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性厌学的原因最复杂,也最无可救药。但父母和老师有责任唤起他们的自信,至少不能任其发展成逃学。要知道,羊羔脱离羊群落入虎口,错不在羊,因为羊羔没有判断力。错的是牧羊人没有及时举起鞭子矫正它们的行走路线。
经典案例
李恩从老师1979年开始在河南省洛阳市21中教物理。后来,由于他教学方法“另类”,被调到后勤,主要工作是收发报纸。
1992年暑假前夕,他在一所名牌中学上初二的大儿子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持续下降,数学只有60分,英语还不及格,怎么也不肯去学校。暑假里,李老师在马路边放了张桌子,桌子旁放了只自行车打气筒,一边卖开水、给自行车打气,一边让儿子学习。
路过的人不明白他搞什么名堂,私底下说:这李老师想钱想昏了头,让儿子帮他赚钱哩!可李老师有自己的良苦用心:一方面,他要用这种方式让孩子看看父母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做儿女的就该好好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孩子在复杂的环境下专心致志学习,集中注意力。就这样,“路边课桌”一下子吸引了10多个自愿前来学习的孩子,俨然成了一个“小课堂”。
暑假后开学,李老师和那些农村父母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相反,要求儿子远离城市优越环境,转学到老家孟津县上初三。
为了让儿子知道到这里来上学不容易,他没有利用该校校长是自己老同学的关系,主动掏出了2000元借读费。
经过“路边课堂”的熏陶,大儿子从初三开始到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全校前茅,直到1996年考取上海海运学院。
李老师的老二、老三儿子是对双胞胎,一年级就厌学离校,小学和初中都是他自己教的。结果,他们比同龄人提前两年考入高中,中考成绩都在全校名列前茅,最终双双顺利考入大学。
截至2007年上半年,李老师用各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把140多名被学校开除、除名、难以管教的厌学生引上了正规道路。
全科性厌学:指对自己所学的几乎所有科目都产生厌学的行为。
全科性厌学的原因比较复杂,常常表现为大龄化、早熟化、另类化等趋于成人化倾向。由于对所学各门功课满不在乎,所以常常表现出无所事事、不以为然、不服管教、行为懒散等日常行为,逆反心理强。有时候即使接受了父母和老师的劝告,也会口是心非、消极抵触。
在学校,全科性厌学生被认为是全班乃至全校“最不稳定、最危险”的人,往往会被老师“看扁”了;在家里,这样的孩子也会被父母认为“无可救药”,任其“破罐子破摔”。所以,有时候对他们施行“另类家教”的效果反而较好。
全科性厌学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常常无故旷课(缺课),或以种种借口请假不上学;即使去学校上课也是人在教室心不在焉,不是伏台睡觉,就是开小差、做小动作、做恶作剧影响他人;上课不愿意听讲、不愿意做笔记,一看到作业就心烦、坐立不安;课后不愿意复习、不愿意做作业;考试不认真,随便答题;总想离开作业、离开老师、离开学校,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更喜欢幻想、吸烟、打游戏、谈恋爱,以此自我麻醉、打发时间,学习成绩就更别提了。
摸清厌学的真正原因
无论孩子厌学的表现如何、程度深浅,只有摸清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顺利走完健康成长历程。
厌学并不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好学乐学的,之所以厌学,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邪恶之所以在他心里生根,过错在成人。”
虽然本书通篇都在探究厌学原因、寻找治理对策,但就某个具体孩子来说,厌学的原因是有侧重的。
学习环境
主要包括:
①不适应学校生活(这种情形多出现在起始年级、转学后)。
②同学关系紧张(如受到同学欺侮等)。
③师生关系紧张(如受到老师强烈叱责等)。
④学习困难(如成绩不理想、学业跟不上)。
⑤不适应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
⑥学校制度过于严厉、教学方式陈旧、缺少生机与活力。
⑦考试频繁、分数排名、一切围绕考试转;等等。
家庭环境
主要包括:
①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②亲(父母亲)子(孩子)关系紧张。
③家庭不和睦。
④缺少家庭文化氛围。
社会原因
主要包括:
①“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还就业难,读不读书无所谓。
②“拼成绩不如拼爹”——文凭不如关系有用:有关系,不怕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没关系,考上了大学也没用。
③“有钱能使鬼推磨”——父母有权有势又有钱,学好学坏一个样。
个人原因
主要包括:
①缺乏学习内在动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②对学习存在理解和认知障碍。
③自制能力差,缺乏意志力、克服困难的毅力。
重拾自信,健全人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厌学是孩子在学习、认知、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在情绪波动、知识积累、能力运用、价值取向各影响因素中,任何一项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厌学。
重拾自信
重拾自信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低年级孩子的可塑性大,容易通过恢复自信回归正途。
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孩子虽然严重厌学,可他们每天仍然会很准时地到校“上课”,仍然愿意滞留在学校里,而不是逃学。
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说仍然是有救的。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一段让他们为之骄傲并常常怀恋的某种经历。
例如,他们很可能在唱歌、跳舞、画画、乐器、体育、穿着打扮、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只是由于成绩不好,这一技之长被看作是学习的“克星”了,不但没有机会发展特长,甚至还会成为父母和老师的嘲笑对象:“你就只会唱几首破歌,做作业、考试就不行啦”等等,让他们大伤自尊。可是无论怎么说,就是这种深深依恋,使得他们不愿意逃学。
