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十二日 星期四(1 / 1)

连战夫人方瑀女士在《远见》杂志社社长高希均先生、发行人王力行女士的陪同下,和台北市长陈水扁先生不约而同先后到台北道场来访。

陈水扁市长对台北市的用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连战夫人特别代表连战先生来访,得知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即将开学,很欢喜地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到佛光大学来当义工。

中午,特以素斋宴请来访的各位贵宾,餐后并陪同连战夫人等人,参观“佛光缘美术馆”,大家对台北道场传统与现代结合,僧众与信众共有,行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的特色,颇为赞叹!

下午五时三十分,接受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高蓁小姐的访问——

◎我个人不认为有什么成就,只是尽心做一点事情而已,我不认为我与佛教间、社会间有什么分别。因为我是从事社教工作,而非传教。我也不知道我要什么,只知道大众要什么、信徒要什么,而尽量给予满足。如看到孤儿而筹建育幼院,看到无人奉养老人而建救济院,看到青年学子没有机会再进修,而办佛教学院给予就学,看到信众需要精神上的提升,而到处建道场。以统计数字而言,佛光山就办了十六所佛教学院,九个佛光缘美术馆,海内外共有一百多个别分院道场,全世界五大洲,尤其重要城市皆有佛光会的协会或分会。举凡这些都是依信众的需要而设立。

◎我不曾想过我要什么,只是抱着随缘、随喜、随顺的心境去做,对信众需要的事,尽一己之心力。

◎我所接受的是封闭式丛林教育,对一般人而言,此种教学方式是很不人道的,但因我本就具有逆来顺受的个性,所以并不觉得是专制,也就不苦。

◎在佛门中我很有心得、体验,感受到佛就在我心中,也感受到世界宇宙芸芸众生皆在我心中。我所拥有的非只有外表形象上的东西,心存全人类全众生,才是真正我所拥有的。

◎我的使命感是,将欢喜、幸福遍满人间,将和平、美满给全人类。

◎我没有想到要传教,佛法是为了人类而有,因佛教是为“人”而说的教,所以称为“人间佛教”。佛教是很自然偏于社会化、生活化,不是刻意将佛教给你,而是佛陀将你所要的欢喜、信任、希望、方便给你。

◎在从事弘法度众期间,我不曾向人要什么,而是我能给对方什么?主张世界上的人们彼此要同体共生,地球上的人无国界无种族之别,也没有贫富的悬殊、人我的障碍,是生佛平等的,因为唯有平等才能获得和平美满。

◎从小在封闭式教育熏习下,我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四十年前,来台之际,就有个观念,佛教要艺文化、电影化、生活化,才能走入社会人间,为广大信众接受。这些理念可以从我早期文稿中印证,是久远以来对佛教的一种理想,非一时兴起的。

◎佛教本来就是一种教育,依各层次需要分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教导我们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以提升自我的精神领域。

◎人生在世,要尽自己的责任。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做记者要忠实报导;为人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夫者要负家计,为人妻者要将家庭照顾好;做人就要像人。人是什么?要健全、善良、慈悲、友爱、与人为善。

◎佛法给予我们的是一个宽广的法界,而非只有一个地球而已,相形之下,个人成就太有限了,不过相对的,法界也不一定大,因法界就在我心中,所以我们的心比法界大。佛法可以扩大我们的思想,升华我们的性灵,故佛法给人受用的是无限、无边、无量。

◎佛教是真善美的宗教,因求真,不做假、做事老实、脚踏实地;因求善,要有慈悲心、行善事、广结善缘;因求美,不仅美化,还要艺术化,在世间上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唯有佛教。

◎不管是哪一阶层人士,政治人物、经济人物、工商人物、教界人物,在我们皆是有缘人。在我心目中,每一位众生我都有责任去度化他们,所以我是属于大众的,我不归化在哪一类人中,我只不过是个出家人!

◎我非佛教的改良者,只是将传统佛教与现代融和,并给予制度化、现代化、国际化。也就是说弘法度众的方法是应众生根器,但对佛法的义理定律是无法改变的。

◎我提倡尊重与包容,两岸关系要互相尊重包容,因尊重才能做朋友,包容才会为我所有。有了尊重包容,就可以平等共尊、和平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