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一种担当,退是一种涵养(1 / 1)

1

一个人处世能够做到“不说人非,不辩己是”,进而“扬人善事,隐人往恶”,必能广结善缘、积聚功德,如此,人生的旅途必然走得更平顺。

——《星云法语·处世哲学》

2

每个人都希望能事业有成,如何做到呢,以下四点可以给我们启示:

从合群中广结人缘,从工作中发挥热忱,从节俭中乐于喜舍,从勤奋中创造明天。

——《佛教丛书·仪制·佛化家庭篇》

3

世间上的许多争乱,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人自我中心太强,每个人一味希望大众为我,把自己重要化,凡事只要我快乐,不惜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实学佛的人,要重新以佛法来净化世间,心中存着“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有我无、你好我坏、你重要我不重要”的念头,退让一步,不但自己能安身立命,而且在大众里也能和合无诤、随喜无碍。凡事以大众的利益为前提,自然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我的宗教体验》

4

在人间,不论是上司与部属、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或是朋友同侪之间,若想获得对方的尊重与爱护,达到人际关系的圆融,首先应该学习爱语布施,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一心称名”。人与人之间唯有至诚赞叹,“口中有你,心意诚敬”,双方才能心意相通,圆满融和。

——《佛光教科书·佛教与世学·佛教与管理》

5

人生在世,难免有委屈与艰难困苦之处。大多数的人,在面临这些逆境时,都习惯于嫌别人不好:警察不好,多管闲事;老师不好,没有认真教学;学生不好,不肯用功读书;上司不好,不照顾部属;职员不好,不认真工作……世界上的好人,究竟都到哪里去了?只要对别人的指摘转化为对自我的检讨,一切从要求自己做起,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马上改观,而觉得人人皆有他的特长,个个都有善良的一面。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

6

佛教很讲究人际的相处之道。有很多人之所以感到苦恼,都是由于人际间的不协调所致。想协调人际间的关系,行四摄法是最好的法门。所谓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论我们布施的是金钱、财物,或力量、言语,都能令别人感到欢喜,而利于彼此的往来。说赞美他人的话、做有益他人的事、表示与对方是平等地位而和平相处,都是处世接物的妙方。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生活·生活与信仰》

7

人与人相处,要懂得“跳探戈”,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彼此心照不宣。尤其对于一些难以相处的人,更要“有知无言”,凡事心知肚明,但不说破。因为不管你说好说坏,到了对方耳中,都会变了质,所以最好不说,静观其变,这是处难处之人最好的方法。

——《星云法语·处事四智》

8

人与人之间如果关系良好,相助相成,这是很大的福分;如果相嫉相斥,则痛苦不堪。人我之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谅解、帮助,如果有一方不能体谅,必然会发生问题。人之所以会有纷争、不平,就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因此,想要获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唯有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能够将心比心、立场互换,才是群我的和谐相处之道。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

星云语录

人与人相处,要懂得“跳探戈”,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彼此心照不宣。尤其对于一些难以相处的人,更要“有知无言”,凡事心知肚明,但不说破。因为不管你说好说坏,到了对方耳中,都会变了质,所以最好不说,静观其变,这是处难处之人最好的方法。

9

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和为贵,尤其国家和国家之间,和平更是可贵。从历史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多少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悲剧。如果大家都能提倡和平,就能化悲为喜,造福社会大众。

——《星云法语·如何健全自己》

10

人与人之间所以会有纷争,就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如果将人与人互换立场,彼此将心比心,甚至把“你”和“我”看成是一体,“你”“我”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是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即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此就不会有人我的纠纷与不满了。所以,“你我一体”的心,叫作禅心;“你我相融”的心,叫作禅心。

——《星云法语·何谓禅心》

11

我们常抱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必能获得对方由衷的敬爱,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因此,爱护别人,其实是爱护自己;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胡适之说:“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你种下恭敬、忍耐、服务他人的种子,自然能收到受人爱戴、敬重的果实。

