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间的知见(1 / 1)

世间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种种不同的见解,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点:

(一)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世间大部分的人,以物质感官上的享受为快乐,而一味追逐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灵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有人万贯家财缠身、娇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上好名贵的绫罗绸缎,出门有汽车代步,入室有童仆服侍,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而我们世间却到处充满这种贫穷的富人。

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随着烦恼。有人贪着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仿佛飞蛾扑灯、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渊薮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如剑上涂蜜,虽然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的危险。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去透视五欲的虚假,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

(二)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

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不恋,但是却以建立彪炳功勋、留名青史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只是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有人抱着这样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这实在是一种愚痴的观念。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么我们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饭了,心好就毋需乘车了?心好是为人基本的条件,生命的完成,还需要许多的资粮为增上缘,才能办成。况且宗教并不仅止于劝恶向善的层次,如何济度有情跻登清净乐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

我们既然有好的心,为什么不发挥宗教奉献的精神,把这块良田美地献给有情众生一起来耕耘?却宁愿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狭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这种狭隘的观念之上,即使能够传名千古,也不过是小我的精神,成就不了大事。我们倘若能发菩提大心,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生命将更为扩充,更具价值。

(三)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长命百岁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医药的发达,虽然可以增长生命,但是究竟多少春秋才算长寿呢?我们看到百龄人瑞就庆贺不已,以为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事实上100年的岁月就算是长寿了吗?活到100岁,就值得那么雀跃欢喜吗?如果以人类贪得无厌的心性来看,100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过去有一个信徒请法师到家里诵经消灾,祈求延寿,法师问他:“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寿命呢?”

“我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龄了,只要能够再活20年,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你只希望多活20年?20年很快就会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长的生命。”那人一听,瞪大眼睛说道:“还可以增加吗?那么40年好了,图个百年大寿,人间稀有!”

“40年也好,100年也好,都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应该祈求更长久永恒的生命。”

那个人一愣,问道:“师父,那么你认为我应该祈求多长的寿命呢?”

“求无量寿。”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800多岁,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相距太远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如生命,而不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寒暑而已。事实上果真活到100多岁,就幸福吗?假设有一位100多岁的老翁,他的儿子将近100岁,孙子也已是80岁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命运乖舛,儿子、孙子先离开了人世,那时将情何以堪?长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只不过平添更多的感伤和无奈。况且耄耋之年,两眼茫茫、白发苍苍,行动不方便,凡事不顺心,如果精神上没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无聊赖。人生的意义不在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已经充分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刹那,也是永恒。

(四)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迷信的行为。譬如有的人每逢结婚寿诞,非要杀鸡宰羊,大肆铺张,才认为够排场,为了个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顾众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爱的眷属。为庆生而滥杀生灵,结褵而夺人之爱,不但违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发生争执,到庙堂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行为既愚昧又残忍。发誓应该是发自于自己内心,对自己行为表示负责的承诺,怎么是借个鸡头就能够加以约束呢?况且生命是尊严的,谁也没有权力剥夺第三者的生命,来对自己做任何的负责,一个人如果需要借着斩鸡头来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么此人的诚心也有待考验。

有的人信仰虔诚,遇到任何难题就求神问卜,祈求神明的指点,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难时就烧烧金银纸消灾化厄。此种信仰诚心固然令人赞叹,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却令人不能苟同。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献牺牲,不一定在财物上的施舍,纵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钱,也应该运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众的公益事业之上,广积功德,才能有丰硕的收成。世间上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其实是众口铄金,积非成是,究其原因是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模糊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污染。我们这颗心原本纤尘不染,由于无明造化,渐渐失去了清明,但是我们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终会有光天化日、彻底明白的一刻。这一刻,就是知见涤清滤净的时候;这一刻,也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同游毕竟晴空、自在清凉的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