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 二十七日 星期五(1 / 1)

上午,会见以佛光山为主题撰写博士论文的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钱思度先生,并依他所提的一些问题,给予意见——

◎僧众被称为“僧宝”,是因为内在有佛法,才可成为“宝”;出家因为独身,容易养成没有私有个人,只有大众的个性。在佛光山的僧众,人人皆有此想法,自然就会安住。

◎佛陀本就具有人间性格,在人间教化中,使家庭社会、群我之间都能很平和、幸福、自在;佛陀也是人(已觉悟的人),人比神好,人是跟我们在一起的,彼此都很平等,不像神,都是高高在上领导我们的。过去佛教之所以不能普遍,那是因为将佛教限在一个框框内(山林或寺院、关房)自我限制,而佛光山则无此限制,故而由人间性格而扩展至国际性格。而佛光山的国际性,非只是在海外建个寺院而已,而是要将和平、平等、友爱、互助用到每一个种族的生活中。

◎在这通讯发达的时代里,国与国间在地球上,就如同是在同一个村庄内一样,而生活在此“地球村”上的每一个人,当然就不限于是在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国家的人。

◎在生活中,不挂念是否有吃、有住、有穿、有用;不挂念是否有坏人迫害欺压等等的焦惧,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很清净、安然,这就是净土。

◎宗教是道德、良心,一个国家社会不以道德、良心为重,非一个好的国家。美国社会凡事都是用法律来解决,此制度非上策。

◎工作是每一个人的天职,有贡献者才富有,等着别人来施舍、救济则是贫穷。

晚七时三十分,于如来殿会议室和即将结业的本期胜鬘书院的学生们举行“师徒时间”——

当初设立胜鬘书院的因由,是专为帮助一些独身的女强人有因缘亲近佛法而设立的。

时下在社会上各阶层居高位的女众日多,由于大半时间都奉献在事业上,相对的就没有时间照顾到自身的婚姻问题。

人生的前途,对因缘要好好把握,若没有结婚,也要有一个稳当的办法来安住。集合社会上一些有相当成就的主管、经理、领导级的负责人,到胜鬘书院进修,探索另一个层次的心灵生活,不要轻易将青春卖给金钱、卖给爱情,更不要将自己的一生赌博性的轻易交给一个人。

身为女众,不要金钱、不要爱情、不要婚姻,那要什么?女众从小就接受三从四德的理念,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饱受父母、社会的歧视,认为女孩无用;结婚后,先生外出、应酬、交际,都没有太太的份,又受到丈夫的控制;到了年老时,常受子女看不起或斥责。故女众要如何超越这些限制,以得自在、解脱、升华?不外要对人情看透、要对人生看透,对世间要熟练人情世故,如果能再加上“佛法”,其对人间自有另一番境界。

世间上的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身体是一个骗子,青春、貌美、健康,都将随着岁月成为过眼云烟;亲朋好友待我们就如同花朵一样,谢落无常,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意时则视同陌路。人生要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依靠?要很用心来研讨。

大家虽在胜鬘书院就学才四个月左右,当初要入学时怀抱“因求真理登净域,为求佛法入宝山”的初心,在此结业时刻更不应该空手回社会,要将法宝(智慧、观念)带回去。

经过这段日子佛法的熏习,回到社会对一切应该要重新评定价值,什么是真实的、自己的、有未来性的、有永久性的。不要失去自己的慈悲,不要失去自己的因缘,凡事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要对自己负责任,不要依靠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