——《星云大师讲演集·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12

很多人常有怀才不遇的慨叹,恨天恨地恨别人,怨别人对不起自己、怪别人对自己不好,这是因为不知反省自己不是一条龙,不是一只虎,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学禅的人,要懂得修正恶习。只要一转念,和气慈悲待人,就能旋乾转坤,人人都会接受你,乐意与你相处。

——《星云说偈》

13

人我是非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心态问题,时间一过、环境一变就不一样,故不要太着意而起烦恼。

——《星云日记》

14

对不欢喜的人要忍耐、不习惯的环境要适应,每个人应依需要而懂得调适自己的舞台。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必定有新的挑战,对我好不好、有利没有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岗位上如何去成就大众。

——《星云日记》

15

有什么方法,可以和异己者团结?委曲求全、谦虚、低下、热忱、主动地跟对方沟通,是团结的方法。

——《星云日记》

16

有的人能同甘不能共苦,有的人能共患难不能同享富贵。真正的好朋友,要能同甘共苦,自己有了快乐,要懂得分享给对方;当对方获得了功名、财富、荣誉,成就了好事,我们也要真心地祝福,同享荣耀,千万不能嫉妒、障碍。懂得分享快乐,人生何等美好。

——《星云法语·处事之弊》

17

人生相逢即是有缘,人与人在一起,能够投缘固然很好,不能彼此相应契合,也要懂得应机以对。

懂得“对机”即“能和”,有四点说明:

(1)遇刚直之人耐他锐气。

(2)遇浮华之人耐他妄气。

(3)遇敦厚之人耐他憨气。

(4)遇傲慢之人耐他浮气。

——《星云法语·对机能和》

18

文喜禅师于五台山不识文殊菩萨、梁武帝不识达摩祖师,都是由于不识人而错失请法的善因缘。所以,懂得识人很重要。能够识人,就有助缘。如何识人呢?看他的心量大小、看他的品格高低、看他的智慧有无、看他的能力强弱。

——《星云法语·如何识人》

19

人皆有所长,也有所短,因此人和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如能够取其长而用,恕其短而容,则世上没有不可用之人。

关于“取与恕”之道有六点:

(1)取人之憨,恕其痴愚。

(2)取人之朴,恕其笨拙。

(3)取人之介,恕其执着。

(4)取人之敏,恕其疏失。

(5)取人之辩,恕其放肆。

(6)取人之信,恕其拘谨。

——《星云法语·取与恕》

星云语录

人生相逢即是有缘,人与人在一起,能够投缘固然很好,不能彼此相应契合,也要懂得应机以对。

20

人生处世,离不开人。如何处世,才能事事顺利,必先了解人性,懂得处人之道,则处世不难矣!处世之道,有以下四点:

(1)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一个有道德的人跟人讲话,绝不会用语言去讥讽别人。口讥讽人,犹如“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2)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领:一个人待人宽宏大量,不计别人的小过失,这是厚道之人,必得人望,自然不会得罪于人而能远祸。

(3)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有的人位高权重,习惯用势力去折服别人。有朝一日,一旦失势,别人必定会找机会报复。所以,以势力折人,必定招致未来不幸的后果,不可不慎。

(4)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我们不管跟任何人相处,须以道德为本。说话,要说有道德的话;做事,要做有道德的事;跟人合资经商,合伙事业,要把道德摆在前面。如此,不但能远离过失,日久必定善名美誉,源远流长。

——《星云法语·处世之道》

21

所谓人脉关系,要积聚许多因缘,平时你有慈悲道德,给过别人许多因缘,让人家亲近你、佩服你,彼此有了深厚的交往,这才能说是人脉关系良好。人脉关系应从恭敬中建立、从谦虚中建立、从知识交流中建立、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情来往中建立。

——《迷悟之间·人脉关系》

22

今天的时代已不完全是靠人脉关系就可以立足的,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实力。有人没有实力,难以开展;即使没有人脉,只要自己有实力,凡事还是能够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迷悟之间·人脉关系》

