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休学在家自学的孩子,通常是不堪作业太多、太难、太没道理,学习偏科、又跟不上趟,大量时间用在作业、练习、考试上简直是浪费。如果把这些时间自行支配,实际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关于休学自学,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父母态度影响着孩子成功
当孩子对做作业厌烦透顶、想要休学在家自学时,父母的态度从根本上影响着孩子的选择,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成才和成功。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综合考量,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是“尊重学生发展”。这种发展,毫无疑问是指全面发展,包括:①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主要是学习能力);②个性与品德;③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而老师和父母,目光往往只盯着孩子的学习,即上述第①点,并且又主要是盯着作业和考试。国外的经验表明,孩子能否成才、成大才,关键因素是“大智慧”,即上述第③点。
这种成才标准的南辕北辙,使得传统观念中的“坏孩子”换个角度看就是“好孩子”。如果父母能综合考量,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就会避免一叶障目。孩子一旦有条件脱离束缚大智慧发展的传统体制,就会如鱼得水,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从而走上成才、成大才之路。
适当休学,帮助孩子调整状态
许多面临休学的孩子,不一定是不想学习,实际上是无力应付作业和考试。适当休学一段时间,调整一下孩子和父母的心态,效果会大不一样。
北京市一位小学生涛涛,平时不愿意做作业,一提写作业就喊累,考试很少及格。进入初中后,成绩排名在全班倒数,放学后作业不会做就逃课,后来老师逼着父母把孩子领回去,强令休学。
后来,父母辗转找到一位富有家教经验的老师。家教老师通过和孩子交谈发现,其根本问题在于孩子作业能力低长期受指责,缺乏学习自信。
于是,她要求父母改变心态,不给孩子提过高要求。同时,在学习能力方面对涛涛进行强化训练,打篮球、速写、包括写作业的格式,一遍遍纠正、鼓励。在此基础上,针对最难学的数学进行系统补习。
就这样,孩子一个月后再回学校考试时数学考了64分。要知道,这可是他从来没有取得过的好成绩。为此,家教老师进一步鼓励说,你看,这两个地方计算都错了,还有就是选择题没看清题意就写答案,如果这些地方改正过来,这次考试至少能考80分。
在家教老师和父母的一次次鼓励下,涛涛不到一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学后他换了一所学校,某次考试居然还考了个全班第一!
不难看出,如果涛涛没有这一段经历,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改变。
★短暂休学重在调整心态
短暂的休学自学,主要目的是调整心态。暂时脱离原来的学习环境一段时间,心态调整好了再投入学习,能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短暂休学就像成年人的工作调休那样正常
现在的孩子学习太累了,有机会短期休整一下,调整一下心态,从长远来看是有利的。
一位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都非常突出,后来以高分考入重点高中,担任班长和团委干部。一开始她学习成绩依然很不错,可是很快发现有人赶上来,于是她每天回家后不但拼命做作业,而且还主动要求老师、父母给她布置额外作业。结果,作业越做越多、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差,终于导致厌学,时常沉浸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
父母带孩子去咨询专家,专家认为这孩子属于“考试型”,现在已经失去原有的优越感,所以建议休学一段时间。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她以前的考试分数高是“死用功”得来的,可是在进入高中后,学习内容越来越灵活,仅仅靠“死用功”、多做作业已经无法掌握老师教的内容了,所以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学习信心是必然的。
孩子休学在家后,每天都由心理医生和她沟通。仅仅4天过去后,女孩就又重新回到了课堂,作业量减少了、学习方法改进了,一个月后就基本消除了原有不良症状。
注重为孩子打通“任督二脉”
武侠小说认为,打通任督二脉便会功力大增,学其它武功便游刃有余了。家庭教育也要注重为孩子的终生学习打通“任督二脉”,这主要不是靠招式,而是靠心法,其中包括作业、考试等外在招式,以及好奇与探究精神等内功心法。前者是术,后者是道,后者决定前者的走向与层次。
研究表明,同样做一件事,被动的应付和积极的参与,两者的成功率分别为20%~40%和70%~80%,简直有天壤之别。
这就是说,如果孩子对做作业已经叫苦连天了,这时候适当放缓一下绷紧的弦,是符合心理诉求和认知规律的。
父母要知道,孩子确实属于未来,但也同样属于现在。让孩子牺牲现在的快乐去换取未来不确定的幸福,这难道就是父母的本意吗?
