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净化的感情生活(1 / 1)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人,又叫作“有情众生”,是以感情来维持生命的。在佛教里,大家一向排斥感情,认为一讲到感情,就是罪过,就是不可原谅。其实,佛法很重视感情,只是我们要把感情净化。如何净化感情?要以慈悲来净化感情,以智慧来引导感情。佛教常说佛陀是一个大觉者,其实,佛陀就是一个有大感情的大智大觉的人。

在社会上,感情有很多种,夫妻有夫妻的感情,父子有父子的感情,兄弟姊妹有兄弟姊妹的感情,亲戚朋友有亲戚朋友的感情。感情维系了社会伦理,维持了家庭和乐的生活,不过,也由于离开不了感情,所以有些人在处理感情生活时无法尽善尽美而常常产生问题,可以说,感情为人们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我们应该如何净化感情呢?

(一)从占有到奉献

感情是自私的,俗语说:“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沙。”连3岁小孩子对母亲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许别人来占有,夫妻间的感情更不允许第三者的侵入。因此,当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时,就会发生许多问题。

其实,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用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有位先生经营事业,处处顺利,在钱财积聚丰富,社会地位提高之后,他开始金屋藏娇了。他的太太知道先生在外面有了外遇,内心非常烦恼,每次先生回来,她总是板着脸,不是抱怨就是嘲讽,这样一来,先生更加不肯回到冷酷的家里,夫妻俩的感情愈来愈恶化。

有一天,这位太太哭哭啼啼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问我该怎么办?我对她说:“我有一个办法,如果你能够奉行,应该可以使你们夫妻恢复原来的感情。”

“师父,您讲的话我怎会不奉行呢?请您指示吧!”

我告诉她:“你知道丈夫有了外遇,第一,不可揭穿他的秘密,要装作不知道,因为你一揭穿,先生老羞成怒,一不做,二不休,问题就更难解决了。第二,每天当你先生回来时,你要比平时更加尊重他、照顾他。女人要赢得男人的爱情,顺从是最重要的。你要对他更加体贴、更加贤惠,让他慢慢觉得外面的女人没有自己太太那么善解人意。时间一久,他自然慢慢回心转意。如果你只是恨他、怪他,事情只有更糟,你越是怨恨,问题越不容易解决,因为用爱才能赢得爱。”

这位太太听了我的话以后,确实照做了,结果也很圆满。她的先生本来对佛教没有好感,与佛教界不相来往,后来渐渐地欢喜与佛教接近了。原本这位太太常常在先生面前表现不满、埋怨、唠叨,让先生觉得回家没有快乐可言,终于在外面另筑香巢。后来这位太太的态度转变了,她以温柔相待,又细心地照顾先生的生活起居,让他觉得“家”是个温暖可爱的地方。所以感情不是用怨恨可以得到的。只有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才可以获得最宝贵的感情。当夫妻之间有了这一类问题发生时,无论丈夫也好,太太也好,不妨宽宏大量地说:“我爱你是为了给你幸福,既然你爱别人,在别人那里你才幸福,那你就去爱他好了,我不计较。”你如果能不计较,反而会胜利,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一位青年朋友,因为情场失意,悲伤难过,想要自杀,甚至发狂要杀人。当时,我曾去看他,要他冷静一点,并且念一首《中央日报》副刊上的小诗给他听:

天上的星星千万颗,

地上的人儿比星多;

傻人儿,

为什么自杀只为她一个?

世界上的众生这么多,难道都不值得爱吗?何必苦恼只爱她一个人呢?

这位青年后来也想通了,奋发向上,终于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

一个人想要占有才去爱别人,往往容易陷于苦恼;如果能以“奉献”的态度去爱别人,就容易获得快乐。所以,想要赢得真正的感情,“奉献”是最好的妙法。

(二)从多情到无情

一般人对佛教的看法,总认为佛法是寡情、是无情的。在寺院里,也常常看到这样的对联:“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这两句话是说不要嫌弃佛门中没有人情味,僧情虽然没有俗情的浓厚,但是,从寡情里面磨炼出来的另一种净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寻味的。

唐朝的从谏大师,河南南阳人,中年出家,出家以后,20年中不曾回乡探亲。有一天,一位年轻人前来问道:“请问师父,这儿是否有一位从谏大师?”