23

做人要对上不欺天、对下不欺人;对内不欺心、对外不欺世。

——《星云法语·处事之弊》

24

做人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形象的树立,就是从平时待人处事给人的观感累积而来。平时种什么因,日后必然收成什么果,所以欲得好的形象,就应该慎于行事。

——《星云法语·处事之弊》

25

做人向尊长谦恭是本分,向平辈谦虚是和善。一个人能够对人谦虚、恭敬而不傲慢,一定能留给人温和、有礼、慈悲、亲切的好印象,并且乐于亲近、敢于亲近。所以,能以谦恭、柔和待人,自然可以广获善缘。

——《星云法语·待人四不》

26

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聪明的人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智慧的人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别人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龟鉴。

——《星云法语·镜里人生》

27

做人做事要能有不变的原则及随缘的方式。所谓不变,就是在面对与道德、信仰、慈悲有关的事时,原则不可变更;事务性的事则可随缘,不但随缘还要随喜,更要随遇而安、随心自在。

——《星云日记》

28

我们做人,不妨像一朵花,多给人一些欣赏、一些芬芳、一些气质、一些美感。怕的是做人像一根刺,逢人伤人、遇事害事。修道者要做灵山会上的那一朵花,给人喜悦。禅,就是一朵花,喜悦芬芳。

——《星云说偈》

29

世间有形的东西,我们都带不走,只有无形的“业”带得走。所以,做人不要太愚痴、不要贪图一时的房屋、财产、衣饰,这都是倏忽消失的因缘,很快就属于别人了。我们要寻求真实不变的因缘,不要被虚假的世相迷惑,找到自己清明自在的本性最要紧。

——《星云说偈》

30

世间上的事,不要认为都很艰难困苦,自己本身要有佛法、信心。能帮助自己,为自己解决问题者,还是自己。“靠山会倒,靠人会老”,不要寄望于别人的帮助。人只要有信心,自然就会有力量。对人事上的不平、语言上的伤害,或是加之于我们身上的委屈,只要承受下来,就会增加内在力量。所以,我一生越受到挫折压力,潜在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

——《星云日记》

31

人做事会起冲突或计较,往往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往来,才会在语言上有口角。在医院有一项很值得学习,凡事凭记录(病历)而不凭口头上的言语,不仅实在,也可减少传达间的误解或会错意。

——《星云日记》

32

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必然有是非,是非虽然起于人我,只要我们懂得照顾自己的心,就不会被人我、是非所困扰。处事也要懂得以有限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永恒,能在横逆来时不怨不尤、在病苦来时不惊不怖、在讥谤来时不辩不苦、在荣宠来时不骄不慢。这就是禅心,这就是人间的佛教。

——《星云法语·处事禅心》

33

人生有“四不久长”:人我毁誉不久长、人情浓淡不久长、人世盛衰不久长、人心爱憎不久长。世情总在无常变化之中,我们要在这不久长的世事里,找到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唯有认清、接受世间的无常之理,能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进而获得“涅槃寂静”,这才是最重要的。

——《星云法语·四不长久》

34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别人或许有得罪、冒犯、对不起我们的地方,我们都能以宽容谦让之心待他,能以体谅、慈悲之心包容他、原谅他,如此,自然不会生起嗔恨、怨尤之心。

——《星云法语·待人四不》

35

人生有“四好之道”: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若要家庭好,关怀最重要;若要事业好,勤劳来创造。“四好之道”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方法,除此之外,平时若能进一步地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奉献人群,如此不但能组织美好的家庭,更能建立安和的社会。

——《星云法语·四好之道》

36

想得开、看得破,这就是豁达的人生!弥勒不被布袋所拖累,金璧峰不为玉钵所拘囚,乃至赵州不受赵州茶的操纵,云门不受云门饼的牵绊,万事能够放下,那是何等逍遥自在的人生啊!

