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佛教与公益事业(1 / 1)

佛教·世俗 星云 2545 字 1个月前

所谓公益事业,顾名思义就是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佛教讲因缘,认为所有众生都是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同体共生”的理念作为推展公益事业的依据。

大乘佛教主张菩萨行者要发“上弘下化,饶益众生”的菩提愿,要有“祈愿众生离苦海”的大悲心,同时还要有广施欢喜法乐的方便行,以及三轮体空的般若智。这些精神理念,在佛教诸多经典中处处指陈,例如:《大乘起信论》云:“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1]《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

佛陀所说增长功德福报的方法,都是有益于社会大众的公共设施,因此可以说佛教的福田思想实乃发展公益事业的启蒙。根据《佛说诸德福田经》载:“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2],行者得福,即生梵天[3]。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4]、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就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从经典所载,证明佛教重视公益福利,这种思想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推动得更为积极,举凡设置药品仓库、施药、植树、凿井等,无不本着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由全国百姓共同推动参与。

自古以来,佛教徒一直本着利他的精神,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人群奉献,诸如植树造林、垦荒辟田、凿井施水、维护泉源、利济行旅、筑桥铺路、兴建水利、设置浴场、兴建公厕、建立凉亭、经营碾硙[5]、急难救助、设佛图户[6]、成立悲田基金,以及为了救济贫民、灾变所设立的福利制度,包括僧祇户[7]、寺库[8]、无尽藏院[9]等,不胜枚举。

大乘佛教最初从印度传到中国、越南、朝鲜、日本等地,之所以能被当地社会普遍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能注重资生的布施与利众的事业,协助当局解决民生问题。因此,若说佛教是推动公益事业的先驱,佛陀是开创公益事业的鼻祖,实不为过。

佛教自古以来的公益事业形态可分为下列四大项:

一、教育事业:两千六百年前,佛陀率领弟子们至各处托钵来教导民众,上至王宫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是佛教僧团教化的对象,此乃社区教育的开端;佛陀在行化各处时,随时以四周的人、事、地、物来教导弟子们,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游学团;维摩居士时常到学堂、**舍、酒肆、宫廷、官府等地开示妙谛,是乃分类教学的雏形;胜鬘夫人在宫中聚童说法,则为星期儿童学校的首创者;公元5世纪,帝日王所建的那烂陀大学[10],不但是当时最高学府,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

二、文化事业:佛陀入灭之后的三藏结集开启了文化事业的序幕,佛教传入各国所发展出来的译经事业,丰富了各地的文化内涵;历代祖师为三藏宝典所作的注疏解释,促进了时人对佛教的了解;各个寺院以刻经、抄经、印经事业来流通佛法,更开启了人类的智慧。此外,自古以来的名蓝大寺不仅建筑宏伟,雕像庄严,庭园雅致,花木扶疏,并且设有画坊、书坊,犹如文化的圣殿,令人流连忘返;地方道场所培训的舞蹈团、戏曲团,在节庆时所作的各种表演,不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也刺激了当代文化艺术的成长。

三、福利事业:千百年来,佛教徒本诸佛陀的教诲,造桥、铺路、施井、施亭、施茶、施灯,更设立船坊、车坊、宿坊、邸店,提供舟车、食宿、寄物等服务,利济来往的行旅;开垦荒地成为良田,并努力研究改良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植林种树,兼筑堰浚河,对防治水灾贡献至巨;开山采矿,以佐国用,且在国难方殷时,一面劝募军费,一面安抚民心。佛教的借贷[11]、唱衣[12]及出纳求利[13]等办法,对信众而言,是一种应急的实惠;对僧团而言,得以累积弘法基金,不仅在当时印度的宗教界是一大突破,还是后世银行业、保险业、典当业、拍卖业的先河。

四、慈善事业:佛世时,陀罗婆摩罗比丘“能广勤率,施立斋讲”,差摩比丘“瞻视病者,供给医药;四事供养,衣被饮食”,须夜摩比丘尼善于教化,使立檀会,办具床座,守迦比丘尼“育养众人,施与所乏”,给孤独长者“门不安守,不拒逆诸行路乏粮者”,“于四城门、市中、家中广行惠施”……此等皆为公益事业的先驱。