★长期休学更适合怪才成长
长期在家休学自学,主要适合于那些已经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孩子。与其在学校里耗着,不如放虎归山。这种方式更适合那些怪才的成长。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因材施教更适合孩子健康成长
因材施教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但真正做到的很少。被人忽略的是,在家休学自学同样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
大连市有位名叫王馨颖的孩子,从小进行过智商测试,很一般。可是她11岁就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入学邀请函。容易想象,如果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按部就班地学习、做作业,是不可能有如此成就的。说不定,还会因为作业太多、考试不好经常受批评呢。
王馨颖小学一年级时英语考试在全班排名中等偏后,语文、数学也不好。父亲看到孩子整天都在写作业,觉得很惋惜。仔细考虑后,在她读二年级时办理了休学手续。
回家后,她每星期都去游泳、滑冰、跳芭蕾,生活很完美。学习上,父亲负责教英语,母亲教语文和数学,经常和邻居中的外国人口语交流。
回家后几乎没作业,可是学习效果非常棒。以英语为例,2005年2月,11岁的她就轻松通过了英语GESE最高级12级测试,成为华人世界通过这项考试的第一人。要知道,这可是许多英语教授的终生目标啊!
愉快的情感体验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是需要爱来浇灌的。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爱和在家得到父母的爱,两者的质和量截然不同。
例如,一位孩子做作业时,仅仅因为解题时漏写一个“解”字,就被罚抄1000遍。老师觉得问题很严重,可孩子从此就恨透了这个字。休学回家后,某篇作文语句不通,也能得到父母的很高评价,并且被贴在墙上展览。父母认为,这篇文章反映了孩子的独立思想,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思想,这比作文语句通顺等基本要求更重要。
这两个细节,恰恰反映了不同主体对象对孩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孩子能不能在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做作业,效果截然不同。在学校,考试指挥棒下的老师很难给孩子以这种大度的爱。
★做万道题不如行万里路
在校读书是一种学习,亲历社会也是一种学习。休学在家自学的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知识面广,可谓“做万道题”不如“行万里路”。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从小接触社会对孩子的学习非常有利
从小让孩子接触社会,孩子的生活体验丰富,对学习非常有利。
镇江市丹徒区农村有一位叫窦蔻的孩子,从小随父母四处漂泊。在跟随父母辗转了30多个大中城市后,他6岁就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9岁出版《窦蔻的年华》,10岁出版《童年的眼睛》,13岁出版《灰色少男紫色少女》,被英国媒体誉为“全世界最小的作家”。
他6岁半读小学,一进校就读五年级,用一年时间读完初中,又用一年时间读完高中,12岁便在上海高中毕业。由于他语文功底深厚,见多识广,学起其他功课来理解力强,触类旁通。
可以说,他的中小学阶段加起来只有断断续续的3年,其余时间都是跟随父母四处流浪、在家自学的。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大学,因为他已经接到了国外3所大学的出国留学邀请函,只等年满15岁后正式成行。
在校学生要多做体验式作业
在家休学自学作为一种极端方式,只能是一种万不得已的选择。对于在校读书的孩子来说,父母如果能尽力给孩子增加一些体验式作业,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行万里路”的作用。
新疆库尔勒市某小学,过去的作业包括寒暑假作业都是整齐划一的,枯燥乏味又不得不做,许多作业是东拼西凑完成的。而现在,学校布置的作业花样翻新了,非常注重孩子的参与、体验,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例如,他们的寒假作业是一份调查报告,要求调查成年人和中小学生谁的环保意识更强,并且允许几个同学一起做。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作业,调查、撰写报告时群策群力,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生活即学习胜过学习即生活
俗话说:“生活即学习”,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最让孩子感兴趣。反过来,如果强迫孩子把学习当作全部生活,那就本末倒置、苦不堪言了。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会追求升学率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经10多年,毫无疑问,素质教育应当追求人的素质提高了多少,而不是升学率。整天把孩子关在学校和家里没完没了地做作业,这样的教育绝对有问题。
瑞士是一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小国,不仅出了16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孕育了世界一流水平的金融、旅游、酒店、机床、钟表、电子行业。令人惊讶的是,瑞士最大的银行老板斯图德尔就是徒工学校(相当于我国的职业中专)毕业的。不仅如此,在日内瓦,75%的老板都出自徒工学校。
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尖子,更要培养职业尖子。如果父母人人都想让孩子上大学哪怕是最蹩脚的大学,为此拼命增加作业量、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这种想法本身就很病态。
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不矛盾
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不矛盾,因为平民和精英是相互转化的。孩子将来适合当木匠就去当木匠,适合读博士就去读博士,这才是正常的。如果人人都去读博士,将来必定有博士要失业去当木匠。
在陶行知先生的故乡安徽省休宁县,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学校——德胜平民学校。该校专门招收贫困生上学,免收一切费用,包括学杂费和吃饭、穿衣、住宿费。国家承认学历,但学校不承诺将来每个人都能考入重点初中。学校倡导“先育人、后教书”的办学理念,孩子几乎没有作业,却能真正学到有用本领。除了学习文化课,还要学习一切基本生活技能。
例如,学校有几亩地是专门用来供孩子们学种菜的。一年级的孩子有门必修课是种大蒜。每一位新生种一粒大蒜,边上插着有编号的木排,表明是哪个孩子种的。孩子们给大蒜浇水、撒草木灰,三天两头去看自己种的那棵大蒜长高了没有。这种生活即学习的教学方式,难道不是那些整天为做作业烦恼不已的孩子向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