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过高的作业期望,让孩子苦不堪言。尤其是父母,通常在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追加作业,更使孩子望而生畏。

如果父母对孩子本来已经够多的作业做一番去繁就简,根据学习现状调整作业类型和数量,孩子原本会对学习和作业感兴趣的。至少,本案例中的这位小强也就不至于通过这样的“馊主意”来出丑了。

关于降低期望,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降低期望的主人公是父母

对孩子寄予希望最大的莫过于父母,这是父母对孩子额外增加作业的主要“理由”。因此,降低对孩子的作业期望,关键在父母。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是普天下父母的通病

从全球范围看,几乎所有父母都在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这成了他们的一项通病。父母的本意也许是好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多练一练、多学一学,提高一下学习成绩,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在德国,1961、1974年两次进行的对比调查表明,父母认为家庭作业“绝对必要”的比例从45%下降到20%,母亲愿意帮助孩子做作业的比例从81%下降到53%。比例虽然在下降,但仍然很高。

我国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就在小学生纷纷呼吁减轻作业负担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中有64%认为当前的作业负担“正合适”,25.1%认为虽然“负担过重”但却是“必要的”,只有6.6%认为“负担很重,不利于身心发展。”了解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56.5%的父母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外,还要给孩子见缝插针“塞私货”了。

尊重孩子的兴趣才能体现父母素质

降低对孩子的作业期望,主要是要尊重孩子兴趣,这是父母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古今中外,学习好的孩子都是很自觉的,对学习充满兴趣。否则,即使考试成绩暂时领先,将来也会缺乏后劲,最终掉下队伍。

2007年2月,郑州市淮河东路小学五年级学生闫梦瑾,因为去日本参加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得了金奖,寒假中每天要去学校参加“机器人兴趣吧”活动,由老师布置课题,孩子编程,寒假过得快乐而充实。

她父亲说:“我们一直都很尊重孩子的意见,她喜欢的事情我们就会支持她去做。孩子喜欢机器人,我不怕发展兴趣会耽误文化课,我一直都跟梦瑾说,‘只要学习成绩过得去,你参加什么活动都行。’我害怕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压抑孩子的兴趣,最终导致她对文化课也提不起兴趣来。”

看看,初看上去父亲的要求并不高,但实际上孩子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闫梦瑾说,她一有空就做寒假作业,所以做得很顺利。

★期望值过高的父母职业特征

研究表明,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父母集中在以下3大职业:会计、医生、教师。所以,从事上述职业的父母更要注意别对孩子苛刻要求。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不要因为个人职业特征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会计、医生、教师职业的共同特征是准确而精细。从事这一职业时间久了,容易产生这样的职业病,从而连累孩子,看不得孩子作业中出现半点差错。可是如果真的对孩子做这样的要求,又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疲倦和反感,最终因为达不到父母的过高期望而败下阵来。

一位母亲本身是小学老师,当她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抄错字时,就用学校里体罚孩子的做法,也规定孩子错一个字要罚抄50遍。

孩子有一次写错了5个字,被罚写250个字。孩子本来写字就慢,而现在写错了要擦掉重写,一来二去纸就被擦破了。母亲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阵劈头盖脑的数落,剥去了孩子仅有的一点点自尊,从此一看到写字就产生恐惧感。可想而知,这样的作业还怎么能做得好呢?

合理期望是建立在恰当定位基础之上的

父母对作业的合理期望,是建立在恰当定位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学习能力和现状恰当定位,才能提出实事求是的要求。

例如,如果某孩子的学习基础较好,他对自己3门功课的考试“定位”是总分要达290分;而另一位孩子的学习基础较差,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只要230分。如果两位孩子最终分别考到290和230分,就表明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定位”,心理学上就认为这两个人都取得了“成功”。

反过来,如果后者的父母不顾实际,也做出与前者同样的“定位”,这就是定位不当,具体地说是定位“过高”。这种定位过高结果是什么呢?虽然后者仍然可以考230分,却因为无法实现父母的期望而感到失望,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在这种不恰当的定位因素影响下,这种消极心理会提前作出反应,以至于他连230分也考不到!