从印度瓶沙王[14]和中国北魏以来佛图户的解放奴隶及免囚保护运动,智者、善导[15]等高僧以威德感召猎户、渔民、肉贩自动转业的懿行,到现代佛子们对保护动物组织及生权平等运动的积极投入;从梁武帝的孤独园[16],竟陵文宣王的福德舍[17],到现代佛教界在养老育幼方面的各种设施;从阿育王的药藏[18]、齐文惠太子的六疾馆[19]、唐朝的养病坊[20]、宋代的福田院[21]到现代佛寺创办的医院、诊所;从古印度、西域五年一次的般遮于瑟会[22],中国梁武帝、日本推古天皇等人推行的无遮大会,北魏以来的僧祇粟到现代佛教团体跨国越洲的救济行动;从宋代以来的漏泽园、义冢[23]到现代佛教组织的施棺、施龛,乃至安宁病房、往生助念等,利济了无数的众生。此外,每逢战乱,佛教寺院无不主动收容军民,提供粥食;每到荒年,佛教僧侣也总是心怀悲愍,奔走救济,尽施寺物,不以为苦。凡此均可以看出只要有佛教的地方,就有慈悲的法水为人抚慰伤痛,涤除悲苦。

随着科技进步,物质日益丰盛,但是社会文化和人类精神生活却越见低落。因此,在道德沦丧、暴力充斥之际,社会教化和净化人心的公益事业日益重要。现今大部分的公益事业大多是偏重于治标不治本,以救济性质为主的社会服务。基于“救心”才能治本的理念,佛教除了推展救济性质的公益事业外,更进一步,积极地扮演教化社会、净化人心的角色。

国际佛光会历年来不断地举办“净化人心七诫运动”、“三好运动”、“监狱三皈五戒”、“反烟毒运动”、“禅净密三修法会”、“慈悲爱心列车”等活动,都是佛教发挥对社会人心教化功能的最佳例证。

慈善布施固然有益社会,但“社会教化”和“净化人心”的公益事业更能跨越时空,广利十方三世众生。所以,《金刚经》强调弘扬四句偈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因此,以教化社会人心为目标的公益事业才能真正为众生谋求福利,圆满“同体共生”的悲心。

【注解】

[1]是寂灭、灭度、无生的意思。《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行而灭除了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等烦恼以后,所获得的一个不生不死、物我两忘、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也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学佛最终的目标。

[2]谓可生福德之田。根据佛经所载,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夫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而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依所布施、供养的对象不同,又有三种福田:悲田、恩田、敬田;以及佛、圣人、僧、和尚、阿阇梨、父、母、病苦为八种福田之说。

[3]梵是清净、离欲的意思。色界诸天离欲清净,总名梵天。又通常所称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或世主。印度古传说中,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与帝释天同为佛教的护法神。

[4]又名塔婆、浮图、浮屠、佛塔,俗称宝塔,是一种高耸的佛教建筑,它的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的率堵坡。窣堵坡是供奉佛陀的舍利和遗物的建筑物,也是佛塔的一种。

[5]一种利用水力产生动能以舂米、制粉的设备。中国人是以米食为主的民族,在工业未发达的时代,农村均靠人工舂米,不但费时又费力。唐宋时,寺院开始附设碾米工厂,如明州天童寺有水碓硙的设置;台州的惠安院、楞伽院也各有设置。由于寺院有碾硙设备,不但方便了寺院本身,也嘉惠当地的民众,增加农业经济的价值。

[6]于北魏时由沙门统昙曜奏请文成帝所设置。这是藉着佛教的教化与督导,使叛乱重犯、俘虏和投降者身心有所寄托,此举不但增加寺院的人力,同时狱囚们在寺院里接受佛法的熏陶及僧尼的感化之后,常能痛改前非,达到净化人心的效果,不仅消除了民怨,也解决了国家社会的经济问题。此一制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奴隶的解放运动。

[7]北魏年间,昭玄都统昙曜奏请文成帝在州镇设立“僧祇户”的制度,即:每逢丰收年,由人民以谷物六十斛(唐制为三千六百升)缴纳僧曹公署(管辖寺院的总机关,如同现在的佛教总会),以备饥荒时赈济饥民之用;缴交谷子的民户就称为“僧祇户”,其所缴的谷子则称为“僧祇粟”。这些僧祇粟储存下来,若遇荒年,可供赈灾之用,待丰收年时,再归还寺院,平时则加以活用,作为资助平民之用。这是为救济饥民而设立的制度,类似今日的农会、合作社的性质。

