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投资组合还是没有多大变动,我们打盹时赚的钱比起醒着时多很多。按兵不动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明智的行为,就像是我们或其他经理人不可能因为谣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可能调整贴放利率,或是华尔街上那帮土匪大幅度改变他们对股市前景的看法,就决定把旗下高获利的金鸡母卖来卖去一样;我们也不会对拥有部分所有权的好公司股票任意出脱。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准备持有10年的股票不要买。从他自己的投资经历看,他在打盹时赚的钱要比醒着的时候多很多。所以他开玩笑说,他宁可每天睡着了打盹,也不愿意醒着。意思是说,他宁愿买入好股票后就远离股市、持股不动,也不愿意去每天关心股市的涨跌变动。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组合并没有多大的变动。根据他的经验,他在打盹时赚的钱比醒着的时候要多很多。所以他说,按兵不动就是一种明智的投资行为。
他说,就像他不可能听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可能要调整利率了,或者美国华尔街上的那些投资机构大幅度改变了对股市发展前景的看法,就把手中拥有的好股票频繁买进卖出一样;投资者更应当关心的是,能否以合理的价格取得拥有绝对竞争优势和德才兼备管理层的好股票。只要这些股票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就应该一直持有下去。
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投资,巴菲特说,投资者到最后会发现,自己的绝大多数股票实际上集中在少数几只好股票上。这个道理很好理解,这就像篮球俱乐部把投资集中在一群大学明星篮球队员中20%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球员身上一样,这里也同样完全符合“二八定律”。
巴菲特介绍说,无论是买下整个公司还是拥有部分股票,大家都会发现,他偏爱那些变化不大的企业和产业。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拥有10年、20年以上的竞争优势;而那些发展变化快速的产业环境,或许能让其他投资者一夜暴富,却无法提供他所想要的那种稳定性。
比较而言,他宁可希望拥有这种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稳定型发展企业,也不希望买到那种上窜下跳的黑马型股票,后者只会让人心惊肉跳。
也正因如此,巴菲特拥有的股票都具有这种稳定性,所以每天晚上他都能心安理得地睡觉,并且希望睡觉的时间更长一些,因为他在睡着的时候赚的钱比醒着的时候更多。当然,这只是他一个玩笑的说法。
关于这一点,巴菲特其实早在20岁时就有这种想法了。他说,如果你拥有1美元、每年增值1美元,期限是20年,这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把你的1美元卖出去,然后重新进行投资,当然,这时候你是必须支付税款和交易费用的;另一种选择是你什么也不做,就这样静静地等待20年时间过去。要知道,这两种选择的结果会大相径庭。
第一种选择你看起来很忙,而且每年都有收获,可是20年过去后你所得到的投资回报却只有2.5万美元。由于每年都要卖出、买入1次股票,所以这20年中你必须作出40项决定,而且每一项决定都不能错,这样才能保证年年获利。而在第二种选择下,你什么都不用做,最终所能得到的投资回报却可以高达69.2万美元。[1]
巴菲特由此认为,投资者购买股票应该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考察。这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只有第一个跑完全程的人才能称得上冠军。他说,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朱利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过去都曾经在投资市场这个马拉松比赛中取得过阶段性第一,但它们都没能跑完全程,所以是很遗憾的。
巴菲特承认,投资者希望手中拥有的股票能够长期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但同时任何产业都会发生变化,并不是所有希望都能最终实现的。不过即使如此,也不能否认他的投资观念就有什么错。
他举例说,1996年喜诗糖果公司的经营状况就和1972年他买入该公司时有很大不同,这很正常。20多年过去后,喜诗糖果公司的生产设备、产品品种、销售渠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消费者依然喜欢购买盒装巧克力。而购买盒装巧克力的首选品牌就是喜诗糖果,这一点可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不要说在这20年间,就是从20世纪20年代该公司创立以来就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而巴菲特估计,这在今后的几十年间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巴菲特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他的言外之意是说,他购买喜诗糖果公司的股票有把握预测它的未来,那就是一如既往。正因如此,他对买入这样的股票才会感到放心,晚上睡觉时可以高枕无忧。因为这样的股票放上多少年都不会“变质”,并且总会取得稳定的获利回报。
巴菲特不无幽默地说,人人都希望改变现实。作为公民的一分子,他和查理·芒格也同样希望有新的观念、新的产品、新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因为这对自己有好处。不过,从投资者身份看,他和查理·芒格把热门股票的态度看作是像在太空探险一样。如果有投资者愿意对这样的太空探险勇敢地去进行尝试,他们会给予喝彩;可是,如果要他们自己去亲自上阵,那就还是算了吧。
其实,这不就是我们绝大多数投资者的真实写照吗?当电视、电影里出现一些惊险动作比如杂技表演,你会觉得很好看;可是,如果要你去冒这样的险,绝大多数人都会退避三舍的。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就不把自己的投资当回事、非要去冒险不可呢!
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出不了巴菲特的原因。无论是上市公司、投资机构还是普通投资者,几乎全都处于短视和浮躁状态。
在中国,有那么些投资精英在通往“走向巴菲特”的路上还没走到一半,就纷纷倒在通向监狱的路上。2015年爆发的大规模股灾,终于让那些一开始跟着叫嚣是国外势力在做空中国的机构最后傻了眼。说穿了,全都是自己人在捣鬼。这也再次印证了巴菲特的那句断言:“没有人会靠押注自己的国家崩溃而获得巨大成功的。”[2]
相反,坚信长期看好未来则会获益匪浅。一则典型案例是:1995年9月摩根士丹利公司北京首席代表汪潮涌,应微软公司之邀,在北京钓鱼台与前来为下月家庭旅行打前站的巴菲特及夫人苏珊·汤普森共进晚餐。
席间,巴菲特一边喝着可乐,一边与大家分享他的投资理念。他对汪潮涌说:“年轻人,(要)相信中国会有巨大的盈利,要相信你自己的国家。”他心里从此播下了创业的种子,于1999年5月辞职创办了信中利公司(寓义是巴菲特对他的忠告“相信中国会赢利”),通过投资百度、搜狐、华谊兄弟公司等,2016年6月市值已达90亿元人民币。[3]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与其忙得直不起腰来,不如采取一种偷懒的方式获利更多。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到一只值得你永久持有的好股票,然后就放在那里按兵不动。他自己的投资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1]这里请注意,美国的股票交易需要缴纳34%的所得税。由于中国股市交易无此税种,所以这时候的投资回报更会高达2 20=1048576元,是前者的1.5倍。
[2]李双江:《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巴菲特?是因为中国人太聪明》,前瞻网,2016年4月30日。
[3]《21年前巴菲特对他说:年轻人,相信中国会有巨大的盈利》,和讯网,2016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