俗话说,“石在,火种在。”对于这样的厌学生,只要有适当的机会让特长得到发挥、获得集体认可、重拾个人自信,并且慢慢地把他们对这些特长的依赖引导到学习上来,切实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厌学现象就可能会消除。
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高年级孩子的厌学时间较长,甚至长期游离于学习、置身于集体和纪律外,性格的可塑性很小、反叛性很强。
所以,对于这样的厌学生来说,父母和老师应该着重树立他们的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心态。
实事求是地说,也正是由于上述特点,这些孩子的出路应当是培养成合格公民,其“公民性”要大大高于“人才性”。也就是说,克服厌学的着重点,要放在为他们将来离校后的再发展打下一定基础上。
从学习习惯和方法着手
全科性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一般都有问题。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着手,能够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提高了,又会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厌学情绪。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全科性厌学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父母责怪、同学轻视,越学越没劲,从而导致厌学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可以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着手,帮助他们从根基上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建立起自信心来。
全科性厌学生本来学习自觉性就差、学习基础差,又不能持之以恒,所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加速追上前面的同学。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然就产生了。否则,如果他们一直不知道怎样去学习,仅有的一点点学习兴趣也会被接连而来的挫败感搞得**然无存。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能力
①缩小学习差距
例如,对于不适应环境的学生(如起始年级、转学、家庭变故等)来说,首先要缩小差距。有些学生刚从农村转学到城里,很可能会在英语学习方面不适应,这时候就应该重点把英语成绩先追上去。
②提高学习技术
学习也是一种“技术活”。有的学生小学时没有打好基本功,到了中学便会感到很吃力、跟不上。例如写字速度慢,这在小学时还看不出来,进入中学后课堂笔记多,速度慢就记不完课堂笔记,学习就会掉下来,这时候就应当首先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③从最基础的抓起
全科性厌学生学习基础差,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最能收到实效。例如有的孩子在数学课上喜欢把(-2)+(-3)写成(-2+-3),时间长了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算,这样的分数丢了很可惜。实际上,这反映了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从这些方面抓起,提高学习成绩会立竿见影。
④提高学习乐趣
有些学生领悟能力天生比别人差,虽然学习很认真,可是学习效果不明显。对于这种先天性学习困难的学生,关键是要让他从学习中享受到乐趣。有了学习乐趣,他们就会创造出龟兔赛跑中的龟成绩来。
因材施教尝试另类教育
对于全科性厌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基础太差,无法在学校进行正常学习,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太适合。所以,如果可能,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的另类教育,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设了诸如“择差教育”、“行走学校”之类的短期培训班,为全科性厌学生提供了另一条可能的成才途径。
以本案例中的这位李恩从老师为例,他从1993年在家辅导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孩子开始,就断断续续开起了“厌学孩子班”。
李恩从的另类教育特色是:
①每个孩子都有三个月“适应期”
每个孩子来到这里后,都有三个月的“适应期”。在这期间,他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起,而且必须先学数学,由李恩从教他怎么看书、怎么复习、怎么做作业。
三个月期满,如果孩子不认可这种方式,可以选择离开。
②老师不讲课,学生靠自学,不懂再问老师
李恩从认为,学会自学,会让一个人终身受益的。所以,学生在这里整天就是做作业,他从来不讲课。晚上,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发现问题再进行个别辅导。一位10岁的小女孩,因为在学校里成绩不好,碰到不会的问题问老师,老师总不理她,慢慢地成绩就越来越差、越来越不想上学。在这里,她不懂就问老师,学习反而变得很自觉。
③纪律宽松,上学不上学可以商量
在他这里,年龄从8岁到18岁的几个孩子生活在一起,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不想学习的时候可以自己跑出去玩一会。如果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了,可以持续学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学烦了再换科目,相当自由。在这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玩具,也不能吃零食,学生最大的娱乐就是去外面跑步。
一位14岁的学生对李恩从说:“老师,今天我不想上学,想在家玩一天,明天再去,行吗?”李恩从爽快地答应了。他认为:“孩子不想学的时候,他即使身在,心也会跑的,不如给他放个假!”