——《迷悟之间·豁达人生》

37

禅门的人生观,好像皮箱一样,有时候,要提得起;有时候,要放得下。当提起的时候提起,当放下的时候放下。而没有禅慧的人生,当提起的时候不提起,当放下的时候不放下;当放下的时候反而提起,当提起的时候反而放下,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开示》

38

人到世间上来,不是为苦恼而来的,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伤心、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毫无乐趣可言。金代禅师说:“不是为生气而种兰花。”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个乐观、积极、进取、欢笑、喜悦的个性,快乐地在人间做人,远离忧愁、悲伤、苦恼,如此,活在人间才有禅意、才有价值。

——《星云法语·如何做人》

39

现在一般人都缺乏忍耐的力量,一点小事就动口相骂,甚至拳脚相向,使得社会弥漫一股暴戾之气。我们要有忍耐的力量,忍一时之气,风平浪静,忍耐是勇者的象征。

——《星云法语·如何健全自己》

40

要经常自我审察,看看自己的心念言行,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才能自我健全、自我提升。此外,还要懂得“审人”,对于身边所相处的人,是善是恶、是贤圣是不肖、是好人是坏人、是否值得学习交往,也要有所认识,才能自我保护、自我成长。

——《星云法语·审人》

41

现代人普遍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终日恓恓惶惶,不知生活的目的为何。如果能每天有一点宁静的时间,透过禅坐思惟观照,必能涤清尘虑,引发智慧,明白人生的去向。

——《星云法语·治心之道》

42

人要有自律的意识,才能自重、自省,才会清廉、守法。所以,为人要时时警诫自己,莫存非分之想、莫做无益之事、莫说虚妄之言、莫交不义之人。

——《星云法语·莫字诀》

43

生而为人,除了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八苦以外,我与境、我与事、我与心,甚至我与人的不协调,都会产生身心的各种苦。例如,听不顺别人的一句话、看不惯别人的一个作风,就觉得很难忍受。其实面对各种不顺己意的境界,要能容他、化他,而不要有怨。因为越是怨恨,只有苦上加苦,所以忍难忍之苦,要有容无怨。

——《星云法语·处事四智》

星云语录

现在一般人都缺乏忍耐的力量,一点小事就动口相骂,甚至拳脚相向,使得社会弥漫一股暴戾之气。我们要有忍耐的力量,忍一时之气,风平浪静,忍耐是勇者的象征。

44

为人处世,不必患人之不重己,而应患己之不重人。为人只要能坚守自己的本分,不使道德修养、人格操守有亏,自然会获得别人的重视。所以处世应戒:傲者恶之魁,故为人勿傲;诈者德之贼,故处事勿诈;谄者行之丑,故接物勿谄;虚者言之浮,故言谈勿虚。

——《星云法语·处世四戒》

45

很多时候,我们会很轻易地就去责备别人这个不好、那个不行。其实真正轮到自己,又如何呢?

——《星云法语·镜里人生》

46

待人厚道是美德,令众人爱敬;待人刻薄是缺德,令众人厌恶。一个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所以厚道才能成事。

敦厚为人有四点,即:

(1)不责人小过。

(2)不发人隐私。

(3)不念人旧恶。

(4)不计人得失。

——《星云法语·敦厚为人》

47

待人之道,就是要有权巧方便去因应、要有慈悲智慧去对治。关于对治的方法,有六点意见:

(1)人好刚,则我以柔胜之:与人相处,当对方气势高涨、态度强硬的时候,何妨“以柔胜之”。只要我们和气、安忍,则“柔能克刚”“能忍自安”。

(2)人用术,则我以诚感之:有的人好用权术、好使计谋,对于这种人,我们不能跟他一样用权使计,因为尔虞我诈的结果,不但伤神,而且伤感情,不妨以诚心对待,日久必能感动他。

