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买的股票中,3个月之后,我仅对其中不到1/4的股票感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都买进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也许我会不喜欢其中的几种,但我会继续持有我喜欢的那几种,并增加它们的持有量。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
彼得·林奇认为,投资股票也像恋爱、结婚一样,要先“恋爱”后“结婚”——只有对每只股票有所了解,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值得投资的股票;而要进行这种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先少量买一点,以此来逼迫自己去关心、了解这只股票,近距离考察它的基本面。
所以,彼得·林奇投资股票的一大特点是:买卖的股票品种特别多,而且换股频率特别快。
一般来说,在平常的一个普通交易日,他要买入5000万美元股票,同时也要卖出5000万美元股票。这个操作过程,通常安排由3位交易员来专门负责。
彼得·林奇为什么这样做呢?了解其他几位投资大师选股经历的读者知道,这种做法很可能是独此一家。原来,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对将要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股票先做一个局部试水,看它是否真的值得投资。
彼得·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公司时,持有1400多种股票,股票的换手率每年超过300%。据他自己统计,他在13年任期内一共买过15000多只股票。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美国股市上几乎没有彼得·林奇没有买过的股票,直至称他为“股票多情种”。
彼得·林奇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说,如果他遇到10只股票,他会很高兴地把它们全部买下来,然后慢慢加以仔细研究。毫无疑问,这种操作方式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不可能都符合他的投资要求。但这不要紧,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分析,其中总会有个别股票非常值得投资的。
彼得·林奇介绍说,大约在3个月以后,他就会保留其中不到四分之一的股票,然后增加对它们的投资,而把其它的股票统统卖掉。按照这个比例推断,其中大概有两三只股票是比较理想的,而一定会有1只股票是最理想的。
他说,之所以进行这种广种薄收、频繁交易,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麦哲伦基金的规模太大
麦哲伦基金规模大,就不得不通过频繁交易、尽可能投资更多品种的股票,来适合政策法规要求。
事实上,在每个国家的证券法律中,都会对每家基金公司持有某种股票的最高比例作出明确限制的。而基金规模太大,就必然需要增加股票投资只数,以符合法律要求。
尤其是许多上市公司的规模很小,即使按照法律规定的投资数额,达到了该股票的投资上限(总股本的10%),也没有多少金额;而基金公司要对外投资,就必须有足够多的股票数量。如果你要庞大的麦哲伦基金只投资少数几只股票,它又不能100%收购这些公司,那还怎么投资呢?
二是彼得·林奇承认,许多股票是否值得投资,他其实也吃不准
彼得·林奇认为,通过少量买入一点股票,然后对它进行了解、分析、研究,会有助于确定这究竟是不是一只值得投资的股票。
因为在美国,只要你持有某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就能定期收到该公司寄来的财务年报等资料。有了这些及时、直接的资料,跟踪、了解这家公司就容易得多了。
他说,这一条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例如有一年,彼得·林奇一共持有900只股票,其中有700只股票的投资额加起来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这就能说明,在彼得·林奇投资的所有股票中,大约有80%是用来做“试验品”的,真正的重点投资对象不到买入品种的20%。
事实上,由于每天都有大量交易发生,麦哲伦基金的股票组合随时都在改变,而这种改变为增加股票投资的获利回报率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投资业绩看,彼得·林奇1977年刚刚担任麦哲伦基金公司总经理时,当时的基金规模仅为1800万美元,股票投资组合中有41种股票,年换手率为343%。在接下来的3年中,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组合越来越多,年换手率每年都超过300%。由于这种在“先恋爱、后结婚”基础上的婚姻比较牢固,投资回报率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例如,1982年麦哲伦基金在3个月内就投资166只股票,这时候的基金规模高达4.5亿美元。而正是在这一年,彼得·林奇被评为“过去10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麦哲伦基金当年的投资收益率高达305%。
到了1983年夏天,麦哲伦基金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量更是多达450只,到了年底又在此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900只,基金规模也因此升值到了16亿美元!
[投资心法]
彼得·林奇的操作特点是“先投资,再了解,再调整。”他认为,买入10只股票总能发现其中哪只是最理想的,然后增加对它的持有量,把其它股票通通卖出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