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8 说不(1 / 1)

几千年来,中国家长一直教育孩子“要乖,要听话”,并且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殊不知,一味要求孩子乖,不许孩子说“不”,反而扼杀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

古今中外,不会说“不”的人办不成大事。在敢于说“不”的孩子身上,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而创新,是一个人升格为人才的基本要素。敢于表明观点,是人的一种重要素质,说“不”,正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重新认识。

镜头回放

2005年8月的一天中午,一位住在6楼的母亲到楼顶平台上晒被子。等她晒完被子回家时,发现门被风吹得关上了。她推,推不动;顶,顶不开。想到煤气灶上正在煮饭的高压锅,想起几天前听说某地发生的高压锅爆炸事件,她浑身直冒冷汗。情急之下,她想到儿子正在楼下篮球场打球,便赶忙下楼去喊儿子。

听到母亲急促的呼喊,听话的儿子放下篮球就和妈妈一起往家走。在一楼的楼梯口,母亲看到一辆摩托车后座上有一段绳子,着急的她病急乱投医:用这绳子将儿子系上,从楼顶放到6楼自家的阳台上,不就可以从阳台进入屋内吗?

面对这样的高危险动作,一贯“听话的”儿子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母亲用这根绳子的一端系着儿子,一端系在楼顶平台上。儿子顺着绳子缓缓下沉,正沉到6楼阳台边时,咔嚓一声,绳子断了,随后便是咚的坠地声。

一条14岁的鲜活生命啊,因为过于听话而提前谢幕。

关键词辨析

说不: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人或事作否定的回答。

这里说“不”的对象,既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家长。

家长应当明白,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善于、敢于说“不”,往往是有主见、有实力的象征,与谦虚并不矛盾。谦虚是一种美德,而怯懦则是一种人格障碍。不敢说“不”,通常是怯懦、自卑的表现,而自卑决不等于谦虚。

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求孩子在彬彬有礼的前提下,勇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婉转或直接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

不敢说“不”的人,通常不忍心拒绝对方;或者担心如果不顺着对方,自己可能会吃亏。可是他们偏偏忘了,如果自己顺着对方,无论在精力、能力、交际、财力等方面都会力不从心。事后他们时常懊悔:早知这样,还不如当初干脆说“不”,长痛不如短痛,反倒落个轻松。

除此以外,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在许多情况下,孩子说“不”往往会有其特定含义。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首先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然后心平气和地对待。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应当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属于原则性问题,应当对孩子讲明道理。如果孩子年龄太小,讲道理他听不懂,则可以采取打岔的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关键处点拨

家长应该懂得,在很多情况下,孩子说“不”并非与你作对,而是在试探你、试探周围环境的反应。换句话说,这时候孩子说“不”,不是故意的,而是下意识的。如果你当真,就表明你不懂孩子的心理状态。

关键处点拨,要求家长在这方面做到以下4点:

1 了解孩子说“不”的真实意图

无论你的孩子年龄多大,只有当他面对你敢说“不”时,才表明他长大了。因为只有这时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人,有自己的主见,能够“独立”地处理事情了。

孩子说“不”,目的之一是想看一看别人的反应。也就是说,他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周围环境的反应会有怎样的变化;他要试一试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2 鼓励孩子恰当地说“不”

古今中外,不会说“不”的人办不成大事。在敢于说“不”的孩子身上,家长看到的虽然有许多“不听话”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孩子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而创新,是一个人升格为人才的基本要素。敢于表明观点,是人的一种重要素质,说“不”,正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重新认识。

孩子敢于说“不”,表明他们有主见。如果说“不”能够得到家长和他人的尊重,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就取得了胜利。因为孩子最了解自己,最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有责任为自己作出抉择。

简单的一个“不”字,对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判断力大有好处。社会环境对孩子存在着太多**,孩子如果不敢说“不”,就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尤其是女孩子,在遇到性骚扰、逼迫吸毒卖**的威胁时,敢于说“不”,就可能远离危险和犯罪。