(3)人使气,则我以理屈之:有的人好意气用事,动不动就生气,最好能以理来屈服他。所谓“有理走遍天下”,理必然胜于雄辩,有理才能站得住脚。

(4)人行妄,则我以真待之:尽管别人对我妄语相欺,我还是要以真诚对待他。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唯有真心待人,友情才能持久。

(5)人多恶,则我以恩对之:有的人对人常怀恶心,不怀好意,如果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彼此就是半斤八两。因此,尽管对方行恶,我要施恩于他,能够以善心待人,就是施人最大的恩惠。

(6)人喜变,则我以定处之:有的人做事如风向球,随风转动,变化不定。人喜变,则我以定处之,懂得以不变应万变,才不会乱了方寸。

——《星云法语·对治之方》

48

佛法能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而佛教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以为佛教总是教人吃亏、忍辱。佛教告诉人们要奉献、牺牲,和有些宗教获取、要求的思想大异其趣,因此,见弃于浅见之徒。实际上吃亏就是占便宜,在忍让之中有奥妙的道理。

——《星云大师讲演集·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49

给人欢喜,就是给自己欢喜。有时候嘴上说两句好话,是随口的欢喜;帮别人做一点事、指点一条路,是随手的欢喜;别人做好事、做功德,我没有力量做,没有关系,用微笑来随喜;甚至口不会说、脸不会笑,但是看到你做好事,我打心底喜欢,都是随喜的欢喜!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

50

处世八法:

(1)亲切:人和人见面,为了表示亲切,微笑、点头、握手,甚至说上几句问候的话,都能让人感受到我们的亲切。

(2)礼貌:对人礼貌,就表示关心、尊敬,让对方觉得我们重视他。

(3)和谐:与人共事、出游或相处,最重要的是和谐。和谐要从语言上的谦让、事业上的协商,让对方感受被尊重,则彼此共事来往,就不为难了。

(4)恭敬:所谓“恭敬”,要尊重对方的发言、尊重对方的辈分、地位、意见。

(5)帮助:人和人往来,彼此互相帮助,是处世的不二法门。

(6)友谊:懂得从处世中争取别人的友谊,将来交往共事,就不会感到为难了。

(7)喜舍:做人处世不可一毛不拔,处世圆融的人懂得喜舍。

(8)理则:做人处世,并非完全没有理则,处世当然要有不变的原则,但也要随缘应变。例如,彼此不计较、不比较,不用语言伤害对方、不用态度轻视对方,真诚来往,谦虚礼让,就是处世之妙。

——《人间万事·处世八法》

星云语录

给人欢喜,就是给自己欢喜。有时候嘴上说两句好话,是随口的欢喜;帮别人做一点事、指点一条路,是随手的欢喜;别人做好事、做功德,我没有力量做,没有关系,用微笑来随喜;甚至口不会说、脸不会笑,但是看到你做好事,我打心底喜欢,都是随喜的欢喜。

51

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阿弥陀佛悲悯众生的罪障深重,发下四十八大愿,容许众生带“业”往生极乐;观世音菩萨不嫌娑婆浊恶,倒驾慈航,寻声救苦。由于他们的慈悲包容,所以佛教徒纷纷将家里最好的位置让出来供奉。因此,唯有包容众生的一切长处、缺点、创伤、挫败,我们才能拥有全部的众生。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

5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喜欢犯错,而犯错也并不尽然都是坏事,如果当事者能力求改正,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奠基石。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自己的过失,固然要严厉苛责;对于他人的错误,则应以宽容的耐心,给予改正的机会,以权巧的智慧规劝、引导,令生正确的见解。对于他人的错误,我们若能自他互易,立场调换,以包容代替埋怨、以谅解代替厌恶、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责、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事代替隔阂,我们的社会必定能够更加进步,我们的生活必定能够更加美好。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

53

扬汤不能止沸,以恨更不能消恨。面对不如意的人事,我们唯有以无缘同体的慈悲心、自他不二的平等心来包容对方,才能化解干戈、消弭怨怼,赢得更多的敬爱,获得美满的人生,也才能在现世生活建设一片净土。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

