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般若?(1 / 1)

佛教与生活 星云大师 823 字 1个月前

(一)“般若”和“非般若”

世间什么都是般若,什么也都不是般若。比方念经、拜佛、修行,都是般若的显现,但是当我们念经拜佛时,妄想纷飞,妄念不断,那念经拜佛就不是般若了。骂人、打人,是很粗鲁、很不应该的行为,可是老师、慈母,他本着爱心、慈悲心打他的学生,骂他的孩子,希望他成长;如此骂也好,打也好,也未尝不是般若。

一般人都以为般若就是智慧,或者是知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一般的知识是从事相上去认识世间,那是分别意识,不究竟;般若即大圆镜智,普照世间,还我们的本来面目,从本体上来认识世界。所以般若和智慧有所不同。知识有利、有弊;有好的知识,有不好的知识。从中国的造字来看,当“知”识生病就变成愚“痴”了。

般若不容易解释,也是言语道断,说出来就不是般若了,可是又不能不说,以下我用智、情、意,三者总合起来,或许能说到一点相似般若的意味。

所谓“智”,是透过自己的心灵、智慧,而能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有了正确的了解。

要看清世间一切真相并不容易。一本书、一张桌子、一个茶杯……它们的真相是什么?人我是非、感情苦乐……各种心识活动的真相又是什么?对这一切的外境、内相,我们都能清楚明白吗?就是因为不能认识真相,把一切看错了,才有颠倒妄想,才有是非烦恼,假如有般若智慧,对世间一切都能认出真相,就没有痛苦烦恼。

有一位老太太,每天很虔诚地到寺院去做早课,一天早晨,天还没全亮,她走在路上不小心踏到一个东西,“是一只青蛙!”老太太心想:“糟糕!佛教讲不杀生,我今天踩死一只青蛙,这个罪过很大呀!”她心里很难过,忧忧愁愁地做完早课。回家路上,她特地去找寻那只被她踩死的青蛙,此时天色已明,她仔细一看,原来不是青蛙,是一只茄子!认出了真相,她就不再忧伤烦恼了。

我们世间往往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假如知其一,也知其二,认识真相,认识诸法因缘,如何有这些颠倒妄想、是非烦恼呢?

“情”是一种不为苦乐所动的真情实义。人间的有情众生,所拥有的都是是非好坏,患得患失,苦乐交杂的感情。假如能超脱这种人我的感情而能净化升华,不为苦乐、好坏所动,就是般若了。

所谓“意”指止恶向善的意志,对于止恶向善,有着永远不灰心、永远不懈怠的意志。能认识诸法真相,情绪上能不为苦乐所动,并恒向善道,如此即体得般若的妙义。

(二)般若的层次

般若有深浅的不同,可分成四个层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或者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初步小学的般若是“正见”,是我们凡夫的般若。什么是“正见”?正见有善有恶、正见有业有报、正见有圣人有凡夫、正见有过去有未来。

中学的般若是“缘起”,是二乘罗汉的般若。所谓“缘起”,就是宇宙的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都是条件的聚合。如我们看到周遭所有的房屋、大众、桌子、地板、花草树木,就晓得这个“结果”,必定有它潜在的“原因”,如有钢筋水泥等因缘条件,才能聚合成房子;有种子土壤,才能成为花草树木。所以我们要从结果上面去推求寻找原因,看到花开,就知道花农要付出多少的辛苦;看到一所大学,就想到这么伟大堂皇的建筑,当初是投入多少的智慧、多少的金钱来建设的。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悟道,觉悟的就是缘起真理。所以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大学的般若是“空”,是菩萨所认知的般若。“缘起”真理的法则,是“果从因生”、“有依空立”、“事待理成”。而宇宙万有的现象就建立在“空”的上面。空才有,不空就没有。“空”是菩萨才能体会了解的境界,“空”不是没有,“空”是建设有的。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真空里才能显现妙有。

一般人很害怕谈空,以为“空空如也”、“四大皆空”,其实不然,假如懂得“空”,心如虚空,世界是我心中的世界,一切万有是我心中的万有,这是多么富贵,多么富有。

有了凡夫的“正见”、罗汉的“缘起”、菩萨“空”的认识,再往上高升,就如同到了研究所,此时的“般若”,就是佛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