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1](1 / 1)

张可久

青苔古林木萧萧[2],苍云秋水迢迢[3]。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4]。

[注释]

[1]鲁卿:作者的友人,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

[2]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

[3]迢迢:高、远貌。

[4]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赏析]

这首小令通过对友人山斋的描写,表达对隐居山中的“鲁卿隐”的礼赞,也表现了作者由衷的向往之情。这是一个深秋,作者来到友人居住的深山。这里背山临水,作者看见山上一株株古树萧萧,树上爬满了青苔;因为处于森林之上,天上的云也显得更青,苍云低回,使这里的环境更加清幽。一江清澈的秋水从门前向远方流去,把人的视线牵向山外,拓展了画面层次。这两句从宏观上描写友人居处的大环境。第三句写友人的山斋。作者没有描写室内设施,而以“满山红叶”掩映山斋,把山斋烘托得热烈而富有诗意。因为“红叶满山”,因此山斋显得更小;而山斋的“小”,使舍内的氛围更显温馨、祥和,可以想见主人的热情、周至。“有谁曾到?”不直接说自己“曾到”,而出以问句,意含深刻。既写出了友人山斋的幽深难找,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山斋的赞美和向往,还含蓄地批评统治者“遗落”贤人于此山林。最后一句写作者通过溪桥,向友人的山斋走去。作者自称“探梅人”,既显作者的风雅,也是对友人的称赞。“梅”是实指,也是友人人格的象征。而“探梅人走过溪桥”本身就是一幅画。作者采用大处泼墨,小处点染,烘托映衬,层层添加的方法,把友人的居处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如最后一句,在前面描绘友人山斋处古木之中,掩映在满山红叶之下,添加上“溪桥”,使画面掩映多姿,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小令对写山斋环境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友人形象的描写,也是作者赞美隐居生活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