把这一事例用在作业期望上,同样适用。上述3类职业的父母,更容易诱导孩子做出过高的作业期望,从而给孩子造成无谓压抑和抱怨。

★尽快渡过转折阶段的适应期

每当孩子处于学习转折阶段时,作业方面出现的问题就多。这时候特别要降低对孩子的作业期望,帮助孩子很好地适应这个过渡期。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学习转折期最容易出现作业问题

学习转折期,又称关键期。例如,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就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期,每当这个关口,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心理上都有个适应期。

由于每个孩子都有适应过程,所以虽然作业还是那几门功课,可由于孩子一时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或者每个孩子的适应期长短不同,这时父母最要紧的是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这种转折,而不是眼睛只盯着眼前的作业完成得是不是快、准确率是不是高、作业本是不是清洁等具体问题。

要知道,这些作业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当孩子顺利度过了这个转折期,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是:适当调整孩子的学习习惯;多与孩子交流,减轻学习、作业压力;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探讨如何加以引导。千万不要在孩子做作业时嘀嘀咕咕,否则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父母在转折期对孩子过分干涉弊大于利

处于学习转折期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作业,最要紧的是父母对孩子正确引导而不是过多干涉。这就像父母带孩子骑自行车一同急转弯一样,过分干涉、恐吓,反而容易出交通事故。

2002年3月,广东药学院统计学教研室的专家们,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修订版)、家庭教育方式量表,对广州市某小学4~6年级学生的一次期末统考,用语文、数学、英语3门功课的平均分转换成量值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呈负相关,并且具有显著性。

也就是说,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给予更多温暖,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

★不要给孩子过多布置课外作业

有些父母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所以看不得孩子有任何余暇时间,一有机会就给孩子拼命布置课外作业,没想到效果适得其反。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过多的作业练习效果适得其反

几乎所有父母都认为,多做做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帮助,有的甚至喊出了“多多益善”的口号。

一份调查表明,在这种指导思想下,97%的父母在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少”或者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早”时,会额外布置家庭作业。尤其是双休日和寒暑假,更是父母心目中的“黄金时间”。他们认为,如果不把孩子的作业时间塞满,孩子是会跑出去“疯玩”的。

总体来看,这些额外作业的主要方式有背书、抄课文、记日记、题海战术等。而这都是些机械、重复性作业,最令孩子感到,所以,其中有55%的孩子对此有抵触情绪。在父母的逼迫下,他们学会了敷衍了事——作业的数量增加了,质量却下降了,有时候则是相互抄袭蒙混过关。

所有这些,哪里还能达到父母当初额外布置作业的初衷呢?

每天家庭作业的最佳时间是2小时

孩子每天的回家作业量究竟多少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最大?这方面我国还缺乏定量研究,这里不妨看一看美国人的实证研究结果。

美国专栏作家南希·卡利什看到女儿因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时,感到深深的担忧。她说,女儿上小学时作业量还行,所以她喜欢上学;大约在12岁上7年级时,每天晚上要做4小时作业,便听到她第一次开口说讨厌上学了。

为此,她和另一位母亲也是一位法律界人士的莎拉·贝内特,调查访问了几十位家长和老师,于2006年末出版了一本《状告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如何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伤害,我们能够采取哪些措施》的书。

书中指出:“杜克大学对已完成的180份有关家庭作业的研究报告进行评估,发现在小学,家庭作业和学习成绩之间几乎毫无关联。到了中学也关联不大。尽管到了高中做作业对学业有所帮助,但是,一旦孩子们做作业的时间超过2小时,这些收益就开始急速降低。”

中美两国国情虽有不同,但美国学生做作业时间每晚超过2小时效果就“开始急速降低”的研究结论,还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急事慢做,给孩子一块自留地

父母降低孩子作业期望的根本目的在于“急事慢做”,着重打好基础。实实在在地打好基础,比一味多做作业对提高成绩的帮助大得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再多也不要把孩子的心态搞坏

这里的急事慢做,指的是哪怕最着急的事,也要慢慢做才能做好。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火烧眉毛的事,却不急着去做(例如发生了交通事故身体受伤了,先要去医院抢救才是)。

具体到做作业这件事上来,孩子每天的作业要完成,否则不但要受父母责怪,而且还要受老师批评甚至体罚,这就是一件“急事”。但即使如此,也要“慢做”,不能像有些父母要求的那样不做好就不能睡觉。这种貌似“严格要求”、实质“蛮横无理”的指令,只能导致孩子严重缺觉,即使作业勉强完成了(不谈这时候的作业质量好坏),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老师讲什么一句也没听进去,这种“完成”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因小失大罢了。

相反,虽然作业很多,但父母通情达理,允许孩子不会做的不做、没搞懂的不着急,在节省作业时间的同时,保证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这原本也不会天塌下来。而且,还会因为孩子心态不错,促进今后的学习呢。

给孩子一块自留地,是一种实事求是态度

这里的自留地,是指孩子除了作业以外,还必须有他自己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有了这块自留地,孩子才知道应该怎样统筹兼顾学习、作业、睡觉、娱乐、交流之间的关系,站在高处来看待做作业。而要做到这一点,与父母降低对孩子的作业期望是分不开的。

如果父母不懂得“自留地原则”,每当看到孩子有空闲时就嫉妒得要命,立刻给他增加作业量,把他的自由支配时间挤得无影无踪,看上去这是父母为孩子好,让他“多练练”、“多学学”,其实这才是真的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