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一日 星期二(1 / 1)

最近因为“中台山”出家事件,社会上很多人士,都在探讨“出家”的真义。日前我在录制电视“星云说”节目时,也特地加以说明——

在佛光山丛林学院的招生简章中,就明白说道:“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剃度出家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心甘情愿、皆大欢喜的事。前来佛光山请求出家修行的信众很多,佛光山皆要先考察其发心动机,纵使征得父母眷属的同意,也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际了解这个人是否真的适合过出家的生活、是否具有出家性格,再决定是否为他剃度。

社会上有很多不了解佛教者,认为出家人是出家遁世、逃避世间,对于忠孝之道无法克尽本分。其实佛教与儒家一样,是非常重视人伦关系、道德纲常的,尤其注重忠孝的实践。佛陀在许多经典中,曾经针对“忠”、“孝”的问题,谆谆告诫弟子如何奉行。如在《杂宝藏经》中,佛陀就曾提出十种譬喻,来说明人应该如何为国家尽忠,并进一步告诉执政的仁君,如何去爱护人民百姓。佛陀认为理想的忠孝之道,应该是君仁臣敬,彼此关系上慈下恭,而非上暴下惧。

至于佛教的孝亲思想,在三藏经典中更是经常可见,诸如《地藏经》《父母恩重难报经》都是以阐扬孝道为经典主题,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父母章》说: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

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

若我住世于一劫,叙述母恩不能尽。

世间大地称为重,母恩其重胜过彼。

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从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扩及一切众生父母。

有正知正见的佛教徒,不但要了解忠孝之道,更要实践忠孝之行。如家庭主妇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家事料理得有条不紊,就是对家尽忠;社会上士农工商每一阶层、每一分子都在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不偷懒、不取巧,就是对社会国家尽忠;佛弟子以佛法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使民风淳厚,就是对国家民族尽忠。

《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因为父母的生养抚育,我们才得以保有人身,进而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证得佛道,因此要待父母如佛陀,进而待众生如如来。

“忠孝”是由我们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与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发扬实践忠孝精神,我们的家庭将会更美满,社会更和谐。

总之,佛门讲究的孝道,是要长期的,非一时的;有实质的,非表面的;是全面的,非局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