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听课是提高听课效率、保证作业效率的前提。因为作业本身是对老师上课讲解的知识所作的练习和巩固。
如果孩子上课没有好好听,接下来的问题势必是作业不会做,或做得慢,或无法掌握重点、遗漏了知识点。如果把听课效率比作一根链条,那么这根链条上会有以下几个环节:“听了-听到了-听全了-听懂了-理解了-会表达-会作业-会考试”。
关于认真听课,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不但要听到,而且要听全
认真听课首先强调孩子要“在听”,并且“听到”了,“听全”了——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错过,然后才谈得上记住该记住的内容。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听觉集中度
听觉集中度是指上课听讲时,大脑对耳朵听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听觉集中度好,他的这种能力就强,听课效果就好;相反,听课效果就不好,作业效果就不好,效率就不高。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办法进行测试:首先找一篇文章,其中要有比较复杂的动物或人物关系,然后读给孩子仔细听,让孩子听完后复述出来,告诉你其中究竟讲了哪几种动物或人物,它们的相互关系怎样。
如果正确答案是10个,而孩子认为其中只说到7个,就相当于上课时老师讲了10个知识点,孩子只听到7个一样。
听觉宽度
听觉宽度是指上课听讲时,对老师讲课信息的接受能力。
具体测试办法是:首先对孩子说一句话,当他仔细听完后能够一字不漏复述出来时,慢慢增加句子的长度和复杂程度,看孩子究竟能过多少关。
如果孩子的听觉宽度好,他就会过很多关,相当于上课时老师讲了许多重点,孩子基本上都能把它们掌握住了。如果复述时次序颠倒、错误迭出,就表明孩子的听课效率不高,他对老师讲的重点无法全面掌握。
孩子仔细听讲能达到这个程度,不仔细听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但要听全,而且要听懂
听觉集中度和听觉宽度只表明上课听讲是不是听全了,还无法表明就已经全部听懂了。毫无疑问,上课“听得懂”和“听全了”一样重要。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听觉记忆
听觉记忆是上课听懂了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听课质量高低。
如果听觉记忆差,接受信息能力不强,需要反复听几遍才能理解,学习效果又怎么会好呢?一方面,除了少数知识点,老师不可能总在那里翻来覆去地讲;另一方面,孩子听了一遍后无法将现在所学的知识和过去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听课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父母感觉孩子的听觉理解能力弱,就要采取措施加以训练。主要方法是:让孩子听完后复述其中的内容,看他究竟记住了多少;复述完后,再提问题让孩子回答。经常这样做,能够增强听觉记忆。
听觉理解
听觉理解是在听觉记忆基础上开展的,直接决定着听课效率。它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听觉集中度、听觉宽度、听觉记忆外,还与听觉分辨、听觉排序能力相关。
例如,听觉分辨率差的孩子,难以区别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异,常常会出现发音不清、记错老师讲话、对外界声音反应迟钝、缺乏倾听习惯和技能等问题。而听觉排序要求孩子把已经听到的信息按顺序回忆,并组织加工,它不但要求记住听到的信息,而且还要记住该信息的详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进行排序。
训练听觉理解的主要办法是听说结合,通过倾听孩子的“说”,了解他“听”的能力如何,然后让他进行叙述,以此不断提高听觉理解能力。
★不但要听懂,而且要理解
听觉记忆和听觉理解是上课听懂的必备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老师的讲解和教材内容,才便于接下来具体做作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注意力集中
上课注意力集中,是认真听课、增强理解的起码保证。很难想象,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似听非听,甚至根本不在听,哪里还谈得上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听知觉、视知觉上的,如:运动知觉发展不足,认知能力弱、理解力差,视-动协调能力差,都会导致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
外面一有风吹草动就分散精力,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性差;老师已经从一个内容讲到另一个内容了,他还沉浸在前面的内容中发呆,表现为注意力指向性差;上课铃响,人已经坐在教室里了,他还在想着课间10分钟踢球的事,表现为注意力转移性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脑神经不成熟,心理幼稚,注意力是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集中的,切不要随便给孩子戴“多动症”帽子。
掌握理解方法
孩子上课时能不能很好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与是否掌握科学的理解方法有关。这些方法是孩子掌握的,却是老师和父母从小培养、教育的结果。
