋友都笑话她“像个外星人”“科学怪兽”。
发展到后来,她感到越来越委屈,干脆不想上学了。父母对此不知所措,唯一的办法是押着她去幼儿园,希望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好转过来。可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她在幼儿园里会整天不说一句话!
医生对他们说:女孩得了一种“杂乱性失语症”,出现了言语信号的认识和表达障碍。这是因为父母在她很小时就给她输入多种语言信号,造成她面对多种杂乱语言时,难以找到一种纯粹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出现了脑部伤害、丧失了言语能力的理解和运用。
听了医生的话,父母感到后悔不迭。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小女孩终于又重新回到了快乐的童年生活。
强迫性厌学:指由于父母和老师强迫孩子学习,从而导致孩子厌学的行为。
学习是孩子主动参与的一种行为,在方式上必须找到兴趣点,因势利导,激发起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孩子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才会学得轻松。可强迫性厌学却是父母和老师在单一化教学模式下,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学习兴趣、时间、进度、个性特点,违背了教学规律,因而必然导致孩子厌学。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可是,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懂得这种规律,再加上望子成龙心切,一门心思想揠苗助长,结果造成了孩子的强迫性厌学。
其主要表现是: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成绩排名,不顾孩子的实际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更不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学习经历、兴趣爱好,仿照体育训练中大运动量的做法,让孩子超负荷运转、整天处于疲劳状态,从而把学习看作是不堪忍受的苦差使,产生厌学和惧怕心理。
释放孩子的自然天赋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橡皮泥,你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也不是水缸,任凭你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往里面倒。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的头脑来观察、思考、吸收,所有的一切都必须通过他自己,哪怕他的头脑再幼稚。释放孩子的天赋,是消除强迫性厌学的法宝。
学学农民种树
对孩子的教育和农民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学学农民种树,能得到许多启发。至少,每棵树的成长都是它的内在要求,没有哪棵树是在外界强迫状态下长大的。
农民种树,只要在合适的时候、适当的地方种上树,他就坚信这棵树一定会长大成材。只有不合格的新手,才会颤颤惊惊地担心它长不大,从而来回顾盼、天天浇水。
运用到家庭教育方面来说,父母应该对孩子有信心,应该相信自己,只要给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一定的物质条件、学习帮助,孩子就能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面对新挑战时,他们会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应对。
正确处理冲突与平衡
这里的冲突与平衡,指的是家庭教育与天赋释放这对矛盾如何进行正确协调。在这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家庭根本利益
这方面除了动物本能以外,特别要考虑人类特有的名声、德行、功业等方面的因素。
②家庭文化背景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家风”。它渗透在整个家庭中,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追求和共同心理,能够以此来约束每个人包括孩子的行为。
③父母的人生经历、职业体验、个人爱好
④社会变革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气候
⑤家庭所处的地域环境
⑥家庭经济条件
⑦孩子的自身条件和自身愿望
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
强迫性厌学生通常缺乏学习热情。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是克服强迫性厌学的好方法。
调动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有了较高的求知欲,就不会厌学。可是要知道,这种求知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在我国古代,教学内容单调得只剩下背诵、练字、对对子,孩子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如少年时代的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先生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描绣像、看小人书。
而现在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弄得喘不过气来。由于教学内容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孩子的接受能力相脱节,孩子同样会产生厌学情绪。
调动孩子的求知欲,要求无论教学内容还是对孩子的要求,都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孩子学起来才有劲、才感兴趣。
适当降低期望值
孩子的学习热情与父母对他的期望值是否合理密切相关。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把它降低到与孩子实际状况相符的地步,孩子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
为此,要求父母能够客观估计孩子的学习状态。千万不要把自己过去没有满足的求知欲所产生的失衡心理,变本加厉地堆砌到孩子身上。这种脱离孩子实际、超越实际水平的期望,必定会在孩子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中积蓄起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厌恨,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支持孩子的合理休闲
父母支持孩子的合理休闲,是真正把孩子当人(而不是机器)看待的表现。即使是机器人,还要有保养时间,何况是孩子呢!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用于休息、思考、调整、丰富自己,强迫性厌学情绪才能得到消除。
充当孩子的减压阀
说实话,目前各中小学校频繁地进行考试、排名,使得孩子超负荷地学习,很少有孩子没有考试焦虑症。
小小年纪就要背负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是导致孩子学习兴趣降低、出现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学校经常受到冷落、批评、指责。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家里就特别希望父母能充当他们的减压阀,否则他们就真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理智的父母应当允许甚至督促孩子有适当的休闲时间,调节身心。无论怎么说,考试考得不好,尤其是一两次考试没考好,还真的没什么;如果孩子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兴趣,那问题就可真的严重啦。
对孩子有一颗宽容心
父母对孩子有一颗宽容心,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女生期中考试数学考砸了,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父亲宽慰她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不过是一次期中考试嘛,以后有的是机会。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学好数学,因为你是一个很聪明、很棒的孩子!”
