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融资案的主要承销商Donaldson自始至终皆提供我们一流的服务。不像大部分的公司,伯克希尔并不会为了一些特定的短期资金需求而去融资。我们借钱反而是因为当我们觉得在一定期间内(约略短于融资年限)将有许多好的投资机会出现,最佳的投资机会大多是出现在市场银根最紧的时候,那时候你一定希望拥有庞大的火力。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负债率一定要低;公司负债率越高,那么你的投资风险就越大。当然,同样是负债,企业在什么时候借钱也是不一样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在1980年8月发行了6000万美元的债券,利率为12.75%,发行期限25年(2005年到期)。按照规定,公司将于1991年开始提存备偿基金。
他特别指出,伯克希尔公司和其它大部分公司借款不同的是,融资的主要目的是看到今后一个时期内会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出现,需要拥有庞大的火力来追加投资,而不是为了短期资金需求。在巴菲特看来,最佳投资机会大多出现在市场银根最紧的时候。
实际上,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因为市场上银根收紧,这时候的钱也会更值钱。所以他介绍说,同样是负债经营,银根收紧时候的负债经营对提高经营业绩的帮助作用更大,因为这时候的投资机会很多——大家资金都很紧张,想投资而没钱,这时候的火药就更有杀伤力了。
在分析投资对象的类型时可以发现,巴菲特特别偏爱那些会产生现金流而不是消耗现金流的企业。从主观上看,巴菲特是想通过掌握这些现金把它投资于其他方面,获取更大的业绩回报;而从客观上看,对于企业经营来说现金是王,谁有现金,谁就能在机会来临时勇敢地抓住投资机会。如果届时缺乏资金,即使负债经营,这时候的资金使用率也是最高的。
巴菲特曾经说过:“由于高通货膨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它们必须将所赚得的每一块钱再投入才能维持其原有的营运规模,就算这些公司账面数字再好看,除非看到白花花的现金,我们对之仍保持高度警戒。”这已经说得够明白的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每年他们都要研究上百件企业购并案,其中只有极少数能引起兴趣。无论如何,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对象,都希望是那种能够保持适当的资金流动性、负债比例,结构适当、并且保持充足的资本实力的企业。虽然这样的标准在有些人看来比较保守,也会造成实际投资回报率打个折扣,但却是唯一能够保证投资安全的一种方式。
可是谁都知道,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它旗下有那么多公司,如何经营、如何负债巴菲特基本上不管;说实话,他也管不过来。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另一方面他也不可能样样都懂,他最擅长的地方还是投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又如何来促使旗下的那些企业控制负债规模呢?
巴菲特的秘诀有两条:一是要求旗下公司的那些明星经理人,要把企业当作是自己唯一的资产一样来长期经营;二是认真考察公司管理层是否优秀。他说,这有点像谈恋爱:母亲在女儿恋爱时总是会告诉她要“睁大眼睛”,而当结婚以后则要学会“眼睁眼闭”——说穿了,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你可以了解他,但是很难改造他。
在巴菲特看来,企业经营亦是如此。他说,当你向某个人买下一家企业后,然后又让他以伙计而不是老板的身份继续经营这家企业,在此前后他的心态是非常微妙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对这个人有更多的了解。否则,对这个企业了解更多的是他而不是你,如果心术不正,他就会有太多的机会欺骗你。而到那个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对此,巴菲特的经验是这个人一定要优秀,并且乐意留任,否则他就不会收购该企业。
巴菲特介绍说,伯克希尔公司长期投资的罗克福德银行(Rockford)的创始人杰因·阿贝格(Gene Abegg)1980年7月去世了,终年82岁,他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人。
巴菲特回忆说,当初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杰因·阿贝格就非常坦诚——他把公司的所有不利因素都全部摊在桌面上,即使几年过去后,他还会谈到当时交易时漏掉的细节。
要知道,当初杰因·阿贝格把银行卖给伯克希尔公司时已经71岁高龄了,可是依然是那样辛勤地工作。他在工作中极少发生失误,一有失误就会立刻报告,因为他永远记得自己是为别人处理钱财。对于像他这样的为人,伯克希尔公司还能要求什么呢?果然,这家早在1933年持有现金便足以立刻清偿所有客户存款的银行,业绩表现一直位于全国前茅。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强调说,伯克希尔公司很少负债,如果真的要负债,也会比较保守,宁愿放弃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也不愿意过度融资。其衡量标志是,每1元钱至少要能发挥1元钱的市场价值。从历史经验看,每当银根收紧时,非常吸引人的投资机会便会更多一些。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在全社会银根紧缩的背景下,这时候企业举债所面临的投资机会会更多。伯克希尔公司的原则是,宁愿保守一些也不愿意过度负债。而对于旗下的那些独立企业,他则倾向于通过人品考察来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