为什么有的老师讲课讲得好,讲一遍孩子就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而有些老师翻来覆去地讲,孩子还是难以理解,或者课堂上理解了课后又忘记了,只好借助于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希望能帮助巩固、记忆,最终结果仍然非常不理想?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有了好的理解方法,不但有助于当堂理解,而且还能大大有助于接下来的做作业。
例如,一位英语老师在教“Family(家庭)”这个单词时说,“家庭”是由“爸和妈我爱你们”这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即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样一解释,任何孩子都能理解,并且终身难忘,再要把这个单词抄写多少遍也就显得没必要了。
★不但要理解,而且会表达
上面已经提到,对课堂内容理解的表现之一是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口头表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做口头作业,为书面作业打基础。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从小到给孩子以语言刺激
语言表达作为书面作业的一种,与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刺激有关。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语言刺激多的环境中,语言表达能力就强。这一点反映在作业上,孩子将来就善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完成作业。
一位孩子的母亲只有初中文化,可自从孩子满月起她就不停地跟孩子说话,看到什么说什么,从早到晚累得筋疲力尽。
这样一来,孩子3岁时奇迹发生了,那时他已经能背1000多首唐诗,6岁时能读大部头小说,7岁时每分钟能打200个左右的英文字母,9岁时就跳级上了小学六年级。
上课听讲时,他不但对老师讲的内容善于理解,而且喜欢用语言表达出来,书面作业就更不用提了,效率既高,质量也好。
父母和老师要多多关注孩子
研究表明,平时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越关注,孩子上课就越认真,作业质量就越高。究其原因在于,这样的孩子更自信,更能激发学习动力。
一位女孩单元测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从来没有老师点名让她发言。老师叫她去办公室,也多半是因为影响了班级排名而批评她。
这时候来了一位新老师,几天观察下来后发现,这个女孩的说话声音很低,但朗读课文很流利、很有感情,于是把她叫到办公室里说,老师发现听你读课文是一种享受,你能每天来办公室给老师朗读10分钟课文吗?
听到老师这样讲,女孩受宠若惊,每天去老师办公室里读课文,每天都受到老师赞赏。学习积极性大为高涨后,成绩排名很快就前进了10多名。
相反,孩子如果经常得不到父母尤其是老师关注,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上课时的思维就无法跟着老师转。
例如,孩子上课时很积极,频频举手发言,可是老师总是不叫他或者没有注意到他举手发言,以后上课就不但缺乏积极性,而且经常会心不在焉。其他孩子发言时,他在下面摸摸这个、玩玩那个,就严重影响了听课效率。
★不但会表达,而且会作业
认真听课和做作业之间的关系,与每一位孩子的学习类型有关,这里重点是解决认知不清、审题不明,这样才能提高作业效率。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不同学习类型的理解能力各有不同
同样在认真听课,每个孩子的学习类型不同,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这会直接决定着作业质量和时间。
在听课过程中,大多数信息是通过老师讲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听觉型学生在这方面能够直接发挥优势;视觉型学生则要经过听-视转化(如记笔记、画图)的方式,间接发挥优势;动觉型学生则要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才能更好地领会老师所讲的内容。
不同的学习类型各有所长,关键是要找到符合孩子特征的学习方法。
一般来说,听觉型学生听课时占有更多优势,但不绝对。例如在学习地球构造时,视觉型学生只要看一遍地球模型实物就很容易掌握,可是听觉型学生还必须听老师解释才记得住。要知道,有些东西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如果老师没有表达清楚,这时候听觉型学生就可能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
重点是关注孩子的认知和审题问题
有的孩子也许会说,上课时我已经认真听了,对老师说的也能理解,可是一到做作业时就发生了困难。由于题目不会做,从而导致作业时间长。
实际上,这里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知识点掌握不好而造成的认知不清,二是思维能力不够造成的审题不明。许多题目看不懂、不会做,都是由这两种原因引起的,这方面加强了,作业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有一篇看图写画,图中两棵大树中间长着一棵小树,大多数孩子写的是茂盛的大树遮挡了阳光,影响了小树成长;或者写要给小树多浇水、施肥,让它快快成长。而实际上,大树是比喻父母,小树比喻孩子,这一关键点只有少数对事物感知能力强的孩子才能抓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