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振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1]。笑谈间汉鼎三分[2],不记得南阳耕雨[3]。
[幺]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4],算也是英雄了处。
[注释]
[1]赚出:请出。梁父:诸葛亮未出茅庐时曾作《梁父吟》,此处指代诸葛亮。
[2]汉鼎:指汉代社稷。
[3]耕雨:晴耕雨读。代隐居。
[4]彻:到。
[赏析]
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事业的感慨,流露出失意之情。前两句言诸葛亮与刘备一拍即合。刘备作为书生理想的贤君,曾三请诸葛出山,礼遇有加,但在冯子振看来,诸葛仍算不上“高人”。他在《处士虚名》中说:“高人谁恋朝中住,自古便有个巢父。”“早赚”既写刘氏心机,诸葛亮作为刘氏政治的一粒“棋子”入其“囊中”,亦写诸葛亮早有“出山”之念。拯民于水火也好,眷恋红尘富贵也好,图千古功名也好,在逍遥世外的“高人”看来,都未必合算;“抱膝”“梁父”既是写诸葛亮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理想与追求,又是描绘笑傲红尘、隐逸林泉的“高人”隐士的形象。那么,谁是“高人”呢?他们为什么又“遗失”林泉呢?这两句意在言外。三四句在对比中写诸葛亮在建功立业之后,早忘了初衷,表达了作者的惋叹之意。五六句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都像风卷残云,一去不复存在;英雄的业绩,也像滚滚的长江之水,向东奔流去不返了。一个“叹”字,透露出作者为什么为诸葛亮出山而惋惜。最后两句说,英雄的业绩,如今还常常被村野的渔父和樵夫传诵,这也许是英雄人物的最好结局吧!也就是说,这些英雄豪杰们哪里去了呢?无非是只在渔民樵夫的口里传述罢了。“煌煌事业随风去,百代名流尽湮没”,透露了作者影射现实之意,发人深思。
《赤壁怀古》前四句为叙事,后四句为抒情,全曲情绪比较低沉,颇多感叹,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