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世间上为人处世,都要讲求效能、功用。正如赚钱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赚钱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而且可以造福社会人群;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懂得做人处世,将来可以成功立业。同样的,“般若”对我们有什么妙用呢?“般若”就是智能,而且妙用很多。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佛法是智能的学问,而般若则是佛法的双眼,因此菩萨行六度波罗蜜[1],以般若为首,如《大智度论》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世间法因般若才能成为出世法。
因此,“布施无般若,为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在;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2],还堕泥犁[3]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4];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5],不入金刚定[6];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7],不契无为果[8]”。
今就“般若”对我们人生的妙用,提出四点看法:
一、可以正信真理
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但是信错了就很危险。
般若能让我们正信真理,认识真理的条件,因而选择正确的信仰。例如:
第一,正信有历史考据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记载,有生养他的父母、国家,以及他的修行经过,在时、地、物上都可以考据的[9],他是真实的佛陀。
第二,正信有般若智能的:佛陀有能力帮助众生度一切苦厄。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之不行,非导过也。”是真正有能力可以为众生消灾免难的。
第三,正信有慈悲道德的:佛陀不仅有能力,真实存在,他所宣说的教法、所领导的僧团,都是智能、慈悲、道德,善行美名,普传十方。
有般若就能明白真理的“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因果性、缘起性、永恒性”。比方说,佛教讲“有生有死”、“有业有报”,这是亘古亘今不变的真理。
第四,正信有净化人心的:有很多外道,常以主宰人间祸福,降灾招殃来控制信徒,而正信的佛教则主张“命运”是操在自己手中。
有般若就能懂得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印证真理。
二、可以体证般若
古人说:“若人识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又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宇宙世间森罗万象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里面所显现的。
究竟什么是般若?什么不是般若?只要能令众生开悟,一切都是般若,譬如佛陀教周利盘陀伽拂尘扫垢,周利盘陀伽因而开悟,则扫地作务皆是般若;不能令众生觉悟,则一切都不是般若,例如:讲者谆谆,听者藐藐,则般若又有何用?
有一个老婆婆,每天一大早都到寺院拜佛,有一次礼完佛,经过寺院的丹墀时,不小心踩到一团东西,“吱”的一声,像是青蛙的叫声,心想:“我是来拜佛求功德的,怎么不小心杀生了!”回家以后,一直懊恼忏悔。于是回到寺院,请法师为青蛙诵经超度。法师一听,就带着老婆婆到丹墀一看,原来不是青蛙,而是一条被踩烂的茄子,一时之间,老婆婆心中的阴影、罪业、不安都消失了。
般若的功用就是要我们去认清事情的真相,不要为假相迷惑而患得患失!
三、可以明白价值
般若有什么用?有般若就可以明白人生的价值。般若的价值非语言文字可以道尽,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同样的衣食住行,有了般若,价值就不一样。比方说,穿衣,不一定要绫罗绸缎,淡雅朴素的粗布衣单,更能展现非凡的气质;饮食,不一定要山珍海味、满汉全席,清淡的白水菜根,青蔬黄果,细细咀嚼,更甚于珍馐美味;居住,非得洋房别墅,在民居公寓里,更能增加联谊,体会人我关系处,一花一叶一如来。
现代人出门,往来交通,大多以汽车代步,反而使身体机能退化,有了般若就不一样,安步以当车,不但能减少环境污染,更能多留一份闲情给自己。
现实的人生,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忙碌,但到头来却又不知为何辛苦为何忙。有了般若,忙,有忙的意义;奉献,有奉献的价值,人生就不一样了。
因此,般若的价值妙用,在于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净化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人生的境界。
举喻而言:般若如“桥梁”、“舟船”,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达彼岸;般若如“锋刃”,能斩断一切烦恼业识;般若如“光”,得以照破众生累劫以来的无明陋习;般若如“眼目”,是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源;般若如“慈母”,诸佛菩萨、二乘行人[10]、人间行者,莫不由般若而证悟真理,故又称为“三世诸佛之母”。
四、可以生活自在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所证悟的就是般若;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就是相应的般若;禅宗五祖弘忍为惠能说法,当下明心见性,亦是般若;提婆求见龙树菩萨,投针于满钵水[11],所契人的亦是般若。
何以般若能有这样的妙用呢?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象”。在般若大智能里面,时空统一了,差别对待消融了,人我距离消失了,世间的学问知识转换为出世间的真理,执著的情感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意不为苦乐所动,止恶向善的力量也增强了。
因此,人生有般若,就能生活自在,纵使遭遇再多的灾难、难堪,都能在一念间逢乐不喜,遇苦不忧。善用般若思想,哭婆变笑婆[12],一个转念,苦难的人生就会成为般若的人生。用般若待人,你大我小,你有我无,没有计较的必要。用般若生活,能有能无,能大能小,能前能后,能多能少。用般若做事,插花,花姿意境不一样;煮菜,菜香的味道不一样;说话,谈吐的风格不一样。有了般若,心境一转,海阔天空,人生何其快乐自在!
【注解】
[1]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六度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即指六欲天。据《翻译名义集》卷三举出欲界凡夫之三欲,一为饮食欲,即凡夫于种种美味之饮食,多生贪爱之心;二为睡眠欲,即凡夫之心多暗塞,耽着于睡眠而不能勤修道业;三为**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欲事。因此,虽生天界,犹未能免除烦恼及生死轮回之苦。
[3]即地狱。
[4]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的境界。
[5]色界乃有净妙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称四禅天,其众生虽离**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尚未究竟解脱。
[6]又称金刚喻定,指如金刚一般坚利之定,可摧毁一切烦恼。即小乘声闻或大乘菩萨于修行即将完成之阶段,欲断除最后烦恼所起之定。生起此定,可断除极微细之烦恼而各得其极果,于声闻之最高悟境可达阿罗汉果,于菩萨则得佛果。
[7]指招感三界果报之业因。如五逆、十恶、五戒、十善等,皆为有漏因。
[8]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9]佛陀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太子,名悉达多。母摩耶夫人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有关佛陀一生的事迹,古今中外皆有史料、著述详载。
[10]指声闻、缘觉二乘。
[11]提婆仰慕龙树威名,到印度憍萨罗国吉祥山,准备与龙树展开一场论辩。龙树久闻提婆智能辩才,命侍者端一钵水相迎,提婆见状,默不作声,掏出一枚针掷入水中,龙树当下印可提婆。龙树以钵水象征自身佛性具足,满而不溢,提婆则以针说明法尔如是,一探到底。
[12]有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小女儿嫁给卖面条的。老太太每天看到出太阳就忧心落泪,担心大女儿的伞没人买;遇到下雨天,她还是哭,因为担心小女儿的面条晒不干,卖不出去。老太太天天哭,成了哭婆。有一次,经过禅师开导:“晴天就想小女儿的面条店,雨天就想大女儿的雨伞店,自然会心情愉快。”从此哭婆变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