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是:具有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课堂气氛好;有幽默感;作业少。毋庸置疑,这样的好老师、好学校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
在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孩子们的作业本随时有可能被学校抽查。抽查时间不固定,每次随机抽查各班五六名学生的作业本,目的是考察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大小和作业批改情况,了解不同班级同一学科的平均分差距、同一类型考题的失分率。这种教育质量动态监控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作业负担是有帮助的。
关于择校择师,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高明的老师不比作业比成绩
老师好不好、学校好不好,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作业多不多。“既要成绩好,又要作业少”,看起来不容易,其实这正是高明老师的高明之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少
目前社会上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第一条就是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就高分和作业关系看,其中一部分老师是拚命给孩子增加作业量,通过多做多练得到高分。虽然这种“高分”往往和“低能”结合在一起,但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另一部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完全凭借教学质量,导致孩子考试分数高。毫无疑问,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深圳市某初中的一位张老师,去贵州支教4年。他说,在那段时间里他把教给孩子知识当作教学的一部分,把教给孩子快乐当作终极目标。为此,他几乎没有给孩子布置过家庭作业,难得有一两次作业,数量也绝对不会超过四五题,他和孩子们品尝到的是真正的快乐学习。
他说,4年里听到的赞赏话语不算少,但学生陈梅的一段话才是对他的最高奖赏:“张老师上课时我们都嘻嘻哈哈的,数学成绩还就这么好!”
老师教学水平高,才敢和不合理制度叫板
作业数量太多,老师总喜欢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整个教育制度。其实,如果老师的教学水平真的高,就敢和不合理制度叫板。
有位中学老师说,在传统教学体制下,他自己也非常厌恶自己。他一个人教3个班,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整天看到的是孩子在课堂上的痛苦、麻木表情,看到的是因成绩太差而被老师训斥、被家长责骂,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考试卷、作业本。而他自己也累得够呛,每天要布置作业,每天要批改作业到深夜,每周要组织考试,每周要给孩子做“周末卷”……
后来,他决定豁出去了。他顶着巨大压力,不再把分数排名、绩效、奖金、评比等身外之物放在眼里,而是出于“同情”心理给孩子布置作业,否则宁可转行。结果歪打正着,作业量大大减少后,考试成绩反而上去了。从此以后,校长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算是默许他这项“改革”了。
★好老师既能教书也要育人
拼命给孩子增加作业量,这种老师看起来“会教书”,其实,真正的好老师有很多心血用在育人上,而不是在作业上将孩子“置之死地而后快”。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做作业也讲求“功夫在诗外”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老师和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作业做得快、做得好,眼睛仅仅盯着作业是不够的。因为孩子也想做得快、做得好,可是不是作业量太大就是难度超过实际承受力,欲速则不达。
这时候,善于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消除孩子的思想顾虑,反而能起到紧盯着作业不能取得的良好效果。
一位小学生在作文《悔恨》中,叙述自己视力正在迅速下降、眼睛模糊不清、想戴眼镜又怕同学嘲笑的苦恼。刘春生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后面加了一段话:“傻姑娘,谁说戴眼镜不好?那么多人戴眼镜,活得十分自在、自信,我也戴。你知道吗?人们一开始会觉得好奇,过几天就习惯了。就算有人会嘲笑,也不怕,你为自己活着,管他们笑不笑。选一副看着舒适的镜架,戴起来吧,不然眼睛会受累的!”
这种安慰和鼓励,对孩子消除烦恼、集中精力做作业就有很大帮助。
好老师善于做孩子的贴心人
老师不仅仅会教书就行了,还应当做孩子的贴心人。可以说,如果孩子有心里话喜欢对老师讲,这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
同样是上面这位孩子,在作文本发下后写了一句“谢谢你给了我这份勇气,也谢谢你安慰我!”下一次批作文时,刘老师还没忘记这件事,继续在后面跟帖,鼓励她说:“可以先悄悄地让我看一看,行吗?”这位孩子同样继续跟帖道:“我要考虑一下。”
后来,这位孩子在作业本上给老师留言:“你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使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自己失去了光明。我真的近视了,在生活中,我需要家长、老师和同学的鼓舞。上课时,你也戴起了眼镜,这好像叫我也戴上。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在我脑子里停留了一个月!这时的你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我亲密的朋友。但愿我们的这份感情,永远存在!”
看看,这哪里还是老师对孩子的作文评语,分明是两个贴心朋友之间的悄悄话。这样的用笔、用词,娓娓道来,不正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吗?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孩子还能不好好学习这门功课吗?
