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高材生的错误观(1 / 1)

钱在现实社会中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万能的。况且,人们所说的“没钱”多是一种比喻,指挣的钱或存的钱没有别人多,并不是一分钱没有、到了需要乞讨的地步。

明确了这一点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财富观念有问题。遗憾的是,人们对此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一封家长来信,大致内容如下:儿子的中考分数终于出来了,当知道他只能读一所民办高中时,全家笼罩在一个巨大的阴影里。其实,考前我们都预计到了这个结果,因为他所有的模拟考试的成绩都差不多。他才15岁,可是他并不接受自己考不上高中的后果,不想上技校或者就业。问他,知道技校职高都学什么吗?知道,叠被子铺床!我和丈夫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好学生,我们对儿子的期待并不高,不要求他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或者满足父母未曾实现的梦境;但也没有低到非脑力劳动这条线。我们对儿子的期待是,接受一般的高等教育,有个基本稳定的工作,薪水大概能养活自己或者将来的小家庭。难道,我们这样的期望也高了吗?唉,我真是个失败的妈妈。

这就是我们周围的父母,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至少也要坐办公室,却全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力和志向。父母能干的,希望孩子能再接再厉、超过自己;父母窝囊的,变本加厉地希望孩子要为自己翻本。于是乎,全家乃至整个家族的希望就全都压在这个独生子女身上。孩子不管干什么,都活得不开心。

在我们这样一个什么都看文凭的社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甚至可以说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究其原因在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如果你再用原来计划经济的观念看问题,势必就是“刻舟求剑”的目光了。

我有一位高中同学1982年大专毕业。在当时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他兴奋地把文凭扔在地上说,我这张文凭掉在地上会蹦三蹦。虽然我们明明看到是飘下去的,悄无声息,但依然相信他的这一说法。

但仅仅10年过去后,大专文凭就被淘汰了;又过了10年,本科文凭也不吃香了,不管招聘什么岗位,一律都要求“本科以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然后开始工作生涯。由于生活、工作节奏不快,所以知识(文凭)的折旧速度不快,凭一张文凭熬到退休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听到对方是“大学生”就觉得非常有学问的原因。因为当时的一张文凭,就意味着你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政府把你纳入了“人才”范畴,你可以安安稳稳地工作到退休,之后依然可以享受丰厚的退休金,生老病死都由政府兜着。

可是现在不同了,市场经济大大加速了知识(文凭)的折旧,更不用说那些学非所用、滥竽充数的文凭了。即使你有真才实学,一踏上工作岗位也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需要不断考研、进修、阿谀奉承,以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即使是这样,还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不用说,每个人都没有了安全感,才需要通过不断跳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以便存一大笔钱用于自己和家庭今后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退休后的保障。

看到这里,你就可以看出上述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妈妈,观念之陈旧落后了。

在她看来,自己的孩子必须考一个普通高中,然后上一所哪怕是最普通的大学,这样才能找到一份既安全又有福利保障的工作。

殊不知,这种具有基本保障的工作充其量也是临时的,要想确保饭碗永固,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真本领。为此,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否则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只有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什么保障计划,才能使自己和全家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具体到这位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逼着他去走“读一个好高中—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份稳定工资”的羊肠小道,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垫底;而是及时根据孩子的具体特长,着重提高他的财商,培养一身过硬的内在本领。

只有这样,参加工作后整天担心的就不是老板什么时候辞退你了,而是你什么时候准备辞退老板、另谋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