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有“勤俭持家”的传统,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是储蓄。可是从财商角度看,储蓄只会让你越来越穷。这并不是反对你把钱存在银行里,更不是和银行作对,而是揭露了一种真相:投资越来越富,储蓄越来越穷。
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就不要过于强调储蓄的重要性,更不要一味陈词滥调地告诫孩子,“要尽早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云云。如果良好的储蓄习惯仅仅是指把现金存在银行里比放在家里安全还有一点说得通;那么把储蓄当作一种投资理财行为,就是大错特错的了。
谁都知道,你的储蓄收入来源于银行存款利率,而银行存款利率总体上是低于通货膨胀率的。也就是说,你把这部分钱存在银行里拿利息,届时本金和利息加起来的实际购买力总是在不断下降的。
以2010年10月的数据为例,我国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为2.5%,通货膨胀率为4.4%,两者相差1.9%。换句话说,如果你在银行里有10万元一年期定期储蓄,那么一年下来你从银行得到的利息收入虽然会有2500元,但仍然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实际购买力反而要降低1900元。
这里还没有考虑利息税的因素在内。
所谓利息税,是指对个人在我国境内储蓄人民币、外币取得的利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我国的利息税是从1950年开始征收的,税率先是10%,后来降到5%,1959年停征。1999年恢复征收,税率提高到20%,2007年8月降低为5%,2008年10月起暂免征收。请注意这里的“暂免”用词,并不是完全停止征收。
征收利息税是全球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例如日本的利息税为15%,德国为30%,瑞士为35%。美国没有专门的利息税,但是会把工资、存款利息、稿费、股票投资获利等合并在一起纳税,比例高达39%。
由此可见,这些国家的银行储蓄都会因为征收利息税的因素,从而使得你的财富加速度缩水。而且国外的普遍做法是,除了本币存款利息、外币存款利息外,企业债券利息、国债利息、投资收益等也都被纳入利息税征税范围。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你从银行取得贷款,则可以起到节税作用。节税,意味着你提高了收入、扩大了财富。
例如我们都知道,许多娱乐明星都有自己的企业,他们明知自己整天忙于拍戏、唱歌、演出,没时间打理企业,说句不好听的话,许多人在这方面是一窍不通,可是他们依然雇人经营管理,从来就没有准备关门大吉的念头。
为什么?原因之一就在于资金运作。例如,本该属于他们个人收入的巨额收入用公司名义入账后,就变成了企业经营行为,从而可以逃避个人所得税征收(这时候适用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与此同时,个人的所有费用支出,哪怕是外出拍戏途中嘴里嚼的口香糖,也都会计入公司成本,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纳税额。他们通过银行贷款用于投资其他实业,银行贷款所需支付利息又会在企业账上表现为“财务费用”项目。“财务费用”增加了,企业利润减少了,从而上交给政府的所得税就相应减少了,这就是节税。
节税不但光明正大,而且完全合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得到的银行贷款数额越大,这种节税效应就越显著。
所以可以特别关注一下,没有哪个明星,推而广之,没有哪家效益好的企业会把钱存在银行里拿利息。他们都很精明:储蓄存款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穷。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如果仅仅把储蓄说成一种理财方式讲给孩子听,并无不妥;而如果一本正经要求孩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这种观念就过时了。
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在南京某大学当教授,从小就是个乖乖儿。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从小到大一直教育他说,“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好好存钱、买房子”。
父母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大约2002年春节罢,我在他家里时,他对我谈了新年想法,说准备把多年来的银行储蓄取出来,再贷款几十万,买套140平米的新房,现在的住房太旧了。他父母一听赶忙说,这不行不行,贷款几十万,你以后拿什么来还!你这辈子不是要苦死了?!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他放在银行里的那几十万元储蓄,每年所得利息与房价上涨速度相比简直是龟兔赛跑。
可恨的是,龟兔赛跑故事中的兔子会偷懒睡觉,而房价上涨这只“兔子”却一直异常兴奋,一路“兔”不停蹄,把乌龟甩得无影无踪。
据说,我的这位同学直到现在还没有住上新房。望着存在银行里的这几十万元现金,再看看现在的房价上涨速度,存也不是、买也不是,简直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