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阿尔菲·科恩在《家庭作业的谜局》一书中认为,给小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很大程度上毫无意义。过多的作业会失去学习兴趣,并无助于提高考试成绩。他认为,小学生回家后读一点开心的东西就够了。事实上,美国一些最具竞争力的学校正在逐步减少或干脆取消家庭作业,英国学校正在以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趣味活动或旅游来代替传统作业。
关于保护兴趣,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配合老师督促完成作业
保护孩子对作业的兴趣,首先要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当天作业,不因孩子借口对作业不感兴趣而随意不做。要知道,一步踏空会步步跟不上。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想方设法让作业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许多作业是枯燥乏味、冷冰冰的。做这样的作业,孩子当然会感到无趣。这时候如果父母能想方设法让作业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就会调动作业兴趣,既提高作业效率,也提高作业效果。
例如,有些小学生不喜欢写字,甚至非常讨厌写字。这虽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对书面表达的恐惧,会影响今后不喜欢抄词、造句、写作文的。
怎么办?想方设法让他了解这个字的来历、意思,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用法,然后让他写几遍,就是一种好方法。究竟写几遍,由他自己定,只要会写就行了,不必非得强调写多少遍。
例如写“哭”字时可以这样说:“哭”字上面是两只眼睛,右边的眼睛下面还有一滴眼泪淌着呢,好玩不好玩?下半部是一个人躺在地上、叉开两条腿发脾气的形状。你看,这个人一边躺在地上哭,一边用手揉眼睛,眼睛还揉得红红的。你来写一个“哭”字看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看看这个人究竟为什么要哭,而且哭得这么伤心?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要用到“哭”字。
这样一介绍,本来冷冰冰的一个字,就会突然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孩子就不会再把写字当成一件苦差事,就会慢慢喜欢上写字了。
更重要的是,在你的这种耐心启发、开导下,孩子也会慢慢习惯于这样的思维方式,这对识字、写字都是很有帮助的。
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情况
老师教学任务重,很多作业只能是干巴巴的。而父母则可以利用一切条件,配合学校教学丰富学习内容,让作业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例如,一位父亲得知孩子正学到《海上日出》一课,便和孩子约定第二天凌晨一起去看日出,并且用DV把看到的镜头拍下来。
与此同时,他和老师取得联系,打听准备布置些什么作业。他建议老师鼓励孩子用各种手段如水彩画、油画、摄影、散文、日记等形式,反映自己看到的日出景象,并且在全班搞了一次作业展评。这样,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促使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孩子们个个斗志高昂。
相反,如果没有这一切,只是一味让孩子抄写、默写,不乏味才怪呢。
★作业兴趣要靠相互感染
兴趣作为一种情绪是很容易相互感染的。它虽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却能促进智力发展,诱导孩子乐意做作业,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作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中做作业
作业兴趣不仅仅是指作业内容,还包括促进孩子刻苦钻研的其他所有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很容易相互感染。
例如,一道化学计算题是这样的:“摄氏温标三十七,百克饱和胆矾液,冷却降到二十度,能有几克晶体析?”
这本是一道普普通通的习题,可是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会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文学欣赏的美,从而变得兴趣昂然,怀着旺盛的求知欲去解题了。
与此同时,老师和父母布置作业时如果能注意作业类型的多样性和同一内容的多变性,也会让孩子产生新颖感,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作业。
多样化,主要是指题型变化,如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解释题、简答题、实验题、推断题、破案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各种题型要经常变换、相互穿插;多变性,主要是指同一内容的题目采用不同形式,俗称一题多变。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锻炼思维能力,增强作业兴趣。
让愉快情绪在孩子之间相互传染
每个孩子的作业情绪是不同的,让愉快情绪像水流一样从高到低流淌,会使每个孩子都受到愉快情绪的感染,从来带动一大片。
有一次,一位小学生在作业本上问刘春生老师,四个现代化究竟是指哪“四化”?刘老师作为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兼语文教师,当然是知道答案的,可是他为了鼓励孩子之间的合作学习,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踢了一只皮球:“你去问A同学,他知道!”在第二次批作业时,他还要这位孩子告知有没有去问过A同学?
实际上,A同学也不知道答案;于是老师就让他去问B同学,B同学也不知道,再去问C同学。
刘老师故意挑选一位班上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安排在这链条的最后一环,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正确答案:“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代化。”
就这样,一连串问下来,这位成绩不太好的C学生顿然发现,原来有那么多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都在向自己“请教”,居然只有自己才知道答案(这时候刘老师已经把答案写在他的作业本上了),大大调动了他的作业情绪。
★体罚容易导致望而生畏
孩子对作业不感兴趣,最可能的因素是体罚造成的。体罚让孩子对作业望而生畏,可是又不能不做,于是就停留在得过且过、冷冷冰冰的状态。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体罚对作业的恐惧是长久的
父母和老师因为作业没完成而体罚孩子,对孩子来说是很恐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还会对作业感兴趣呢?
