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正信呢?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于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于迷信、邪信,糊里糊涂地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等,这些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风水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这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试想一般人敢冒这个大忌吗?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让人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慧,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因此,我一生奉行“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的信仰充满神秘色彩,用各种方式掌控信徒,使他们不敢违抗。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我们应该舍弃伪装的邪教迷信,选择真正正信的信仰。
(二)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复杂,许多人不管礼拜的对象是谁,只知到处烧香、磕头。杂乱信仰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有两个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强盗,其中一人平常信仰很多神明,当强盗挥刀过来时,膀子被砍断了;另外一人信仰观世音菩萨,也挨了一刀,这一刀砍在脖子上所挂的观音像项链上,观音像损坏,人却丝毫未受伤,他欢喜地说:“观世音菩萨救了我!”
信神的那个朋友,抓住膀子,痛得直冒冷汗,愤怒地说:“我身上带了那么多神像、符咒,为什么都不能保佑我呢?”这时,袋子里的那许多神明说话了,“对不起!当你遇难的时候,我们原想来救你,可是在列位神仙的面前出来救你,是没有礼貌的。因此,当你要受难时,我们互相谦让着:
“‘玉皇大帝,您去救他吧!’
玉皇大帝客气地说:‘城隍老爷,还是您去救吧!’
城隍又客气地说:‘妈祖娘娘,您去吧!’
妈祖也说:‘耶稣,您去吧!’
‘正当大家推来推去不知请谁出来救你时,强盗的一刀已经砍了下来,咯嚓一声,你的膀子也就断了。’”
这则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回归到净化纯正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三)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有些人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于上天的安排。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上天得来的。这种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恶,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地送给神明,让诸天鬼神来主宰,而不知自己有自我主宰的主权,实在愚痴又可怜。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施予呢?
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提高每一个人的自主权,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可以变为光明;悲惨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可以铺成坦**的人生大道。信佛,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更有意义。
(四)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这个庙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最后被众多人情包围,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其实,信仰应该依照佛陀所说的“四依止”:
1.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2.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慧去内证真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而获得解脱。
3.依义不依语: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且确实去施行的道理。
(五)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做全僧团的弟子。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
台湾寺庙林立,一些在家信徒,走动于每一座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有些甚至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失和,这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应有的行为。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六)从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佛教,并不只是在差别相上认识,而是进一步认识法性的平等。
有位禅师吐了一口痰在佛像脸上,大家看了,愤愤地说:“你怎么把痰吐到佛像的身上?”
禅师问道:“请你们告诉我,哪个地方没有佛,我现在又想要吐痰了!”
众人缄口无法作答。
佛性是遍满虚空,法性是到处都在的,哪个地方没有佛?哪个地方没有法?我们应该从认识偶像佛,进而认识法身佛、自性佛。
虽然如此,但在还没有通达自性,没有认识法性以前,佛像还是最崇高的。所以,信仰应从认识法相进而深入体证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