[8]南北朝开始,寺院设以资贷财务,供人民周转之需的金融机构。《续高僧传·僧稠传》记载:“北齐文宣王,敕送金钱和衣服与僧稠,令在寺中置库以纳,使之供为寺中常费或其他。”在隋、唐、宋朝时期,此寺库的设置仍继续流传。宋朝时曾改为“长生库”,及至元朝则称为“解典库”,即是将百姓拿来质押的典当品,收集纳之于寺库,类似今日的“当铺”。

[9]与寺库性质类似,为唐朝化度寺信行禅师所创设,其设置的目的有三:救济贫民、社会经济的流通、寺院中修道资粮的储备。

[10]设于那烂陀寺内,为印度的佛教大学,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

[11]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设置十六种“无尽藏行”的制度,劝化信徒施舍钱粮,而由寺院库藏,再布施或借贷给贫苦信徒。

[12]由僧之唱和,分配亡僧三衣等物。又亡僧生前若负债,或为给付疗养、丧葬等费用时,一般皆由维那预先评定遗物价格,集合僧众而竞售让渡之,称为估唱、提衣、估衣,或称卖衣。

[13]此风源自印度,据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二出纳求利学处的记载,比丘为修补伽蓝而接受无尽施物,然因佛陀曾禁止比丘转售施物,遂将受施之物置于房库中,后施主发现寺院未作修缮,即有所责难,比丘将此事禀告佛陀,佛陀遂指示:若为修补伽蓝,可将无尽施物辗转生利。

[14]又作频婆娑罗王,佛世时的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的第五世。

[15]智者,即天台智大师的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晋王杨广从智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善导,唐代僧,号终南大师,谒见道绰,修学方等忏法,又听讲《观无量寿经》。此后专事念佛,笃勤精苦,遂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的庄严。

[16]见《梁书》卷三“帝本纪”:“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者,郡加收养,赈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

[17]即福舍。为供应旅人及贫者所使用的宿舍。在印度各处皆有设置此种宿舍的风俗,以方便一般人使用。《大唐西域记》卷四“磔迦国”条载,此国已往多设有福舍,以供给贫匮者,或施药品,或施食物等,令行旅无虞匮乏。又同卷“秣底补罗国恒河门”条载,常有远方数百千人集于此地澡濯,乐善诸王遂建立福舍,以供大众之需。于印度境外的劫盘陀国亦有此类设置。此外,于《杂阿含经》卷三十六、《十诵律》卷十二等,则称此类宿舍为福德舍。

[18]阿育王时,有一比丘因病求药而不得,王乃于国中四城门边建药藏之库,施药与一切生病比丘,中国则始建于东晋。

[19]《南齐书》卷二十一《文惠太子》条:“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道,立六病馆,以养穷民。”

[20]收容贫苦残疾、无所依靠之人。后世亦有泛称养济院为悲田院者。

[21]即救济院,专门收容老幼残疾而无依靠之人。北宋嘉祐(1056—1063)之前,即于京师设立东西福田院,嘉祐八年复增设南北福田院,以安顿一般老幼贫疾之人。据《旧唐书》及《唐会要》的记载,于宋代之前,唐代即有“悲田院”的设立,亦为收容贫困者之用,宋代沿袭其例,改为福田院。

[22]又作无遮大会、五年功德会、五年会。佛陀入灭后百年顷,阿育王始设此一期会,系由王者或诸侯群臣,每五年一回,以盛筵扩大布施僧众的大集会。一度盛行于印度、西域等地,大会多行于春季,会集远近诸僧,而行种种供养,会期最长达三个月。

[23]宋代以前,仅有私人或官方出面义葬流民,并无制度化。宋以后,政府设置公共坟场,并予以制度化,由僧侣主持,称为漏泽园,有其固定的管理办法。但在兵灾战乱或疫疠流行时,无法发挥功能,所以某些州县为了因应需求,另设有义冢,并请僧侣主持,如建炎二年,金兵南下,建康死者达十分之四,叶梦得乃召集华藏寺、能仁寺、保宁寺、清凉寺等僧侣,共筑义冢八所,掩埋遗骸。