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用餐时,大众吃的是发酸的味噌,但师父盘珪永琢禅师所吃的则是新鲜的味噌。
很快地,盘珪禅师就发现他所吃的味噌与弟子们不一样,便质问:“今天是谁典座(注:寺院职务之一,掌管大众饮食之事)?为什么我吃的和大众不一样?”
任典座的大良禅师回答:“师父,今天是我典座,因为旧的味噌已经变味了,为了您的健康着想,所以我换上新鲜的味噌。”
盘珪禅师质问:“怎么可以这样?我吃新鲜的,弟子们却吃发酸变坏的,这样我配当大家的师父吗?有资格说我受佛的教诲吗?”说罢,立即返回方丈室,反锁住房门不出来。
大良禅师着急地在方丈室外等候,想请求禅师原谅,但盘珪禅师始终不予理会。就这样,盘珪禅师在房内关了七天,而大良禅师则在门外守候了七天。
信徒看到师徒二人这样的状况,忍不住向盘珪禅师大声喊:“禅师,你不吃东西没有关系,但是这位年轻的徒弟,你总得让他吃点东西吧!”
盘珪禅师听了,终于打开方丈室的门,微笑地对大良禅师说:“我坚持和徒弟吃同样的食物,等你以后为人师表时,不要忘了这一点!”
养心法语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重视每一个人的生存尊严,没有贫富贵贱、职位高低的差别。就是伟大如佛陀,他也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众中之一”。因此,在丛林里,举凡大众一起出坡作务叫“普坡”,常住慰劳大众辛劳请吃茶点叫“普茶”。从一个“普”字当中,便可见到佛教平等的精神。
盘珪禅师让弟子在门外守候七天,看似严厉,其实是爱护弟子的表现,若对一人宽容,则对大众不平等。他的身教,无非是平等法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