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做作业时要坚持以下5条原则:孩子作业中遇到难题时,不要轻易告诉答案,而要让他多想一想,培养主动钻研精神;孩子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不要额外增加作业,否则这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不要在孩子经常做作业的地方打骂他,以免产生学习是痛苦的联想;无论作业做得怎么样都不能撕毁作业本,撕作业本等于撕孩子的心(如果不得不撕,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去撕);当孩子身体不舒服时,千万不要勉强他带病作业,如果不得不做,也要严格控制作业量。
关于陪做作业,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陪不陪关键看孩子的自觉性
关于父母陪做作业,无论家长还是孩子的看法不尽相同。这很正常。陪不陪关键看孩子做作业有没有自觉性、能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哪些孩子需要父母陪做作业
从孩子的角度看,需要父母陪做作业的主要是两类:
一是学习自觉性不够的孩子。他们通常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拖拉,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如果没有父母和老人在一旁监督,哪怕是玩疯了、玩到天黑回家,他也想不起来还有作业这回事。对于这样的孩子,陪做作业就是必须的。
二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自己无法单独完成作业,或者是上课没听懂,或者是课后没记住,如果靠他们自己去看题目,往往看不明白,或者会把意思理解错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业要么做不下去,要么就是没质量。而如果有人在一旁适当辅导,情形就会好得多。
哪些孩子不需要父母陪做作业
从孩子的角度看,不需要父母陪做作业的也主要是两类:
一是学习自觉性强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强,用父母的话来说就是“很要好”,自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孩子做作业时父母在一旁补充讲解,不但在孩子看来是多余的,还会因为父母掌握的知识更多,让孩子听不懂(因为这时候他们还没有学到进一步),打乱了孩子的学习步骤,效果适得其反。
二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按规定做作业绰绰有余,不需任何人帮忙。如果有人在一旁盯着,反而感到难受。即使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他也会开动脑筋反复思考,或者自己查资料解决。
当然,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是会转化的。也就是说,父母陪做作业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帮助提高其学习能力,这两者增强了,就应当慢慢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做作业了。
★陪做的根本原因是不放心
父母主动陪孩子做作业,根本原因是对孩子不放心。不是担心缺少外力监督孩子不做作业,就是担心孩子没人帮助许多作业不会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太多父母不得不陪做作业
父母对孩子不放心的最大原因,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如果缺少监督,作业不是做得很慢就是错误百出。
美国教育协会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9~13岁的孩子作业太多太难已成事实,父母平均每星期要为孩子提供至少2.75小时的协助,孩子才能完成作业。即使这样,他们还要借助于电脑网络和向老师请教。其中有50%的孩子因为功课太难或无法找到任何人帮忙,最终无法完成作业。
在我国,上海市对670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表明,50%的孩子回家做作业需要父母陪同,36%需要监督,只有10%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究其原因,除了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外,作业太多是重要原因。更不用说,许多作业需要父母配合,一会儿要默写,一会儿要签字,一会儿要批改,没有父母协助根本无法完成。
例如,有位5年级孩子某天的作业中,有9本各种各样的练习本需要父母签字,有的还统一要求父母签上“在家长的监督下默写出”、“在家长的监督下跟读磁带30分钟”等字样。如果没有父母在一旁陪着,孩子来来回回地跑来跑去签字,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
低年级孩子更需要父母陪做作业
低年级孩子由父母陪同做作业的比例更高,这符合客观要求。
研究表明,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做作业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保持良好坐姿。这时候,父母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有一人自始至终陪伴孩子做作业,重点是监督以上两项内容。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果已经养成了,父母就可以开始减少陪做作业的时间了。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有疑问,只能对他点到为止,让他自己去开动脑筋解决效果更好。
★重点要放在养成良好习惯上
父母陪做作业,重点要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什么时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时候陪做作业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陪做作业的重要任务是表扬和指导
许多父母把陪孩子做作业简单地理解为辅导作业,其实不然,真正的重点应该放在表扬和指导孩子上。因为无论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低,文化课的辅导在学校听老师的就够了,父母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自信,这才是关键。