54

应用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态度敬业乐群,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转娑婆为净土将是指日可待之事。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

55

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可以做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做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做一国之元首;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

56

任何的赞美、恭维,都不及在苦难时承受到别人的关怀,因此做人要不吝将慈悲、关怀给人。

——《星云法语·待人四不》

57

一个人若老是轻易拒绝一些因缘、机会,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失去一切;反之,不轻易排斥,而随顺一些因缘,则会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星云日记》

58

一个施恩望报的人,难免给人沽名钓誉之嫌;能够对人付出关爱而不望回报,才是真正的慈悲。

——《星云法语·待人四不》

59

有人问:如何才能有前途?答案就是“对人好”。所谓对人好,就是要帮助别人、赞美别人、包容别人。能够真心诚意地待人,广结善缘,自然就会有前途。

——《如是说》

60

有些人虽很发心,但因缘不够,所以难以成事。犹如播种,种子虽播在田里,但也要风调雨顺,才能丰收。如果相关的因缘不能具足,有因没有缘,如何得果?因此,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广结善缘。

——《如是说》

61

凡事不要先存着自己没有能力的心理,要抱持“做一分是一分,行一步是一步”的毅力,努力实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日久自然能有所成。

——《如是说》

62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实是一门艺术,虽不是要每个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应对得体。如果能在责备的话里带抚慰、批评的话里带赞扬、训诫的话里带推崇、命令的话里含扶掖,抱着如此诚恳与平易的心境讲话,一定会到处有人缘。

——《佛教丛书·仪制·生活礼仪篇》

63

说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菩萨度人常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引人进入佛法大海。其中,爱语正是懂得说话的技巧,能令听者心情愉快,充满喜乐;相对地,若口出恶言、妄语,却是引起是非烦恼的来源。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平时应多说智能的语言、慈悲的语言、喜悦的语言,并注意说话的礼仪。

——《佛教丛书·仪制·生活礼仪篇》

星云语录

有人问:如何才能有前途?答案就是“对人好”。所谓对人好,就是要帮助别人、赞美别人、包容别人。能够真心诚意地待人,广结善缘,自然就会有前途。

64

一个懂得说话的人,不会把语言当作攻击别人的武器,而能常说柔和、光明、和谐、正知正见的语言,给人希望和信心;一个会做事的人,不会以官僚之姿,处处阻碍他人、磨难他人,而能给人方便和欢喜,将利益回馈大众,将荣誉与大众分享。

——《如是说》

65

说话要说正派的话、善良的话、中肯的话。说话主要是让对方知道我心里是怎样的想法,以方便沟通,所以哗众取宠、举止轻慢、危言耸听、信口开河的话,尽量不说。

——《佛教丛书·仪制·生活礼仪篇》

66

学佛的目的,不是只为了吃素。吃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心意清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满口的慈悲、仁爱,心里却充满着贪、嗔、邪见,即便终日吃素也无益。

——《普门学报·佛教对“素食问题”的看法》

67

成功失败,不在于风水、不在于命运、不在于神鬼,甚至不在于别人破坏;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的健全。佛教言:“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没有经过春耕夏耘,如何能有秋收冬藏呢?因此,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必有成功的原因;之所以失败,也必然有失败的理由。成败之间,操之在我,能不慎乎!

——《迷悟之间·成败之间篇》

68

灵巧的人,一个问题来了,他一定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有更多的解决方案;灵巧的人,每走到一个地方,他一定会把东、西、南、北的空间方位都能了然于心。灵巧的人做事,他能关照到前、后、左、右,面面俱到;灵巧的人处世,他的心中会有你、我、他、人,不会自私。灵巧不是呆板,灵巧不是执着。灵巧的人会观照全局,处事周全;灵巧的人能善解人意,为人设想。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就是笨拙;凡事能处处体谅别人,就是灵巧。

——《迷悟之间·学习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