本来这不过是父亲的“唱唱高调”而已,可是却引发女儿的一番感慨。她终于松了一口气,说:“爸爸你真好。这次题目真的好难啊,和我们平时做的都不一样,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什么电线杆怎样啊,特别古怪,我们以前都没见过。说实话,我从来就没注意过什么电线杆!也不光是我,好多同学都和我的感觉一样。”
女儿如释重负后,重新鼓起学习勇气,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很快就追了上去,跃居全班第二名。
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
强迫性厌学生父母往往只重视他们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虽然也重视学习过程,可是这是在一种强迫态度下进行的。
正确的做法是相反:重视学习过程胜过考试成绩。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在被迫学习了,强迫性厌学就会大大减少。
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感到温暖
从思想方面看,父母通过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并且多多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都会让孩子感到内心充满温暖。
尤其是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给孩子,而是多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再进行讲解和辅导,这种关爱和体贴非常有助于减少孩子的厌学情绪。
关注学习过程才是真正帮助孩子
从学业帮助看,父母通过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随时掌握孩子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掌握得还不够,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克服学习困难,才是真正的帮助孩子。
正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说,现在的老师教学时就是“管两头”:先是我讲你听,最后是我考你,只管了“输入”和“输出”两头。可是孩子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父母和老师如果不知道他是怎么去理解的、怎么去建构的、学习中的兴趣状态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把孩子扔在了“过程”当中,让他非常孤独地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厌学才怪呢!
要克服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关注并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让他感到有父母和他在一起跋涉、前行,学习信心就增强多了。
用根雕艺术代替压膜技术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是一种“根雕”艺术,而强迫性厌学生所领教到的却是一种“压膜”技术。显而易见,每个孩子的材料千差万别,不可能通过压膜技术来加以成型。否则,孩子就必然会厌学,以抵制这种不道德、不人性的摧残。
孩子不是实现父母理想的工具
一位女孩是某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小对她就管教很严,她的学习成绩也一直非常好。进入高中后,父母要求她以浙江大学作为最起码的高考目标。
以前她对父母的要求马马虎虎还能接受,可是进入青春期后,她对父母的苛刻要求越来越反感,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以至于严重厌学,令父母束手无策。
从这位女孩厌学的外部原因看,就是其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不对造成的。从传统眼光看,她的父母可谓公认的事业成功人士,可是他们却在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孩子,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一旦当这种外部要求过强、外在标准过于苛刻,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厌学情绪就更容易集中爆发出来。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讨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大学理想,尊重她的独立人格。
孩子厌学后首先要想到的是减压
父母在发现孩子厌学后怎么办?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减压。在多数情况下,这一方法总是有效的。更不用说,针对强迫性厌学,就更是如此了。
一位四年级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被安排满满的,放学后不是上英语课就是学钢琴,结果导致孩子对学习不仅没兴趣,甚至充满厌恶,学琴时也心不在焉,整天打不起精神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求教心理学博士,得到的药方是“每天放学后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小时”。父母将信将疑地照做了,不到一个月,孩子的脸上又露出笑容,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这虽然是一个个案,可是却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实际上,“玩”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的一项重要权利。“玩”,不但是儿童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最自然和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全面发展、克服厌学的必要途径。
关键之关键
★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孩子厌学的本质原因。父母的当务之急是,不能把作业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这种无视孩子的主体性、不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和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让孩子十分厌恶。
★孩子的发展状况无法达到父母的高期望、老师的高要求,是造成厌学的“动力”。毫无疑问,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势必会渗透到对孩子的要求中去,但必须明白,任何短期效应都只会背离心理发展要求。
★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很重,父母又不能“擅自”减轻学习负担,怎么办?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由此产生学习动机。强迫孩子学习,只能使孩子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选择逃避。
★要力求不让孩子厌学,尤其是强迫性厌学。2006年9月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历时三年对全市22万名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厌学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诱因之一,高发期在15至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