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时,于大雄宝殿为来自台湾各地及美国、澳洲、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地前来乞求剃度的一百四十二名徒众举行剃度典礼。
十时,在如来殿大会堂和前来观礼的家长、记者们,举行座谈。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
出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
佛光山每次的剃度典礼,我们都用平常心看待。很感谢家长们,今天上山来观礼。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子女出家并不是出国,只是在人生的跑道当中,和一般人想法不同,换了一个跑道,而这一个跑道里,可能更宽广、更平坦、更方便。
中国过去的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离家出走,有的为爱殉情,造成很多不幸事件;现代知识青年慢慢提升,要宗教自由、信仰自由。我觉得家长和子女要沟通,自由欢喜必定是好事。我们教育部门的官员说,大学生出家是教育的失败,这是错误的观念,大专学生出家可以提高社会宗教的境界,这是教育的成功,而不是教育的失败。
出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一个出家人,尤其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女。本山有一个规矩,不管哪一位徒众的父母来了,都是我们的父母,要尽心接待。像我自己个人,就有一个心愿,要把天下人的父母,当作我自己的父母,所以我觉得我的父母很多。
在座谈会上,几位刚圆顶的徒众,也发表了他们的心声——
妙益:“今天我终于出家了,内心感到很欢喜,日前回俗家拿家长同意书时,父亲对我说:‘如果父母不答应的话,你是不能出家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尊重你的选择,出嫁是一条路,出家也是另一种选择。你以后要好好学习,家中的一切不要担心。’
父亲的感觉是出嫁的女儿是别人的,只有出家的女儿永远是自己的。”
妙益的母亲表示,女儿选择出家这一条路,家中的人都以欢喜心来祝贺她。她姊姊也说:“妹妹选择出家我很欢喜,因为我们平常人到现在还是茫茫渺渺,未来的路怎么走也没有目标,但妹妹已有明确方向,我觉得比我们俗家人还好。”
妙周:“我真的很欢喜我的主管潘维刚和家人来参加我的剃度典礼。出家、在家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今天的出家只是转换另一种身份,来完成我未来人生要完成的目标。”
妙周的姊姊:“带上一份祝福的心,能够参加妹妹圆顶的典礼,虽然对妹妹依依不舍,但在菩提道上,相信这个大团体大家庭会更爱护她,真心的祝福妹妹的出家。”
妙希:“在巴黎我有很好的职业,家庭也很幸福,但在感觉上还缺少了什么:所以我想学道,就自己一个人毅然回佛光山出家,父亲一直都很欢喜我这个决定,要我好好做一个出家人,跟随大师的步伐,弘扬佛教,我很高兴回佛光山来出家。”
慧禅(大陆一级画家):“今天对我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感觉上像是再生一次,大家知道我是一个画家,在绘画上我经过多年的奋斗,多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做一个出家人,我今天才成为沙弥。
很多人知道我要出家,都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的家庭、事业,各方面都是正值黄金时期,为什么会舍得放下?其实很早,我就对佛教有特殊的感情,尤其在学画画以后,很向往做一个画僧。
我画的题材都跟宗教有关系,画了将近二十年宗教题材,今天真的如愿出家,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我心里的感受。弘一大师的‘悲欣交集’是我现在的心境,希望今后,能对佛教的艺术有所贡献。”
有几位家长,对子女的出家,发表他们内心感受——
蔡朝丰居士:“我有三个出家的女儿满维、觉宽、如志以及还在就读丛林学院的蔡孟桦,我感到非常高兴,女儿要出家是很好的事情,出家不是说出了家就忘了家。大师在开示中也提到,出了家也可以时常回家探望父母,更可以照顾父母,将来佛光山还要辟建僧众父母养老的精舍,真感谢大师为我们设想得如此周到。”
谢仁兴居士:“今天我的大女儿妙瑜能够出家,最欢喜的是我们全家大小,她的弟妹们,没有一个反对的,我的同修还特地插了一盆花来祝贺她剃度,希望在大师的教导之下,好好学习佛法,并在菩提道上精进,将来能负起弘法利生的工作。”
曾金亿居士:“觉穆是我最小的女儿,中学一年级时,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将她送到美国读书,结果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出家,我们夫妇两人心里难以接受。于是就问她,是否因为感情的事,想不开才要出家?是否在经济上不够用,才想出家?是否在美国住久了,亲情疏离,无法沟通才想出家?她的回答都是‘不是’!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想出家。那时候和大师通电话,大师说要她继续把大学念完,并尊重她已成年的决定。三个月后,我们夫妇俩到西来寺看她,对出家人的生活才有初步的了解,对人间佛教也很相应,一颗挂念的心,终于放下了。
去年觉穆在奥斯汀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回台湾,目前在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负责工程部分,很高兴她能学以致用。希望佛光山的弟子们,都能在大师的领导下,把人间佛教,弘扬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今年分别拿到博士学位的慧开、依法,也诉说了他们出家的心路历程。
慧开:“早在台大数学系二年级的时候,我就有出家的念头,后来担任晨曦社社长,参加佛光山的夏令营,开始跟佛光山结缘。毕业后,刚好普门中学需要一位数学老师,所以就上山任教。五年后,家中的弟弟都大学毕业,也准备要成家了,身为长子的我,减轻不少责任,在父母的默允下,就决定出家了。
师父有一句话,是我最佩服的:大家学佛都在讲了生脱死,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师父说他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生生世世再回到这个世间做一个和尚。能讲出这样的话,是要极大的勇气。所以我在美国也常常跟信徒说,我们凡夫是醉生梦死,罗汉要了生脱死,只有真正行菩萨道的是出生入死。所以,如果我的人生再走一次的话,我仍然会选择出家的道路。”
依法:“教育部门提到大专生学佛出家是教育的失败,我以十七年前,还是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出家,经过佛教的栽培,拿到夏威夷比较哲学的硕士学位,跟耶鲁大学博士的身份来做一个见证。
在我进大学时,对佛教根本没有概念,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提供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答案。我常觉得,人生在世,工作就是为了生活,生活就是为了工作,如此循环不已,我如何找到人生的答案?
佛教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种迷信,但我在书本上得知佛教的义理是一种智慧。为了寻找这之间的差异,我上了佛光山,才发觉佛光山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僧团,也才能真正代表佛教,我也从中找到究竟真理,更受到大师精神感召,故决定把自己奉献给佛教。
我出家时,全家都上山来,父亲只问我一句话:‘社会、家庭栽培你这么大,给你这么多教育,你若出家如何回报社会?回报家庭?’我回答父亲:‘其实出家不是出了家就忘了家,也不是到深山里面修行,而是以后更能够全心全力为社会贡献、服务更多的人。’
记得在大学时,有一位杨日南教授也问过我:‘要出家,还是要继续大学教育?’我说:‘大学的教育只有四年,只是人生的一点,而出家可是我生命的全部,是值得去追求的。’”
除慧开、依法外,在印度留学多年的依华,也为佛教创立了不少“第一”——第一个到印度留学的中国比丘尼,第一个在印度梵文大学的中国比丘尼,第一个在印度国际大学的中国比丘尼。
整个座谈会中,在欢喜、感动、肯定、发愿的气氛下圆满,最后由我做总结——
为什么要出家?
为弘法也 为行万里路也
为断烦恼也 为结万人缘也
为扩大也 为读万卷书也
为度生也 为做万种事也
为离生死也 为更富有也
为升华也 为更能觉悟也
为安身立命也 为做文化也
为证悟永恒也 为做教育也
为报父母恩也 为做慈悲事业也
为牺牲奉献也 为做人上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