家长鼓励孩子说“不”,前提是尊重孩子说“不”。这不但要表现在语言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家长要尽量蹲下来与孩子对话,从而使孩子感到双方平起平坐,你在尊重他。否则,就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自卑的阴影。

家长如果带孩子外出,当别人拿水果或食物请孩子品尝时,不要代替孩子说“不”,因为这不一定是孩子的真实意愿。这与孩子懂不懂礼貌无关,而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愿和个性有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作出选择,而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3 家长也可以对孩子说“不”

鼓励孩子说“不”,家长当然可以说“不”,并且应当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这是相辅相成的。

这里有必要搞清孩子说“不”与“顶嘴”的区别。虽然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但区别还是明显的,关键是从孩子的角度看,他说的是否有理。如果有理,就是前者;如果无理取闹,就是后者。当然,这两者之间也是可以转化的。虽然孩子无理取闹,可是如果家长允许他申辩,就又变成说“不”了。

家长对孩子说“不”,要注意策略。总的原则是,孩子说“不”,应当鼓励、欣赏、认可;孩子“顶嘴”,屡教不改,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进行教育:讲道理,让孩子闭门思过;不与他理论,在适当的时候给他台阶下;冷静处理,让孩子自己无趣地离开;转移谈话方向和话题;双方各退一步;干脆按孩子说的去做,说不定真理在他那里呢?

家长无论对孩子多么喜爱,家庭经济条件有多好,都不该成为孩子的“愿望满足器”。俗话说,欲壑难填。家长如果不敢对孩子说“不”,孩子将来成年后,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问题,因为他们从小对现实的认知是扭曲的。

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家长都不能因为孩子说“不”而发火。如果家长一听到孩子说“不”就暴跳如雷,对孩子打骂、喊叫,企图压服孩子,结果可想而知。现在的孩子脾气都很倔,你越要他“听话”,他就越不“听话”,从而说出一连串的“不”。最终,不是你退让,就是矛盾升级。

家长对孩子说“不”,前提条件是要听清孩子的要求。如果家长没有听清孩子的要求就说“不”,或者随意拒绝他们的合理要求,就会造成他们是非观念紊乱,自我意识降低,从而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搞不清方向,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甚至会出现“反正说什么你们都不同意,干脆就不告诉你们啦”的结果。

拒绝孩子的要求后,家长应当解释原因。无论孩子是否听得懂,都要这样做。

4 不要求孩子成为乖孩子

允许并鼓励孩子说“不”,与传统的培养乖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不符的。家长应当修正固有的传统观念,不把培养乖孩子作为教育目标,否则很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乖乖听话’这个观念,在美国社会并不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表现。我认识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不是好孩子,但后来有大成就。而正因为他们不是‘好孩子’,所以胆子比较大。他们念中学、念大学,念了两年不念了,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可是这些人在美国比较被容忍。而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

几千年来,中国的家长一直教育孩子“要乖,要听话”,并且把听话的孩子定位为好孩子。结果怎么样呢?看一看我们的周围就知道了。许多小时候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后进学生”,长大后进入社会,取得了很大成就。要求孩子乖、不许孩子说“不”,在某种程度上是扼杀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

因为即便是乖孩子,也有主见。有主见而不敢说“不”,表明这种家庭教育是失败的。

本案例更能说明问题。如果这个孩子对母亲提出的这种要求明确说“不”,或者表现出一丝害怕,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

而正是孩子的一贯“听话”,使他从小就唯命是从,以至于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视死如归”,结果真的命丧黄泉。而直到这时候,这位母亲才痛不欲生,那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孩子,与现实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相差太远了。

关键的关键

1 不要看到孩子说“不”,就抱怨自己“管不住”孩子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决不以“管得住”“管不住”孩子为标准。

2 鼓励孩子说“不”,家长首先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和申辩。犯罪嫌疑人还可以辩护呢,更何况孩子呢?

3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分听话的孩子也是问题儿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教育得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