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时,巡视正在装潢中的屏东讲堂,中午,并在屏东讲堂用餐。下午二时回到佛光山。
每期发行三十万份的《觉世》旬刊,自从改版成月刊后,负责编辑的满光、满祥、觉荣、觉兆、妙有、张美红等工作人员,都很用心的要将此刊物的人间化、艺术化,以及其生活性、趣味性、可读性的特色呈现给每一位信众读者。
满光等人今向我报告,依信众的希求,《觉世》的内容,将再增辟几个专栏,如“袖珍语汇”、“人间佛教禅”、“艺文天地”、“法相”、“每月论坛”等。其中“法相”是由慈庄法师执笔的佛学名相解说,精简扼要,很适合学子们的需要,部分内容如下:
◎六成就
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事。此缘起法为佛陀所证悟,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即连佛陀说法,也必须具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等条件,才能开演法筵,此称之为六成就。
今诸经之通序“如是我闻”等语,即具足这六种成就——
一、如是: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并依之而奉行,故称信成就。
二、我闻:为“闻成就”。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
三、一时:为“时成就”。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四、佛:为“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佛是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五、在某处:为“处成就”。指说法之处,佛曾于忉利天为母说法,除此,皆于人间之印度的摩揭陀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
六、与众若干人俱:为“众成就”。指闻法之众,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
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如果缺乏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传,故知成就道场说法,非一人所能为,须待信、闻、时、主、处、众等因缘具足,方能开演法坛。因此今之说法者,应当秉着恭谨虔诚之心,宣说法要,令大众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闻法者也应心怀稀有难得、难遭难遇想,并且发愿护持正法、成就道场,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远流长。
◎一心二门
《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说明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想而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
一、心真如门: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为绝对平等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
二、心生灭门:心的动相,随缘生灭,故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
心的本体为生起万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于妄情,故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故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约义来说,真如门是绝对平等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实在;生灭门则是相对差别的诸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说不一。约体而言,非真如本体之外有生灭现象,因此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故说不异。以水波的关系为喻来说,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此为不一;离水则无波体,此为不异,故知不一不异是一体之二面。
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有之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称为心生灭门,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寂灭,泯除妄想动念,即可见性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