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要敢于谈钱(1 / 1)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从我来看,市场经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市场的经济”。也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放到市场上去衡量、掂量一番,才能确定它的真正价值和价格。

例如,商品交易有商品市场、人才流动有人才市场。一旦商品是不是值钱,就要看商品市场上的成交价格高低;你是不是人才,也可以通过人才市场上对你的追捧程度来得到观察。关于后一点,公众对明星的观察角度会看得更清晰。

既然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钱),那么父母平时在孩子面前谈钱,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要知道,许多父母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孩子面前谈钱。

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谈钱过于庸俗,所以不想让孩子过早接触到这种“阿堵物”,粘上“铜臭”味;二是不希望孩子因为钱的因素过分惦记家庭,从而影响学习。这种情况尤其在条件比较贫困的家庭中更常见。当然,也有一些条件特别好的家庭也会采取这种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铜臭”中的“臭”字本来就有三种含义,分别是:香味、臭味、味道,尤其是在古文中,更多的是“香味”的含义。如果是这样,古人所说的“铜臭”实际上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铜香”,那就更没有什么理由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谈钱了。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许多父母或许是因为工作、生活不顺或入不敷出,也有从小所受的教育关系,所以对金钱总是抱有一种恐惧和反感态度,而不是兴奋和欢快。

尤其是在经常为钱发生夫妻争吵的家庭中,就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只要一谈到钱,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就会来气,所以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钱就不是个好东西,它就像插在父母中间的第三者那么可恶。

这种情形对培养孩子的财商非常有害。孩子如果从小就对钱有一种恐惧和不满态度,将来还怎么以乐观、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它呢?就好像孩子不喜欢这门学科和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就很难学好这门功课一样。

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严重。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下学期这名老师可能就不教他了;如果孩子不喜欢甚至讨厌钱,你还能寄希望于他以良好的心态来管理、运用钱吗?

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父母在家中要以轻松的口吻讨论钱的话题,尽量让孩子也参与进来,让他觉得钱就是我们家庭成员中的一份子,我们彼此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要和睦相处,而不是互相憎恨。

俗话说,“跟谁有仇,都不会跟钱有仇”,说的大抵就是这个道理。这种介入开始得越早,对提高孩子的财商就越有帮助。

举个简化了的例子来说,如果你家中现在有30万元余款暂时不需要用,这时候准备干什么呢?你就可以一家三口坐下来讨论这个问题了。一方面,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尊重自己,把他也当作家庭成员之一(事实上本该如此);另一方面,更可以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到金钱世界,进入投资、理财领域,用“富孩子”的思维来考虑问题。

如果把这些钱存在银行里,一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可拿利息0.675万元。而如果把它用来购置一套二手房对外出租,每月租金至少可以有1100元,一年下来就是1.32万元,差不多相当于银行利息的2倍;更不用说,这套二手房永远属于你,永远可以对外出租,并且租金收入还会越来越高。相反,如果是单纯的银行储蓄,看起来每年都有利息收入,但实际上这笔利息收入还赶不上通货膨胀,得到的是负收益。

这样一对比,哪怕孩子的年龄再小,他也会恍然大悟的:原来,钱放在银行里只是一种“负债”,它随时随地都在掏你的口袋(表现为实际购买力下降);而现在把它变成二手房,就摇身一变成了“资产”,随时随地能给你创造财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