④除了学文化,还要学生活
李恩从认为,现在的孩子从小被呵护着长大,如果不注重自理能力和生活技巧的培养,即使得了“高分”将来也是“低能儿”。
为此,孩子们在他这里要学很多生活常识,例如学习蒸馒头、轮流做饭、轮流洗衣服等。
一对13岁的双胞胎原来在学校读书时,虽然不捣乱,可是学习成绩很差,对学什么都不感兴趣。到这里来了只有一年时间,孩子的妈妈就惊喜地发现:“孩子性格开朗了,对学习也渐渐有兴趣了,还学会了做饭、蒸馒头,冬天都自己洗衣服呢!”
10多年来,李恩从所收的140多个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被学校开除、除名、令父母和老师头疼的厌学生。他从来不主动“招生”,也不以赚钱为目的,都是父母主动把孩子送来委托他教育的。现在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考上了大学,有的已经成家立业。他们重新回到学校上课后,成绩都不差。至少,还没有一个走上犯罪道路的。
本书这里不评论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只是想说明,对于那些彻底厌倦了传统教育体制的学生,与其让他们逃学、混迹社会,不如让他们多条成才途径,这总不会有错。
决不让厌学发展成逃学
厌学和逃学之间有联系,但有本质区别。作为父母和老师来说,要极力阻止孩子从厌学发展成逃学。要知道,孩子一旦逃学,就不但脱离了父母的监护,还脱离了老师的监管,很难预料会发生些什么。
厌学是会向逃学发展的
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所有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的潜在问题,一旦具备条件,就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而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行为,表现为逃离学校生活环境。
从心理特征看,厌学和逃学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学习动力不足,兴趣分散、志向不定;之二是心智活动差,学习、阅读、作业等完全是消极被动的,甚至有混学、闹学、弃学、说谎、作弊、夜不归宿等行为。
从心理环境看,厌学和逃学者的家庭文化氛围都比较淡薄,父母喜欢发牢骚、讲怪话、赌博、吃喝嫖赌、重利轻才,小市民习气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或缺少安静的学习环境,有的甚至还主动要求孩子弃学赚钱。
不让厌学发展成逃学
对于厌学生来说,父母和老师的当务之急,是要遏制他们的厌学行为,不让他们发展成逃学。为此有以下对策可参考:
①搞清楚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②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与同学积极相处,融入到学校大环境中去。要“对外开放”(可以让孩子去同学家串门交往,让同学来家里玩)、“对内搞活”(培养民主的家庭环境)。
③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施加太大压力。
④与老师沟通,让孩子感到温暖,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从害怕上学变为主动、自觉地上学。
⑥对孩子的任何一丁点儿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⑦对于孩子的不足之处和小毛病,说话要温和,使之容易接受。
⑧对于孩子刚刚出现的逃学苗头,不要情绪冲动,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教训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因为害怕打骂而撒谎,或者一走了之。
⑨不要体罚孩子,尤其是不能“往死里打”,这样很可能会加速使孩子流向社会,彻底弃学。
⑩父母不要动不动就闹离婚,去搞什么“婚外情”。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吧,这对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之关键
★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生并不是无药可救的。父母和老师对他们千万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能撒手不管、听之任之,更不能讽刺挖苦、赶出家(校)门。
★调查表明,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后,14.2%的人顺其自然,47.8%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还有38%的人虽然想自我控制可是却力不从心,内心非常渴望父母和老师能给予帮助。
★防微杜渐。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把孩子的厌学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现苗头要及时交流、沟通、解决。只要孩子还愿意与父母交流、愿意听父母的话,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如果厌学生有严重心理障碍,一定要尽快请心理医生诊断,这是靠常规开导、转化无法解决问题的。千万不能讳疾忌医。要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