“你找他做什么?”从谏心里虽有点讶异,却从容地问道。

年轻人说:“他是我的父亲,他出家20年了,我还没有见过他,我是来看我父亲的。”

“你父亲住在那边。”从谏顺手一指,径自离开了。

年轻人顺着从谏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当然他没有找到,路旁的人告诉他,刚才那个人就是从谏大师。他飞快地奔回来,从谏已经走远,不见人影。

从谏看起来好像是个绝情的人,其实,他的内心有一股热烈的亲情在燃烧,只是他默默地把它埋藏在心里。因为从谏曾经听说他俗家儿子,因父亲出家,自己也信仰了佛教,并且经常从事各种慈善事业,如布施、修桥、铺路等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大师心里觉得很安慰,但是又怕以后牵缠越来越多,所以拒绝了儿子的探望。这种感情,是关心在沉默里,关心在未来里,是一种最崇高、最真挚的感情。

有名的近代才子,多才多艺的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出家前曾结婚生子,出家后居住在杭州虎跑寺。有一天,他的日本太太带了儿子来找他,在寺院里,只隔了一道门,弘一大师不肯出来相见,说话声也怕她听到,只差人出来传话,说道:“过去的李叔同已经去世了,希望不要再以他为念。”这位太太深知无法挽回丈夫的心,便把儿子送到北平给他的一个兄弟抚养,自己回去日本了。

弘一大师对待妻儿是这么的寡情,可是,他真是这么寡情的人吗?弘一大师对于佛教、对于众生充满了无限的关怀,无限的悲愿,他为佛教做下了许多事业,给人间留下了多少温暖,这种表现是真正寡情的人所做不到的。

(三)从有缘到无缘

一般人只对有缘的人、自己喜欢的人好,往往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把感情托付给他,甚至身心生命都可以全交给他。一个学佛的人则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对待众生要从“有缘”的感情做到“无缘”的感情。对方待我不好没关系,只要有意义、有价值,都应该平等施予欢喜,施予关怀,不必计较利害得失。

身为父母者,对自己的儿女百般爱护,所谓“养儿防老”,他们施予子女慈爱与关心,也希望将来子女能奉养自己,为自己养老送终。但是,如此的期待不一定能够得到效果,社会上就有不少忤逆不孝的子女弃养父母的事例。

现在有一种奖学金制度,奖励在学的贫苦青年,不论相识与否,只要符合领奖的条件,都可以申请,钱数虽不多,受惠者却常常感恩不尽,甚至视之如再生父母,念念于报答恩惠。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因此,我们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谁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昔时南印度有一位贤惠的女人,名叫银色女。她不但品貌端庄,待人亲切,更是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女人。

有一次,她从远方回家的途中,遇到一户贫穷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位产妇,她刚产下一个男婴,这小孩儿相貌长得很好。可是这位贫穷的少妇,却双手颤抖地抱着小孩,面露痛苦,泪眼婆娑。

银色女刚好从这贫妇门口经过,看到这情形,奇怪地探首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

产妇说:“我……我饿得快……快要死了……”

银色女同情地说:“我去张罗食物给你吃!”

产妇说:“来不及了,我想……想……吞下这……小小孩儿……充……充饥……”

银色女大惊,说道:“这可使不得,难道除了小孩儿,没有别的东西可吃吗?”

产妇叹一口气道:“没有了!”她双手仍紧紧抓住小男孩儿。

银色女心里下了很大的决定,在房子里搜索到一把利刀,走到产妇面前,撩起衣服,毅然地把两只**割下来,拿给产妇充饥,并说道:“你暂且吃下这些,我马上回去拿食物来,免得你再受饥饿之苦。”

银色女回到家中,家人看到她那一副血肉模糊的样子,都被吓坏,问道:“谁伤害你的?”

银色女安然无事地说:“是我自己做的,我为了救那个产妇和她的小孩儿,忍痛割下**。虽然我失去了**,却救了他们母子两条命。”

银色女的作为,充分发挥了菩萨的精神,她从自己喜欢的“有缘”人,做到救济那贫困、不带亲情无缘的人。所以,一个人的感情,不必施舍于限定的某些少数人,尤其是学佛的人,更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大慈悲精神,发挥情感的极致,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感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