★天才是用爱浇灌出来的
作业是要孩子做出来的,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而不是彼此之间视同路人,更不是相互带着仇恨的目光,这样的作业状态才是理想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天才是用爱浇灌出来的
善于培养天才的日本人铃木镇一认为,天才是用爱浇灌出来的。这一点在作业上最能体现出来,因为孩子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没完没了的作业。
一位小学老师刚接手某班时,班上有位公认的“坏孩子”,他几乎从来不做作业,总说作业忘了带,不但学习差,而且爱撒谎、调皮捣蛋。
新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罚他做作业,因为他落下的作业太多了,罚他做作业,既不会做,也不肯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每星期一要交的周记他过去从来不交,总是撒谎说忘记带。新老师对他说,没写没关系,但老师希望你能说实话,希望下次你能写点什么,哪怕写一句话交上来也行。
孩子似乎看出这位老师和其他老师有所不同,于是承认确实没写,并答应下次写一句话交上来。新老师同意了。可是没想到,他下次交上来的周记居然写了好几行,于是大笔一挥“有进步!”又过了一个星期,交上来的周记不仅写了满满一页,而且内容很充实,充分显示了他的学习潜质。
就这样,他对作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学期末就赶上了其他孩子。
爱孩子的老师作业不会留得太多
许多老师包括父母总喜欢对孩子说,现在让你多做做作业,是为了你好,你到将来就会感激老师(父母)了。
这种观点似是而非。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或父母是不会强人所难的。学习就像吃饭,你听说有哪个父母因为“爱孩子”而噎死孩子了的?!
正如清华大学附中初三老师张彪所说,给孩子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要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孩子只要按照学校教学进度表、复习计划真正弄懂一天所学知识就行了,机械重复的作业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家庭作业少的孩子有福气
人人都想呆在一个“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里,让人羡慕。作业少的孩子也一样,既有时间发展爱好,学习成绩又不错,也算是有福气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择校必须考虑作业量大小
现在流行给孩子择校,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必要考虑某个学校的作业量多少,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昆山市某初中一位家长对此深有体会。当初他在给孩子上初中择校时,一共有3所学校可以选,为此还专门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孩子说,我也不懂,你们就给我选一所作业少一点的学校吧。
孩子说的是实话,父母对此也赞成。因为说出来没人信,在小学里作业太多、做不完时,父母就经常帮孩子做作业呢!就这样,他们把作业量多少当作衡量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并为此进行一番调查。
后来,他们把孩子送进一所据说作业量很少的新办学校。初中三年下来发现,该校的作业确实很少,比读小学时还少,所有假期和小学一样放。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感到非常欣慰,最终照样考上一所好高中。
有许多名校是靠牺牲孩子的健康成名的
父母为孩子择校时,不能一味迷信名校、名师,否则很可能会把孩子送进“火坑”。要知道,许多学校的好成绩是昏天黑地做作业做出来的。
例如,在某省城第一中学,初三学生每天的化学作业要做到深夜,可即使如此,作业交上去后老师连看都不看,孩子觉得很伤心,认为自己是在做“无用功”,于是投书报社。
记者采访了解到,初三化学作业一共有4类,分别是留在作业本上的作业,练习册上的作业,数理化报纸上的作业,模拟考试卷上的作业。由于作业太多,老师不要说批了,就是看一遍都不可能,所以只能从中选择一小部分批改。老师连一门功课的作业都看不过来,可见孩子的作业量有多大?更何况,孩子不仅仅要做化学作业,哪门功课的作业都不少哇!
这样的作业量,搞得孩子个个筋疲力尽,未进考场先进病房。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考上好学校,可是却没了健康,这笔账又怎么算呢?
★好老师的作业做起来不累
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同样延伸到回家作业上。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不但作业少,而且题目做起来不累,孩子乐意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理论联系实际,更便于掌握知识
许多孩子反映,上课已经认真听了,可是做作业时仍然不能运用所学知识,作业做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情况确实有,但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中这种情况很少,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好老师上课时擅长举例,并且对所举例子事先作过精心研究,孩子容易接受。除此以外,教学方式也更富有艺术性,能够大大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些举例一般都能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不但听得懂,而且记得牢,甚至会记一辈子。
二是好老师布置作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保证质量。例如,老师会经常从解决家庭、学校遇到的问题出发,或者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编题目,这样的作业更有趣味性,也更便于掌握所学知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无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如果所做的作业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好,这样的作业做起来就一定不累,更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例如,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老师吴蓉瑾布置的作业,就一直深受孩子们喜爱。《××一角》是一个普通的作文题,在吴老师精心安排下就变得妙趣横生:她会让孩子首先去附近的超市调查,画出超市平面图,然后做一张超市大减价的海报。有的孩子调查回来高兴地说:“我最喜欢超市卖烧鸡的角落了,烧鸡香喷喷、油汪汪的,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在这样的欢乐气氛中,孩子们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作文。而在过去,缺少生活经验的孩子坐在那里搔首弄姿,一小时过去后也写不出几个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