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行的种类(1 / 1)

修行的种类很多,略分为五种来分析解说。

(一)修身与修心

修身,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修身。日本日光东照神宫的门梁上,有三只雕刻的猴子,神态逼真,其中一只用手掩着眼睛,一只捺着耳朵,一只捂住嘴巴,这象征着什么道理呢?如同《论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佛教也主张修身须先修口,不要随意恶口、妄言、绮语和两舌。

记得我年轻时,有一次咳嗽到喉咙发不出声音,无法讲话。因为在佛门里待久了,所以许多事情比较能够看得开、放得下,当时便想:哑巴是世界上最不会造口业的人,做个哑巴也好。又有一次,患了风湿症,约有一个月,躺在**不能动弹,医生说必须将腿锯断,否则很危险。许多人替我挂念,可是我心里却想:锯断也无所谓,省得在外面东奔西跑,又可安心在家读书、看经、写文章,也是一样啊!

对于怎样修身?怎样修眼?怎样修耳……佛法里都有很好的指导。记得我15岁在戒场受戒时,老师特别训练我们,叫我们眼睛不准乱看。当时我还只是个小孩,有时听到外面有一点动静,举眼要看,老师马上一个巴掌打下来,一边还骂道:“看什么呀!这里有哪一样东西是你的?”我心里想:“没错啊!这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有时嘴巴好讲话,有什么事情,总欢喜建议、饶舌,才一开口,又是一个巴掌打下来:“你讲什么?这里是什么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心里一想:“没错啊!这里是佛堂,怎么能轮到我讲话呢?”因此,一再地勉强自己,不要乱看,不要乱说。后来我干脆不讲话,实行“禁语”,当时大约有一年不讲话的经验,这期间我获益很大。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过去老师对我的严格打骂,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过去有一位修行的老和尚,在深山的古寺里打坐入定,有一个魔鬼想来扰乱他,破坏他的道行,却想不出用什么法子来破坏。

有一天,魔鬼变成一个没有嘴巴的怪物,出现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吓老和尚。老和尚一看,却说:“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嘴巴呢?”

接着又用慈和的口吻道:“没有嘴巴也好,既没有嘴巴,就不会乱吃东西、乱说话了。”

魔鬼一看,吓不倒老和尚,又变成一个没有眼睛的魔鬼,老和尚一看,说道:“怎么又没有眼睛呢?其实没有眼睛也不要紧,以后就不会乱看了。”

魔鬼见老和尚还是不怕,接着又变成一个没有手的怪物,老和尚见了,仍然平静地说:“没有手也很好,没有手以后就不会去打牌、不会乱打人了。”

就这样,任凭魔鬼变来变去,老和尚都无动于衷,最后魔鬼干脆变成一个只有上半身、没有腿的怪物。老和尚仍然说道:“怎么没有腿呢?没有腿也好,没有腿就不会乱跑,以后也不会随便上酒家、跑舞厅了。”

可见,我们的五官和四肢,有时也会变成修行上的障碍;修身,必须先照顾好自己的五官和四肢,不要随意向外攀缘。

一个人除了修身以外,还要修心,我们的心就像盗贼一般,难以捉摸,难以把握。人,把一个如同盗贼般的心养在家里,专门破坏好事,未免太危险了。王阳明先生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有时候,常听人埋怨,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翻来覆去,心猿意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地把握住吗?所以要修心,令心能听自己的指挥。我们的心,如同大元帅,统领了很多的魔军魔将,贪瞋痴慢疑的烦恼,都以心为首领。所以要修行,便要与做大元帅的心、与统领烦恼魔军的心交战,这一仗,是很不容易打的。

修行者,要做一个征服魔军的统领,要有坚强的盔甲,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护身,才能胜过心里的贪瞋烦恼等魔军魔将。一个人身体上有老病死诸苦,心理上有贪瞋痴等烦恼;身体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晓,但心理上的贪瞋痴,则不易对治。

举个例子说明:贪欲如同花朵,瞋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儿开放时,千娇百媚,一旦凋谢,却枯萎不振。人的贪欲亦然,要这样要那样,好比花朵开放般,即使你拥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归属于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良田千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瞋恚心如同蜜蜂,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了人,自己也活不成。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谓:“瞋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凡事常发脾气者,最后还是自己吃亏。爱发脾气的瞋恨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使问题越弄越糟。

愚痴并不是没有知识,聪明的人也有愚痴的时候,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生病了就会变成“痴”。愚痴如“糠”,“糠”把自米遮盖了;一个人如果愚痴,就会障碍真正的智慧;智慧不生,无明频起,对于世间的真理,永远无法了解。

关于身心的修行,《增一阿含经》将它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最下者是“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伪装得很慈悲,嘴里说得很动听,态度也表现得很亲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样,其实心里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杀盗邪**”,这是最下等的。其次,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内心却很慈悲,也真正有道德。第三种的修行是“身心皆行道”,则内外一致,是最上等的修行。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主要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须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愈坚固。

修行的人,应以何者为力量?小孩子想要东西吃,想要大人抱时,他会放声大哭,这一哭,母亲马上过来哄他、抱他、给他东西吃,因此,“啼哭”就是小孩子的力量。凡夫以“瞋恨”为力,有人对不起他,或做事不如他的意,他就大发脾气,骂人、吵架,甚至拿枪动刀,你也奈何不了。修行人以“慈悲”为力、以“忍耐”为力。一个人想考验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可先看自己的慈悲到什么程度,忍耐能到什么程度。菩萨以“精进”为力,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作为他的力量。