有位家长回忆说,小学五年(当时的小学是五年制),她留下的全是痛苦和恐怖的回忆。她说,她的老师是一个非常自私、残忍、变态的女人,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会让那些没完成作业的女生,穿着单薄的衣服罚站在教室外面;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她会在课堂上用极其讽刺、挖苦的语言讲读;男生上课做小动作,她会用令人痛彻心肺的手劲,拼命撕扯学生的耳朵……
有一次她课堂作业没做完,下课铃响后第一个冲出教室,准备去食堂排队买饭。没想到老师一个箭步追出来,一把从背后把她揪住,罚她抄写两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她那时候肚子饿得咕咕叫,哪里还有心思抄课文呢?就这样,她从此对伟大的董存瑞烈士也没了好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五年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她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是后来彻底放弃了这个理想。
惩罚不如奖励的效果好
许多父母也许会问,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你不惩罚他行吗?然而请不要忘了,惩罚不如奖励效果好。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这种效果越好。有时候,为了扩大这种效果,甚至有必要把一份作业分成若干份,按份设奖,这样更能调动孩子做作业的浓厚兴趣。
例如,当作业过多时,每做完一个项目就可以给孩子一些奖励,或父母主动提出一些相关要求。为了奖得恰到好处,可以让孩子想一想他最希望得到什么,然后列出一张奖励清单,只要是花费不多、容易实现、又比较健康的小要求,就可以通通满足他。这就像父母在厂里辛辛苦苦加班时,领导送来几只小面包一样,虽然不值钱,但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作业互动有助于激发兴趣
作业应该是孩子做的,但需要互动。作业互动有助于激发作业兴趣,体会到与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尊重,因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成就感。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多做一些灵活性强的作业
灵活性强的作业,容易让孩子产生浓厚兴趣。这种灵活性,主要是指作业内容能够使孩子在解答时具有一定的思维灵敏性、足够的思维活动量,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识记。灵活性强的作业,主要特点有:
不是直接复述定义、定理、定律,而是灵活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
例如,让孩子叙述盐类水解的定义,就不如让他们从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举出几种例子,运用水解定义去解释它们的酸碱性。
试题答案在课本中找不到,却能通过已学知识来求得
解题过程应当是知识迁移过程。所以,能够通过联想、判断、逻辑推理得到答案,并且具有某种典型性、代表性、触类旁通的作业才是好作业。
从不同角度分析,而不是只要求按常规思路解答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例如,在鉴别一组物质时,可以考虑有几种不同方法,然后让孩子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注重与孩子的作业交流、沟通
这种沟通无论是否与作业有关,都会对培养作业兴趣产生重大影响。
一位小学生平时作业做得一塌糊涂,可是有一次却非常整洁。打开一看,作业本里绑着一只已经压死了的甲虫,旁边写着这样一句话:“虫子被压死后为什么会流出黄色的**?”
刘春生老师回复道:“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是虫子的体液,正如人受伤流出的鲜血。”与此同时,老师在全班表扬了他的这一“创举”,并且随口说,谁要是能把蚊子也绑得来,那可真叫本事了。老师说完后,全班哄堂大笑。可是没想到,第二天真的有位女生在作业本上粘贴着一只腿脚、翅膀都非常完好的蚊子,边上赫然写着“这就叫本事!”
不难想象:平时胆小如鼠的小姑娘,回家后要怎样计划着捉住蚊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蚊子扑到地上,小心翼翼地把蚊子的腿脚、翅膀摊平,再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纸粘贴到作业本上。这样的经历、这样的自豪感,难道不令人赞赏吗?有了这样的作业互动,作业过程还会那么乏味吗?
★允许运用多媒体学习手段
时代在发展,各种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学习、作业中去。只要运用得当,就会对培养作业兴趣有一定帮助。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搞清楚孩子究竟在做作业还是在娱乐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学习乃至家庭作业有非常明显的帮助。虽然这种作用不能过分夸大,但永远也不要否认这种作用的存在。
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一边做作业,一边戴着耳机听,父母和孩子之间常常会因此发生矛盾。父母认为孩子在听Top40(某一时间段里流行音乐榜上最前的40首歌曲),当然就不会专心致志地做作业了;而其实呢,孩子很可能是用借来的iPod(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一种大容量MP3、MP4播放器)学英语(如果是自家购买的iPod,父母当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搞清孩子究竟是在学习还是在娱乐。不搞清这一点,误认为孩子是在学习,或者误认为孩子是在娱乐,都容易激化矛盾。
在国外,已经有相当多的家庭作业被录进了MP3。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既然孩子拥有MP3,父母就没必要一味限制使用。
恰当的多任务处理会提高作业兴趣
对于某些孩子来说,他们是有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这不能算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确实能分散人的精力、降低作业效率,属于一种不好的学习习惯;而多任务处理则能在不影响作业效率的同时,增强学习兴趣。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看能否对人体器官的功能进行合理分配。例如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织毛衣用的是手、看电视用的是眼,如果织毛衣动作很熟练,就能做到手眼并用、各行其事。这就不能算是三心二意。
同样的道理,孩子如果利用便携式MP3播放器,一边做事情,一边听下载的有声书、教科书指南、英语练习等,虽然不坐在电脑前也能学习,就会增加更多的练习时间。
也许你会说,纸质书籍和随身听也能随身携带呀。没错,但有声书籍在便携式MP3播放器中更有优势,容量也更大,这样的作业更能增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