懂得了这一点,平时对孩子要以表扬为主,及时发现学习、作业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鞭策,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作业的快乐。
即使批评孩子时,重点也要放在提醒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让孩子明白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要认真听讲、弄懂弄通,接下来的作业才会一气呵成,势如破竹。
通过表扬、“请教”增强孩子的学习自信
做作业是很辛苦的,特别是作业量、作业难度过大时,多数孩子会打退堂鼓。父母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付出已经得到了回报。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父母要求,也要好好表扬孩子,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增强自信。
父母可以经常向孩子请教问题,这种“请教”很容易培养孩子的自信,同时又会有助于他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平时在家里时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就一些平凡的问题平等地展开讨论,帮助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让孩子保持一种愉快学习心态的同时,这还能改善亲子关系。
★父母要深入到作业里面去
陪做作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孩子做作业、父母在一旁陪坐。高明的父母会深入到作业里面去,看看学习方法有没有问题,至少最初阶段应该如此。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通过研究作业关注学习方法问题
父母深入到孩子的作业里去,重点是要通过检查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是不是科学。学习方法不科学,要帮助纠正;学习方法科学了,表明你陪做作业可以即将“毕业”了。
例如,父母至少在最初陪同孩子做作业的一段时间里,要深入研究孩子的教科书和所做作业,从中分析学习方法方面是不是存在问题。
孩子做作业时,父母可以把孩子的考试卷、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本仔细分析检查一遍,看看失分点在哪里,哪些知识点还存在漏洞?
要知道,把这些薄弱、漏洞一个个补扎实了,做作业的速度也就加快了。更重要的是,即使将来面临考试或作业量越来越大,孩子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进行复习,因为这些工作他平时已经做好了。
通过这种久而久之的训练,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缩短作业时间,真正解决作业拖沓、效率不高的问题。
陪做作业重点是“陪”而不是“做”
“陪”的重点是督促孩子,“做”的实质是越俎代疱。许多父母把这两者弄颠倒了,陪同孩子做作业的重点没有放在“陪”而是放在了“做”上。
例如,父母不但帮助孩子查找资料、寻找答案,而且还要批改作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交上去的作业非常“优秀”,可是一到考试就露了馅。所以,决不能用“代劳”、“灌输”代替“指导”,导致孩子完全被动地完成作业。父母的过度插手监督,容易滋生依赖性,如果是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作业分数高的假象,考试时成绩就很难提高了。
★陪做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不陪
陪做作业有一个从“陪”到“扶”到最终完全“独立”的过程。也就是说,父母陪做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完全独立地完成作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孩子早期的陪做作业是必要的
专家认为,父母陪做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至少在早期确有必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逊认为:对于学龄期孩子来说,勤奋进取与自卑自贬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矛盾。当孩子顺利发展时,他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否则便会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而且会使以后的成人生活也充满彷徨迷失、缺乏目标。
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正是体现并推动这一矛盾的主要过程。所以,当一些孩子面临学习困难、无法在学习及作业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父母应该陪同孩子做作业,至少在小学阶段应该如此。
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的心理表现类型主要有以下3类:
一是智商正常,智力无任何障碍,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所以孩子缺乏学习责任感,而且总是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害怕做作业。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做作业时不能集中精神,总要弄一些“玩”的小插曲,以至于白白浪费时间。
三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要额外布置过多的作业让孩子强化训练,结果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一方面拒绝父母干涉,另方面又要依赖父母的脑子来完成作业。
由此可见,作业负担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除了作业内容本身外,就是不良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使得孩子失去了学习动机、丧失了主动进取能力,从而感觉学习、作业枯燥乏味。
相反,如果父母陪做作业时能够有针对性地从上述方面加以改进,就能尽快实现让孩子独立作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