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处理得失?(1 / 1)

佛教与生活 星云大师 500 字 1个月前

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时,我们就不快乐。我们的职务一往上高升,马上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俗语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但能彻悟这句话又谈何容易呢?

禅宗六祖曾说:“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我们几十年的人生,所谓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正如同三更梦、九月霜吗?得,我们得到了什么?失,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有人常慨叹:“人生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我们从娘胎中带来什么?死了又失去什么?这个人生不是空忙了一阵吗?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得”。

《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直无到最后,因为“无所得故”,可以“菩提萨埵”。这说明了我们过去的人生,都是从有形有相,人我是非上去求,并不是真的“得”,所谓“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灭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无”上就没有得失了。对于得失问题的处理,应该从这方面去体会、去解决。

懂得“无”的哲学以后,会有什么境界?例如我们的钱被人骗了,觉得很懊恼,但是懂得“无”的哲学以后,知道未曾有一法不是从因缘生,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钱被人骗走了,也许是前生欠他的债,当作是还债吧!能这样想,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又如你本来很有名望、地位,突然有一天被别人诽谤、诋毁,名位毁于一旦。这时候可以这么想:“无官一身轻”,从荣华归于平淡。那么,名望、地位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了,这就是“无”的哲学之应用。能够这样看破,即便是老病来临也可以无挂无碍。所以,“无”乃包罗万象,不是没有而是神奇。

我小时候就喜欢听出家人唱梵呗,后来出家,因为自己喉咙不好,不会唱。但一个出家人唱诵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参因为唱诵好,而赢得师父们的赞美,甚至受信徒的推崇。而我因喉咙不好,当沙弥时,常常被别人歧视。

后来我心想:我口不行,手还可以派上一点用场,应该好好用我的双手来从事写作的工作。如果能在文化工作上有点贡献,将成果奉献给三宝和一切众生,不也合乎佛教的精神吗?于是我用手写。当初我写文章、出版书,存了一些钱买了地,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佛光山。

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好”,我们在某一边失去了,不必完全绝望,或许在另一边能有所得。重要的是应知道如何认识自己,运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