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完了吗?”这是亿万中小学生父母的口头禅,或许每天还会问几遍。这其中既凝聚着父母的期望,又隐含着父母的焦虑。
我国中小学生每天的作业之多、之滥,有目共睹。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被剥夺了应有的快乐,“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结果是:孩子的睡眠越来越少,体质越来越弱,眼睛越来越近视,厌学比例越来越高!
作业太多,父母不得不严加督责,于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父母之间观点不同,又会徒添家庭矛盾。于是父母面对孩子对“作业多”的抱怨时说:“每天我都跟你一起受罪啊!”
作业的功能
孩子为什么每天回家要做作业?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10项作业功能:①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提供练习和巩固机会;②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为下一堂课做准备;③提供实践机会,弥补课堂参与度的不足;④培养独立研究和时间管理能力;⑤纠正不良学习、行为习惯;⑥引导和促进师生交流;⑦引导和促进家校沟通;⑧引导和促进同伴互动;⑨向家长和公众展示学校形象;⑩本身是政府教育政策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上述各项功能很好地把握了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但要真正实现,其前提条件是作业量必须适中,并能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加以定位。如果孩子的作业过多、每天做到昏天黑地,或者无论孩子的能力差异,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同样的作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科学的作业对策
知易行难。在当今教育制度下,升学竞争压力客观存在,不做作业就想考个好学校几乎没有可能。减少作业量,仅有孩子的一厢情愿,学校、老师、父母都不答应,肯定无法实现。唯一的办法是讲求科学方法,提高孩子的作业效率。
理想的情形是:父母设法借助于必要的作业对策,把孩子的作业量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让孩子在能够承受的作业压力、升学压力下体验到适度紧张和适度休息的乐趣。由于孩子在校是“弱势群体”,当作业太多时,父母不该沦为不合理制度的“帮凶”,而应出面充当孩子的“保护神”。
随着近些年中小学生源数量急剧减少,升学制度、教学制度的改革也在慢慢进行。一般认为,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以美国的高校招生模式为蓝本的,目前虽然各项改革措施已初露端倪,但比重还小。为此,书中多处介绍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小学生作业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供中小学生父母和老师借鉴、参考。
作业改革的探索
当前在我国,一方面,一些“高学历家长”为了捍卫孩子的睡眠、娱乐、活动权利,率先“揭竿而起”,不约而同发起了“抵制作业”运动;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学教师也一直在进行作业改革方面的有益探索。为此,书中多处引用了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兼语文教师刘春生及他的同事们的作业改革经验,这集中体现在他《作业的革命》一书中。正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作业的革命”势在必行。
本书针对当今中小学生作业太多的现实,不回避问题,不高谈阔论,实实在在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都有哪些具体思路和方法。书中提炼出应对作业太多问题的26个关键词,首先举出典型案例,然后剖析关键要点,最后点明关键之处,希望能为父母和老师多提供一些具有实效的操作建议。
读完本书,如果您今后再遇到孩子作业太多的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本书介绍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帮助孩子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并促使孩子在学习上不掉队,甚至能更进一步,本书的作用就达到了。
严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