由此可知,身心都需要修行,只有修身不修心,不能出三界;专修心而不修身,虽有出离三界之可能,却难以证得最高品位。无量亿佛中,没有病弱的佛陀,因此我们应该身心兼重,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作为自己的力量,如果身心皆无佛法,不但自身毫无成就,也是佛教最悲痛之事。

(二)出家与在家

修行种类的第二种,是出家与在家的不同。就出家人的修行而言,小乘的比丘,必须有出世的思想,过离欲的生活,穿破烂的衣服,甘于淡薄的饮食,住在山林水边,独自修苦行,这就是小乘的修行法。大乘的比丘,因推动人间佛教,有时生活看起来和社会大众一般,吃饭、穿衣,寺庙修饰得富丽堂皇,佛像装置得庄严肃穆,环境到处整理得清洁舒适;其实,大乘佛教的比丘,一样要有出世的思想,只是更需要有入世的精神。至于在家居士的修行,首先要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或是菩萨戒,然后再进一步修持有关大乘宗派的法门,如参禅、念佛等。

过去在佛教界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出家人在弘法布教时,往往以自己的尺度、自己的修行方法,来要求在家信徒,开口闭口便叫人要吃素、要出家、要修道。或是告诉人不可以贪财,因为黄金是毒蛇;不要儿女,因为儿女是冤家对头。于是有人心里想:我们家庭夫妻很恩爱,儿女很孝顺,为了信仰佛教,却要我把他们都看成是冤家对头、是讨债鬼;为了生活,我们需要钱,你却说黄金是毒蛇。这样弘扬佛法,如何能将佛教推广呢?

所以,小乘苦行的出家人思想,并不适宜于在家人的生活。人间的佛教应该知道:儿女不是讨债鬼,夫妻也不是冤家聚头;黄金不是毒蛇,富贵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或许也有人心想:若说不要穿好衣服,为什么佛祖却要装金,装得金光闪烁的?若说眷属儿女都是冤家,为什么佛祖要度那么多徒众呢?若说吃饭要吃苦的,或不好的东西,为什么佛经上说极乐世界的大众要以禅悦为食,比普通饮食更好呢?若说装地毯太浪费,到处整理得平坦、洁净是不必要的,为什么极乐世界要用黄金铺地、要建七宝楼阁呢?

如果用苦行僧的生活来要求大众,那么,首先许多企业家、生意人就不会信仰佛教了,因为他们现代化的各种产品、设备,或是精致饮食、漂亮的衣服都没人光顾了。

在家人信仰的人间佛教,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佛教,是一个快乐的佛教,现世种种的福禄,只要取之有道,并没有罪恶,这是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

有一位信徒问我:“假如这个社会,人人都出家了,世界岂不是要灭种了吗?”

我说:“你放心,在这里出家人看起来很多,但是跟整个社会比起来,却不到百分之一。”

他又说:“万一,万一都出家了,怎么办?”

我说:“你不要挂念,我问你,万一这个世间都是男人,或者万一这个世界都是女人,那又怎么办?假如万一真的世间上的人都出家了,大家全部都断了烦恼,了脱生死成了佛祖,又有什么关系?”

(三)乐行与苦行

在修行的种类中,苦行固然可以修行,乐行也一样可以修行。修苦行的人,都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以苦为乐。苦行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只吃水果,不吃饭,大家赞美他了不起,不食人间烟火;有的人只喝水,不吃食物。也有人以不穿衣服为修行、以烤火为修行、以卧冰为修行、以日晒为修行,甚至有的以睡在荆棘上为修行。

其实,佛法并不重视不合理的苦行,如果说吃水果就是修行,那山里的猿猴,也都是大修行者了;喝水就是修行的话,那河里的鱼儿,也是大修行者了;不穿衣服就算修行,飞禽走兽不穿衣服,也是大修行者了;如此一来,所有水陆空动物都是大修行者了。

佛陀不赞成苦行的修行,当然,在功名利禄的世间,很容易迷失自己。修乐行的人,他的生活热烘烘的;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的。热烘烘、冷冰冰都不好,都不合乎佛教的中道生活。所谓中道生活,是在不苦不乐之间,因为苦乐都足以束缚我们的身心,唯有不苦不乐的中道才是解脱之道。

(四)钝修与利修

钝根者,根基较差,必须循序修持;利根者,则智慧较高,能够顿悟。有些人自叹根基浅薄,认为没有希望成就,看到别人聪明智慧,真是又羡又妒。其实,根基如何,都是过去世修行累积而来,根本不必羡慕,也用不着嫉妒,只要脚踏实地去修持,开悟证道终有成就的一天。佛陀的弟子中,声闻乘人被认为是佛教中的钝根者,佛陀在法华会上说《法华经》时,会中尚有五千弟子不能了解佛陀的说法而退席。但是,经典中记载:一个声闻乘人,从发心到证悟,快则只需四生即能成功,慢则要费六十劫。缘觉乘者算是中等根基,他的修行,快则四生,慢则要经过一百劫。至于上等根基的菩萨乘,成佛也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正是菩萨道令人歌颂赞美的地方。

(五)外修与内修

外修是形式的,内修是精神的。有一种人只重形式没有精神,有一种人是只重精神不拘于形式。只有外修形式的人,着重在每日拜佛多少、念佛多少,内心净化了没有他可不管。很多拜佛、念佛几十年的人,心里的贪瞋烦恼、自私怨毒却比别人更多,所以真正的修行要能内外一如,形式、精神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